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利用2000—2014年6—8月常规资料、FNL资料和辽宁省逐时降水资料,将东北冷涡分为北涡、中间涡和南涡,统计每类冷涡短时强降水特征,并进行动态合成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共755次,冷涡下227次,冷涡强降水多发生在1~3 h内。6月短时强降水主要由中间涡引起,7、8月中间涡与北涡共同影响,有一定周期变化;而南涡没有在辽宁产生强降水。北涡水汽输送充沛,中间涡水汽条件较差,切变辐合场与水汽输送的结合是有利于强降水的重要因子。降水基本处于斜压区内,冷涡中心降水处在斜压区北侧和高空急流左前方,高空槽前或槽后的降水处在斜压区南侧和急流中心右后方,降水区附近多有高空急流形成的次级环流配合。槽后降水区干侵入活动明显,冷涡中心降水主要通过高位涡诱发气旋性环流而触发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2.
沈华  陆鹿  史原鹏  李壮福  陈树光  曹兰柱  胡延旭  李明桦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32-67040032
本文以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扇三角洲相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揭示一种与断裂构造相关的储集空间形成的潜在机制。研究表明,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扇三角洲相砂砾岩纵向上往往表现为破碎段和完整段相间分布的特征。破碎段砂砾岩破碎严重,仅残留少量疏松易碎的岩石碎块,其中碎屑颗粒发生明显碎裂,而碎屑颗粒之间的填隙物多已缺失。完整段砂砾岩在宏观上未发生明显破碎,但镜下分析表明,在靠近破碎段的砂砾岩中不均匀地发育一些粒间孔和粒内裂缝孔,并以条带状、不规则斑块状、近圆形或椭圆形斑点状等多种形态集中分布。这些特殊储集空间的形成很难由简单的“断裂破碎”模式加以解释。基于宏—微观岩相学的系统研究,本文提出“断裂—地震—高压水射流”成因机制:① 原生沉积的扇三角洲相巨厚层状砂砾岩为泥质或同生泥晶—粉晶方解石填隙,致密无孔,后因盆内断裂切割而发生破碎,形成构造破碎带这一最为主要的储集空间。② 后期断裂活动促使地震活动频发,引起断裂带内地下水的激荡性运动,形成断裂带内及向两侧的高压流体射流。高压流体射流的冲洗作用使碎屑颗粒间泥质及泥晶—粉晶方解石填隙物被带走,形成冲洗粒间孔,同时使得碎屑颗粒通过撞击而发生碎裂。③ 高压流体充注使得颗粒脆性碎裂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13.
沈华  陆鹿  史原鹏  李壮福  陈树光  曹兰柱  胡延旭  李明桦 《地质论评》2021,67(4):67041021-67041032
本文以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扇三角洲相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揭示一种与断裂构造相关的储集空间形成的潜在机制。研究表明,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扇三角洲相砂砾岩纵向上往往表现为破碎段和完整段相间分布的特征。破碎段砂砾岩破碎严重,仅残留少量疏松易碎的岩石碎块,其中碎屑颗粒发生明显碎裂,而碎屑颗粒之间的填隙物多已缺失。完整段砂砾岩在宏观上未发生明显破碎,但镜下分析表明,在靠近破碎段的砂砾岩中不均匀地发育一些粒间孔和粒内裂缝孔,并以条带状、不规则斑块状、近圆形或椭圆形斑点状等多种形态集中分布。这些特殊储集空间的形成很难由简单的"断裂破碎"模式加以解释。基于宏—微观岩相学的系统研究,本文提出"断裂—地震—高压水射流"成因机制:(1)原生沉积的扇三角洲相巨厚层状砂砾岩为泥质或同生泥晶—粉晶方解石填隙,致密无孔,后因盆内断裂切割而发生破碎,形成构造破碎带这一最为主要的储集空间。(2)后期断裂活动促使地震活动频发,引起断裂带内地下水的激荡性运动,形成断裂带内及向两侧的高压流体射流。高压流体射流的冲洗作用使碎屑颗粒间泥质及泥晶—粉晶方解石填隙物被带走,形成冲洗粒间孔,同时使得碎屑颗粒通过撞击而发生碎裂。(3)高压流体充注使得颗粒脆性碎裂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甘东南地区2019年地球物理场年度异常,对该区域的地球物理定点观测资料进行全时空扫描,9个台站18个台项在夏河MS5.7地震前出现异常变化。从异常的重复性、多学科前兆的协调性、异常的时空演化及震后异常变化4个方面对各个异常进行信度划分,并根据划分结果定量计算了各个异常与夏河地震关系的信度值。结果显示:18项异常的信度都在50%以上,表明作为夏河地震的前兆异常基本可信,但异常信度存在差异,其中临夏水位、临夏钻孔应变NS向和武都两水水位的信度最高,达到80%,临夏水温和天水钻孔应变NS、NW向的信度最低,低于60%。空间分布上,分布在光盖山—迭山断裂的异常信度较高,而位于西秦岭北缘断裂北侧的异常信度较低,这与该地区构造应力的集中和孕震机制有关。地球物理异常信度分析对建立有效的地震预报指标体系具有很好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ArcGIS数据结构的分析及AutoCAD交换格式DXF编码的研究,给出了一种以国家1:10000地形图图式为标准的基于ArcGIS数据到CAD数据的快速、高效的数据符号化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形态特征的目标匹配是地图空间认知、地表位置自动感知等领域的重要方法。