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镇江大杨林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灾害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镇江大杨林地区发生的民房墙体开裂、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从破坏特征看,应属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地质调查资料,辅以物探(csAMT法)、钻探、槽形钻等工程勘查手段,基本查明了该地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背景、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的形成机制。认为地下水开采是诱发岩溶塌陷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引发了居民区墙体及地面开裂,地袁水入渗侵蚀与持续干旱天气促进了农田地裂缝的形成。  相似文献   
22.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江浙沪地调院开展的“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环境地质综合研究”项目之子课题——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规划方案研究之初步成果的介绍,着重介绍该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方法和分布,并对今后监测工作做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3.
基于GA-ANN的苏锡常地裂缝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以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性评价为例,利用遗传算法(GA)对人工神经网络(ANN)进行改进,先用GA优化BP网络初始权重,再用BP算法修改网络权重,实现不同尺度的同步调整。选择30点的不同地质条件组成样本对所建模型进行训练,评价指标包括:基岩埋深、基岩起伏度、地下水位、地面沉降梯度、含水层导水系数和粘性土层厚度。经过500次GA迭代,得到苏锡常地区地裂缝ANN模型的最佳权重组合,该耦合模型能对全区地裂缝地质条件进行正确分类,精度接近1‰。  相似文献   
24.
MapGIS数据向ArcGIS数据格式转换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于  武健强  吴夏懿  丁亮 《江苏地质》2007,31(3):258-261
由于在地图编辑和数据分析方面各具优势,MapGIS和ArcGIS逐渐发展成为目前国内被广泛使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二者间数据安全转换将有利于对两种系统功能的充分利用,大大提高空间数据库的生产效率和使用率。在分析比较两种系统空间建模思想及专有数据格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空间数据从MapGIS平台转换到ArcGIS平台上的基本思路,并通过工作实例进行了数据转换验证,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5.
基于ANN的苏锡常地裂缝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伴随着地面沉降灾害的发生,地裂缝作为一种新的地质灾害出现在苏锡常平原上,已有十多年历史,给地区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作者在较详细地阐述区域地质背景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在地裂缝形成中的作用。确定了“起伏的基底外加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作用”这一地裂缝成灾模式。研究认为地裂缝的发生与地下水及地面沉降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需要有量的配合。初步确定了水位埋深50m,地面沉降量达500mm这样一个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的易发环境。通过文章的研究,使得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的产生机制更加清晰。文中一些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结论将对该地区地裂缝防治区划产生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6.
27.
面向高精度地面沉降监测的GPS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地面沉降监测的精度需求,提出了在GPS观测中应用高性能软硬件条件,同时延长观测时间的技术方案,以苏锡常地区为例,实现了GPS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工程中的毫米级应用。  相似文献   
28.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其防治建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多年苏锡常地区开展的地面沉降调查、监测等数据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地面沉降的现状、特征、形成机理以及地下水禁采后的地面沉降发展趋势特点,提出了该地区今后地面沉降的防治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29.
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omGIS)是GIS技术发展的潮流。介绍了ComGIS的思想方法与技术,着重说明了Es—RI公司ArcObjects组件工具的结构与层次,并结合江苏省环境地质信息的特点进行了系统总体设计,在VC环境下进行了系统研发,同时以ArcObjects为开发包,通过模块化编程使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紧密关联,实现了图形、属性及相关信息的一体化管理。  相似文献   
30.
基于PS-InSAR的 1995-2000 年苏州地面沉降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久散射体(PS)技术在传统差分干涉测量(D-InSAR)中引入时间维,分析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像元集相位变化,获得毫米级的地面测量精度,但是该技术要求处理的范围较小.采用分块处理的方法,通过PS差分干涉测量处理,得到1995-2000 年苏州地区地面沉降场的测量值.地面水准测量数据的验证分析表明,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精度可达5mm(以水准测量代表地面形变的真实情况),基于分块处理的 PS-InSAR 技术在进行城市地面沉降监测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