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231篇
海洋学   106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8 毫秒
341.
南京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南京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的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以及碳、氢、氧同位素特征,证实成矿流体是由岩浆水、大气降水和有机流体混合而成,早阶段以岩浆水占优势,而铅锌主成矿阶段则以大气降水和有机流体为主;着重分析了有机流体的成分,从中检测出了一系列生物标志化合物,包括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长链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和甾烷等,证实流体中的有机质来源于赋矿地层的菌藻类生物。  相似文献   
342.
In this paper, we make use of the functional spectral analysis to infer the periodicity of paleoelimate in the Hongzuisi section since about 15 ka. Through combined analysis of organic carbon isotope and CaCO3 content, the law of paleoclimatic evolution of the Hongzuisi section is obtained. There were climatic changes from 10 ka to about 0.1 ka over the last 15 ka. Among these cycles, the cycle of several ka is most remarkable.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functional spectral analysis is helpful for paleoclimatic study, which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pal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 and future forecast.  相似文献   
343.
在东昆仑布尔汗布达山布青山一带分布着昆中、昆南和阿尼玛卿混杂岩建造. 新获得的古生物资料, 揭示出东昆仑东段混杂岩基质与岩片(块)的时态构成十分复杂, 其时限分布从元古代~中生代. 在昆中混杂岩带新发现寒武纪的疑源类组合; 在昆南混杂岩带新发现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疑源类组合; 在布青山一带的阿尼玛卿混杂岩建造中发现早二叠世放射虫; 运用孢粉学方法, 在混杂岩带中还识别出了一些中生代的构造岩片. 这些古生物新证据, 反映了东昆仑造山带至少经历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两期洋陆转化阶段. 在中生代及其以后的陆内发展阶段, 由于东昆仑地区强烈的地壳缩短作用, 发生的大规模逆冲推覆、走滑剪切等构造作用, 使一些中生代物质建造呈构造岩片夹持于混杂岩带内, 使东昆仑造山带的面貌进一步复杂化.  相似文献   
344.
晋冀蒙交界区5.0级以上地震演化过程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晋冀蒙交界地区5.0级以上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孕育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区5.0级以上地震空间分布受区内主要活动断裂控制,研究区孕育1次6.0级以上地震需9a以上。5.0级以上地震的孕育演化过程具有共性:表现为孕震构造伴有中小地震(3.0<M≤5.0)间歇活动,主震前出现2个月~8个月时段的平静,末次中等地震与主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震前2a中等地震明显由外围向主震震中迁移等。  相似文献   
345.
如何去除元素硫高含量样品的背景硫,是测定该类样品中微量元素成功的关键.通过分别对样品进行燃烧和升华两种前处理方法的研究对比,得出用升华的方法处理自然硫样品对于其微量元素的测定可靠性大,所测定微量元素回收率的优良率是68%,燃烧法处理后测定微量元素回收率的优良率是64%.而且前者优良回收率的范围是79.9%~120.5%,明显高于后者的优良回收率范围76.2%~98.0%.对于这样的结果,温度是主要的控制因素.燃烧法处理样品温度条件较难控制,升华法则可以较严格的控制温度,从而减少被测元素的散失,能得到较为理想的数据.  相似文献   
346.
基于陆路交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达性与城市空间联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网络及城市空间联系进行分析是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推进沿线区域合作共赢的基础工作。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栅格可达性空间格局,并依托陆路交通网络进行了城市空间联系状态模拟。结果显示: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城市可达性空间分布呈现出集聚分布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走廊"空间特征。城市节点平均可达性时间为16.25 h,可达性在2 h以内的区域仅占全区总面积的10.60%,可达性最差的区域大都为荒漠地区,最差可达性高达171 h;西安作为门户城市,承担了中国西北五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关国家、地区和城市之间的联系。中亚国家内部及其与外部国家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较为薄弱;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在发育形成4条轴线,在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推进过程中,应实施"点—轴"带动,协同推进重点发展走廊和中心城市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347.
深部矿产资源勘查技术装备XD-40型钻机应用于雄安新区地热勘探井施工,圆满完成了D13井钻探任务,完钻井深2506.14 m,完钻口径152.4 mm。本文主要从工程概况、设备特点、施工情况、事故处理等方面,介绍D13井的施工情况,总结了XD-40型钻机的总体性能、事故处理、多工艺性、能耗等方面的表现。验证了XD-40型钻机的能力及安全可靠、智能控制、节能环保方面的优越性,可应用于井深2500~2800 m的地热井施工。  相似文献   
348.
海洋是国家战略必争领域,海洋强国建设是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手段.研究了世界海洋科技强国一流科研机构发展态势,分析了我国海洋领域国家级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布局,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领域机构改革创新的实践和经验,并对强化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出了思考和建议:要聚焦最紧迫、最真实的国家战略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在事关我国海洋核心利益的重点方向进行战略布局,以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49.
殷鸿福  喻建新  罗根明  宋海军  徐珍 《地球科学》2018,43(11):3809-3822
在地质历史时期的碳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很大.生物产氧光合作用消耗CO2而产生有机质与O2;有机质及生物成因碳酸盐岩埋藏又进一步固定CO2并减少O2消耗,所以生物产氧光合事件与冰期、成(增)氧期应存在因果关系.论述了5次事件,分别是:与产氧光合蓝细菌有关的古元古代初期大氧化事件(Early Proterozoic great oxygenation event,GOE)、与真核生物辐射事件有关的新元古代大成氧事件(Neoproterozoic oxidation event,NOE)、与早期陆生植物繁盛事件有关的晚奥陶世增氧和冰期事件、与维管植物繁盛事件有关的石炭纪-二叠纪增氧和冰期事件及与被子植物和浮游微植物繁盛有关的第四纪冰期事件.结果表明,5次成氧事件和冰期与生物事件有因果关系,主要表现为,都有冰期和成氧事件共存或相继出现的证据,反映大气CO2降低和O2增加同时或相继发生,而这只能由生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物的埋藏造成.这说明生物不仅仅是适应于环境,它也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生物与环境的这种相互作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表现为协同演化.但是早期生物事件并不立刻产生成氧或冰期等环境效应,这种效应开始是微量的,逐渐积累,达到阈值后才发生质变,所以在时间上是滞后的.随着生物多样性和丰度的增加,这种效应越来越大,速率越来越快,滞后性逐渐减弱,耦合性日渐明显.生物与地球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物与地球系统的自我调节,使地球与其他星球不同,其表层始终保持在生命宜居的环境范围内.今天人类更要理智地、科学地善待地球,避免对地球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50.
李长安  殷鸿福 《地球科学》1999,24(4):329-334
对1998年长江中游特大洪灾分析表明: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中游湖泊萎缩,干堤防洪标准低,河道泄洪不畅,是洪灾形成的主要因素。三峡水库是长江中游防洪体系中的骨干工程,必须与其他工程相配合。长江中游防洪减灾工程应坚持:(1)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2)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的原则;(3)“固、蓄、疏”并举,以“疏”为主的原则;(4)防洪与除渍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管理、联合攻关、综合整治的原则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