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204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135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625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13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241.
笔者基于离散Shannon奇异核褶积微分算子(GDSCD)计算地震波速度应力方程的空间导数,推导了一阶GDSCD的具体形式,并提出了优化方法,即在频率域逼近平面波的真实导数,得到了不同半径和采样下限的最优窗函数系数,通过滤波响应分析算子精度,与多种数值方法对比以及模型测试表明,笔者构造的最优化GDSCD模拟地震波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242.
以我国西南地区邛海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粒度数据,结合正构烷烃指标特征,探讨了研究区30 cal.ka B.P.以来的植被演化和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邛海沉积有机质主要来自于外源的高等陆生植物和内源的水生生物(低等菌藻类生物和挺水、沉水和漂浮植物)。沉积物粒度组成及正构烷烃代用指标变化特征表明,邛海地区过去30 cal.ka 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大致分为4个阶段:1)29.1~23.0 cal.ka B.P.,沉积物中值粒径(Md)均值为22.4 μm,正构烷烃平均碳链长度(ACL值)和陆生植物正构烷烃相对输入量指标(Pwax值)呈高值,指示相对暖湿的气候条件,湖区以草本植物为主;2)23.0~19.0 cal.ka B.P.,沉积物中值粒径明显减小,均值为15.4 μm,同时ACL值、Pwax值为低值,指示温度较低,气候干燥,这一时期植被类型以木本植物为主;3)19.0~11.0 cal.ka B.P.,中值粒径减小,均值为10.4 μm,ACL值总体较低,Pwax值由高转低,研究区气候从由暖湿向冷干转变,木本植物扩张;4)自11.0 cal.ka B.P.以来沉积颗粒表现出"细-粗-细"的变化特点,中值粒径均值为11.5 μm,ACL值、Pwax值由低值先升高后降低,揭示这一时期邛海气候"冷干-暖湿-冷干"的变化过程,湖区经历了草本植物先扩张后收缩的过程。特别的是,邛海沉积物记录的23.0~19.0 cal.ka B.P.、12.8~11.7 cal.ka B.P.和9.0~5.0 cal.ka B.P.这3次典型气候时期,在时间和气候特征上与末次冰盛期(LGM)、新仙女木事件(YD)和全新世气候适宜期(HCO)相符,可能是对西南季风强度变化及地质历史时期典型气候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243.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我国大兴安岭北部霍拉盆地湖泊沉积物进行了有机分子地球化学分析,检测出了丰富的正构烷烃。本研究主要讨论了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长链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结合AMS 14C年代数据,重建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古植被及古气候变化。正构烷烃分布特征表明,末次冰盛期以来,霍拉盆地湖沼沉积物长链正构烷烃呈现明显的奇碳优势,主峰碳主要为nC31,指示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且草本植物输入占优势,木本植物输入丰富。陆生高等植物来源的长链正构烷烃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的记录显示,末次冰盛期晚期以来古莲剖面沉积物长链正构烷烃(nC27、nC29和nC31)稳定碳同位素整体偏负;此外,利用二元模式估算了C3/C4植物相对生物量,结果表明,自末次冰盛期以来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C3植物占绝对优势,然而在全新世大暖期C4植物生物量呈现明显扩张趋势,这表明气候变暖对C4植物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44.
根据青海省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629a树木年轮年表序列,依据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该年表与树木生长时气温、降水、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年表对高原年地面加热场强度反映敏感,由其重建了该区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历史序列,并应用交叉检验方法对校准方程进行了检验,证明重建方程稳定,所重建的年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比较可靠,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通过对重建序列的进一步分析得出,重建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藏高原年地面加热场强度年际的历史变化。1374年以来在年代际尺度上,持续时间较长的年地面加热场强度特强时段有4个,即1396~1416年、1684~1699年、1816~1826年和1875~1889年; 持续时间较长的年地面加热场强度特弱时段有4个,即1374~1384年、1417~1436年、1802~1812年和1897~1909年。在629a中共出现22个极端强年和8个极端弱年,15世纪出现7个极端强年和5个极端弱年。15~17世纪是年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多变时期,18~20世纪是年地面加热场强度的相对稳定时段。  相似文献   
245.
