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21.
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出露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岩体成分变化大;花岗岩类岩石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MME);不同岩性之间常常呈渐变过渡关系。同时,这些岩体无一例外都和代表下地壳的深变质岩共生,暗示岩浆就位于地壳深部。此外,东昆仑地区广泛发育基性侵入体,它们产在深变质岩中,或者与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类共生,暗示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和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形成有可能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有关。笔者选择东昆仑加鲁河这一典型的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体为例,对其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是这类岩体形成的直接原因,并对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和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之间的成因联系以及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在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地壳生长和构造演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讨论,构建了加厚陆壳背景下的断离-底侵-混合-拆沉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222.
基于特征的时空数据模型用于地籍变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传统的基于专题地理分层的GIS数据模型在数据组织 ,数据共享及复杂的空间分析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认为发展新一代的基于特征的时空模型成为必然。本文结合实践中地籍变更的特点 ,提出了基于特征变化状态的时空数据模型。该模型保持了地理现象的完整性 ,实现了时空专题信息的有机集成 ,有利于发展复杂的面向目标的定向分析。  相似文献   
223.
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岩石成因——对岩石圈拆沉作用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造山后脉岩组合是在寄主岩基冷却之后形成的,可能是造山带应力场转换的标志.昆仑造山带早中生代末期以及太行山-燕山造山带晚中生代花岗质岩基中广泛出露这种类型的脉岩,可划分为煌斑岩质,玄武质,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和富硅花岗质等5组.主元素和痕量元素分析表明它们是不同的原生岩浆固结的产物,相互之间不存在重要的分离结晶,同化混染和岩浆混合作用的关系,因而要求软流圈/岩石圈系统不同圈层的源区岩石同时达到部分熔融的条件.结合已有的高温高压实验,区域岩石圈结构和地质事件序列的分析,认为岩石圈拆沉作用是造山后脉岩组合形成的最合理触发机制.简单热模拟表明,软流圈窗顶界埋深达到一定深度时(例如昆仑造山带为82km),可以满足处于不同深度位置的中性麻粒岩,基性榴辉岩和地幔橄榄岩同时发生部分熔融.这时,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可以有6~8个产生岩浆的位置.热的软流圈物质快速涌入软流圈窗,不仅触发地幔岩的减压熔融,也可能导致区域构造应力场由挤压转换为伸展,为岩浆的快速侵位创造了条件.所提供的岩石成因模型可以更合理地解释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地质特征,主元素和痕量元素特征,也可以满足同位素体系变异所要求的条件.  相似文献   
224.
长塘岭钨多金属矿区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区W、Sn、Bi等高温成矿元素异常强度低,规模小,吻合性差;而Mo、Pb、Zn、Cu等,尤其是Mo的异常强度高,规模大,且吻合性较高,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该区成矿元素异常主要受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二云母钾长花岗岩的接触带控制,为含矿热液沿不同岩性接触带充填交代引起的异常。  相似文献   
225.
元胞空间分区及其对GeoCA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新利  邓祥征  陈勇 《遥感学报》2011,15(3):512-523
采用双约束空间聚类方法对元胞空间进行分区,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分区分别求取元胞转换规则,从而提高 元胞自动机的模拟精度。以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为例,采用本文提出的基于双约束空间聚类的分区元胞自动机模型对 研究区域2000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并利用逐点对比法和Moran I指数对模拟结果进行精度评估。结果 表明:(1)采用双约束空间聚类算法对元胞空间进行分区,可以保证同一分区内的元胞既在空间上邻近,又具有相对一 致的非空间属性信息,分区效果较好;(2)与不分区元胞自动机模型和基于空间聚类的分区元胞自动机模型相比,双约 束空间聚类元胞自动机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尤其是在空间形态和整体结构上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226.
为了探索高效且能大区域应用的基岩填图方式,本文整合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和局部空间Moran’s I指数、高程、坡度、坡向变率、高磁、断层、矿点、水系等多元地学数据作为附加特征,采用浅层机器学习决策树及其Bagging和Boosting集成算法,以及深度学习的图卷积网络,分别训练了不同的基岩判别模型。结果表明,相比浅层机器学习的决策树及其集成算法,深度学习的图卷积神经网络基岩判别模型仅使用20%带标签数据就获得了最高的78.31%判别精度。应用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基岩类型判别模型对察汗乌苏河地区第四系覆盖物下伏基岩填图,预测结果与其周边基岩类型协调一致,该模型可用来探究更全面的区域基岩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27.
结合镇海区实际,开展大片区建(构)筑物网格化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解决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仅停留在依据灾后损失指标的单体建(构)筑物风险分布评估情况。在常规电气—几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基础上创新应用,引入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将评估区域进行网格化分割,建立格点内包含建(构)筑物高度及其梯度、土壤电阻率及其梯度、直击雷防护效率、有效截收面积、地闪密度、电子电气设备系统、人口密度、火灾风险等指标在内的多层次网格化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以辖区某化工企业厂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为例,对模型实践可行性应用示例。结果表明:对各指标数据集综合分析计算并运用ArcGIS风险区划,结合厂区功能布局特点分析评价,结果与市级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省级雷电易发区划基本一致。采用地理信息技术网格化处理大范围、跨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从“点”到“面”建立数学模型,对评估区域范围及扩展范围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政府决策支持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8.
用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小时降水量网格数据集、全球预报系统(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 GFS)模式再分析资料,将机器学习特征算法筛选的特征变量作为模型输入数据,运用Catboost模型和以Catboost和随机森林为初级模型、径向基神经网络为次级模型的融合模型预测未来6 h累计降水等级,并应用公平TS评分(Equal Threat Score,ETS)、真实技巧评分(True Skill Statistic,TSS)、混淆矩阵、预报偏差(Bias值)、击中率(Probability of Detection,POD)对预报结果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变量的输入有利于提高模型的准确率;Catboost模型和融合模型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辨别晴雨状况;仅非动力学变量参与的融合模型对雨区预报准确率最高,但容易将暴雨雨区预报得更加广泛。总体而言,融合模型具有更强、更稳定的预报性能,中到暴雨量级预报准确率还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29.
文章基于海岛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海岛资源状况指标、社会发展指标、智力评价指标为目标,建立海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持系统,从而以12个海岛县为研究对象,评价12个海岛县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状态和进程,并对海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建设性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