然而,由于不同数据源的遥感影像提取的同一个空间目标在空间尺度和局部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现有形态匹配算法难以获得较高的匹配精度。本文以等角边界距离编码及相似性算法为核心,提出了面向遥感影像的面状图斑匹配方法。① 从面目标的质心以10°为间隔,顺时针方向从质心向外引36条射线,获取面目标的边缘点,形成等角边界距离编码;② 提出了与该编码相适应的几个综合形态指标,包括自相似度、圆形度、形态复杂度和质心偏移度,并建立了面状图斑相似度算法;在此基础上,结合近邻目标的形态相似度,构建了遥感影像面状图斑匹配算法;③ 从不同数据源的在线遥感影像上提取中国西部湖泊与全球湖泊,开展面状图斑匹配实验。通过实验,发现本文的面状图斑相似度算法相对于按距离采样的相似度算法,召回率提升了13.8%;在添加近邻目标相似度约束的基础上,面状图斑匹配精度达到90%以上。通过算法适应性分析,发现该算法在一定的投影变形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匹配精度;如果空间目标及其邻域目标的总体形态和分布接近,不同空间尺度的匹配精度保持在80%以上。本文的研究为地图空间认知、地表位置机器自动感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9个观测点2016—2021年的土壤气体氡浓度观测数据,深入分析其浓度强度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历史大震背景、现今地震活动与断裂带滑动速率的对比分析,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对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进行地震危险区段判定。研究表明:祁连山断裂中东段土壤气体氡浓度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强西弱,其时间序列变化特征总体呈下降趋势;断层土壤气氡浓度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和断裂滑动速率具有较好的耦合性。研究结论可以提供研究区深部地下流体活动的证据,对进一步研究追踪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断层和活动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台站观测数据主要包含台站固有信息与前兆信息,对前兆信息的准确识别和提取,是提高运用氡观测站开展地震活动监测预测有效性的关键环节。采用标准年动态曲线形态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内8个地下流体台站的水(气)氡异常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给出8个地下流体台站水(气)氡的前兆异常映震能力与空间响应特征。研究表明,标准年动态曲线形态分析方法是识别地下水(气)氡前兆短临异常信息的有效方法,有望在地下流体前兆数据分析及异常落实工作中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天气预报服务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对四川省气象服务满意度的调查评估,为今后提高气象信息在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根据CSIWS测量模型,从受众对气象服务的评价、对气象信息的了解、对气象信息的理解、对气象服务的要求4方面进行调查。有效问卷结果分析表明:(1)公众对四川省“气象部门公众形象”的评价最高,满意度指数达到90.60%;(2)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率”期望值最高,为4.13分;而满意度为3.30分,两者差距0.83分,说明表现尚达不到社会公众的期望值,今后在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方面仍需下大力气;(3)评价满意度指数平均值为85.60%,社会公众对气象部门公众形象评价比较高,其余指标的满意度指数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提高的迫切程度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两相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LPME)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水环境中残留的毒死蜱农药进行了富集和测定。通过研究萃取剂、萃取剂相pH、搅拌速率和萃取时间等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优化的LPME条件为:以磷酸三丁酯为萃取剂,萃取剂相pH值为7,搅拌速率为1 000 r/min,萃取时间为20 min。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毒死蜱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本法线性范围宽,相关系数r2=0.997,检出限为0.03μg/mL,相对标准偏差为4.2%,且毒死蜱的富集倍数可达97倍,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用于实际样品分析时,结果稳定、可靠,平均回收率达87.3%~9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