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青海东部电线积冰的初步观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观测及资料处理 ① 观测 根据青海省电力部门关于输电线路积冰灾害的资料分析,青海出现积冰的时间段主要分布在春季3-4月及秋末10-11月份,出现的地区大部分在青海东部黄河与湟水两条水系之间的山区以及祁连山东段海拔较高的地区。基于时间和地区的分布特征,确定观测点设立在黄河与湟水两条水系之间山区的盘道地区,  相似文献   
262.
基于中国气象局国家基准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百分位法对1980~2019年夏季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极端日降水进行定义,分析了不同分位极端日降水的气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中东部夏季降水呈东多西少、中间多南北少的反位相分布特征,且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2)99%分位降水阈值普遍在24 mm/d以上,95%分位和90%分位降水阈值维持在12~20 mm/d,75%分位降水阈值则进一步下降至7~9 mm/d。(3)从长期变化趋势看,青藏高原中东部99%分位的极端日降水出现频次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余几个分位则以下降趋势为主。(4)相较于99%和90%分位而言,95%分位在青藏高原中东部夏季降水中具有更为突出的贡献,且近40 a来99%分位的贡献在不断增加。(5)青藏高原中东部日降水量介于0.1~10.5 mm,但日降水量的频次波峰和总降水量的波峰位置存在差异,2.4~5.1 mm日降水量在青藏高原中东部降水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3.
青海省冷湖赛什腾山具有国际一流的光学天文观测条件,是我国光学天文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围绕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建设面临的工程地质选址问题,在收集前人已开展的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数值模拟和人工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工程地质选址评价。为了确保赛什腾山已经确定的2处已建平台和2处空置平台的工程地质稳定性,首先进行了人工地面踏勘、采取岩石样品和模拟地震作用下已建平台的边坡三维响应研究,以确定平台的稳定性;在重点工作区使用InSAR监测分析地形形变,确定重点工作区工程地质稳定性;最后使用BP神经网络模型算法对赛什腾山地区进行区域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处已建平台虽有断层分布但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较小;2处空置平台场地内及周边未发现断层破碎带及断裂构造通过。基于分析结果,建议尽量减少在填方区布设工程及重要设备,保证填方边坡坡度小于自然休止角,对于人工开挖或填筑形成的碎石土边坡应进行适当工程处理以确保工程安全及设备正常使用,并基于不同层次的评价结果推荐出4 300 m与4 050 m 2个平台。  相似文献   
264.
扬子地块南缘晚古生代洋壳存在的Nd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我国扬子地块南缘新元古代—早中生代沉积岩目前已发表的Nd同位素资料发现,这些沉积岩具有随时间变化而其Nd同位素组成发生漂移的现象。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它们具有2000Ma左右的Nd模式年龄,但在1000~700Ma的新元古代和<400Ma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间段中,Nd同位素模式年龄急剧降低,反映在此时间段内,新生地幔物质已经进入沉积物的物源区。1000~700Ma期间的Nd同位素变化归因于晋宁期的碰撞造山作用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岩的Nd同位素变异起因于海盆发育阶段洋壳的出现。即扬子地块南缘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曾经存在过洋壳,且该洋盆可能是古特提斯大洋分支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65.
在GFDL海洋模式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高分辨率的太平洋环流模式,模式较好地模拟出太平洋上层海温的气候状态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的主要特征。用观测的1985~1995年海表风应力去强迫模式,清楚地模拟出相应的暖事件和冷事件。敏感性试验揭示,日界线附近持续的西风距平愈强,赤道中、东太平洋增暖愈大,其影响向东传播扩展,5个月左右可达太平洋东岸,传播速度与西风应力距平强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66.
参考既有研究,以5 km、15 km、30 km半径为界,将伦敦、纽约、东京、巴黎大都市区划分为四个空间圈层,开展同尺度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大都市区人口分布形态较为多样化,而中心地区普遍经历了人口先扩散再回流的历程;就业主要建立在共有的强单中心模式基础上,新城规划建设的成功与否对中心-外围关系有显著影响,当前演化趋势是外围地区次中心提升与中心地区内部分化并行;职住空间组织模式分为以纽约为代表的“内外各自平衡”模式和其他大都市区的“圈层梯度平衡”模式。北京及其他发展中的国内大都市区应基于相同空间尺度和相近发展阶段,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同时为未来的长远发展留有调整余地。  相似文献   
267.
通过改变耦合Lorenz模型中控制快、慢子系统之间耦合强度的参数,本文探究了耦合强度对该系统的混沌吸引子特性及可预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耦合增强,快系统中显示出与慢系统类似的低频变化特征,其吸引子也随之变大;而慢系统高频分量变大,导致其变率增强,吸引子轨道变得更加密集。在此基础上,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方法定量分析了耦合强度对耦合Lorenz系统可预报性的影响。具体来说,在耦合之后,耦合系统的对数误差增长曲线包含前后两段不同的误差增长率,分别代表快速和慢速误差增长过程。此外,各子系统的可预报性对耦合强度变化响应并不一致,随着对快系统的耦合强度增加,快/慢两个不同尺度系统的可预报上限均减少。然而,增加对慢系统的耦合强度却只能提高快系统的可预报上限,对慢系统的可预报性改变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