一次无地面冷空气触发的西南涡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中  白莹莹  杜钦  李东川 《气象》2008,34(12):63-71
利用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7日重庆西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西南涡的演变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配合下,产生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西南涡和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的西进北抬为水汽的输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最强降水时段出现在西南涡的最强盛期,垂直螺旋度的大值中心位置和强弱变化与低涡及强降雨的位置和强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在此次过程中虽然无地面冷空气的触发,但由于高层较强的冷平流形成的干冷盖和低层的暖湿气流与强烈的上升运动的极佳配合,使得强对流天气得以发生,高层的干侵入成为此次过程的触发动力;(4)西南低涡上空的不同高度上不同强度的干侵入效应,使得高层高位涡下传,而高层高位涡区的下传和中低层高位涡区的加强,导致西南低涡的气旋性环流加强,降水增强.  相似文献   
246.

中东阿拉伯板块自寒武纪以来为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块体, 油气储量占全球重要地位。近年来, 深部古生界储层成为油气勘探新发现的主要层系。本文通过调研中东区域地质、含油气盆地地质资料, 结合油气藏层位及分布特征, 编制阿拉伯板块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早二叠世、晚二叠世等6个地质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图, 并分析对油气富集特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1)寒武纪-志留纪, 阿拉伯板块整体以陆相-浅海相沉积环境为主, 早志留世的快速海侵形成热页岩, 为古生界油气生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泥盆纪-石炭纪, 海西构造事件造成抬升剥蚀, 使志留纪烃源岩能够发生垂向/侧向运移至二叠系储层; (3)早二叠世以碎屑岩沉积为主, 晚二叠世为海相和局限海沉积环境, 形成了以碳酸盐岩储层和蒸发盐岩盖层为主的优质储盖组合; (4)已发现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寒武系-志留系陆相碎屑岩、下二叠统陆相-海陆过渡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以及上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中, 上二叠统碳酸盐岩为最重要的储层, 志留系热页岩广泛分布、基底继承性构造和前寒武系盐穹隆为古生界油气运聚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47.
在野外勘察和实测剖面的基础上, 运用粒度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及多碎屑三角端元分析等方法, 对新疆昌吉南部侏罗系头屯河组进行研究. 认为头屯河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以及滨浅湖亚相. 碳氧同位素样品结果显示13CV-PDB值均在-9‰~-17.3‰之间, 平均-13.275‰, 18OV-PDB值在-14.2‰~-16.2‰之间, 平均-15.425‰, 18OV-SMOW值在-14.2‰~-16.3‰之间, 平均-15.05‰, 表明头屯河组砂岩形成于大气淡水成岩环境. 成岩压实的温度范围为99.26~114.1℃, 埋深在4.34~5.23 km之间, 平均4.87 km. 物源分析反映其主要为隆升基底、岛弧造山带的构造背景, 并在沉积后期显示为混合物源区. 侏罗纪沉积环境由潮湿型气候逐渐向干旱型气候转变, 在头屯河组沉积时期, 沉积环境发生多次弱还原-弱氧化环境与较强氧化环境之间的交替转换.  相似文献   
248.
一里坪盐湖是柴达木盆地一个以富锂卤水为主的干盐湖,蕴藏有丰富的卤水钾锂资源,目前对成矿过程中卤水的成分及其演变规律方面的研究较少.论文选取一里坪盐湖中部钻孔HC2105岩芯的石盐为主要对象,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开展了单个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探讨恢复了一里坪盐湖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成盐期的古卤水成分.结...  相似文献   
249.

基于克希霍夫统一成像理论,对共反射面元射线束成像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得到一种新的共反射面元射线束类成像实现方式:基于两步弥散算子的共反射面元射线束类成像方法.当仅实施第一步弥散时,即可获得信噪比大幅提高同时更为规则的叠前道集.二维、三维的理论和实际数据算例证实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250.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有机质的酶及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DNA、α-葡萄糖苷酶和硫酸盐还原菌等的变化,研究了贵州红枫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酶及微生物降解.有机质在微生物及其分泌的胞外酶的作用下被降解,在沉积物深度11cm以下被降解到相对较低的含量.DNA的分布表明表层9cm的沉积物深度内微生物的活动较为强烈,是微生物降解有机质的主要位置.α-葡萄糖苷酶在悬浮层含量最高,达0.75μmol/min*g干沉积物,提示有机质中的淀粉和糖原等物质在悬浮层降解较为激烈,被大量分解;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α-葡萄糖苷酶活性减弱,在有机质降解明显开始变缓的11cm沉积物中,α-葡萄糖苷酶活性已降低到0.17μmol/ming干沉积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红枫湖沉积物表层7cm是硫酸盐还原菌的主要分布位置,结合有机质和SO2-4含量的研究结果,提示红枫湖沉积物中SO2-4不可能成为有机质氧化的主要电子受体,硫酸盐还原的限制因素也不是有机质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