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8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232篇
测绘学   109篇
大气科学   173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618篇
海洋学   117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12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XRFA法快速测定地质样品中的稀土总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岩石、土壤及水系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很低,总量的变化范围大且干扰元素又多,目前国内多以碱熔、萃取或树脂交换分离富集稀土,分离干扰元素,用比色法测定稀土元素总量。由于采用了化学预处理的步骤,测试流程长,劳动强度大,操作要求严格,难以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962.
地质样品中微量银的测定,目前多采用溶剂萃取,或者直接在HCl、HCl加NH_4Cl、氨水或硫脲等介质中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实践证明,上述方法各有弊端。如萃取方法的溶剂易挥发和毒化环境,用于日常分析有困难,较浓HCl腐蚀燃烧器;NH_4Cl因盐析而阻塞喷咀和燃烧器,影响试液的恒定提升和火焰形状,在氨水介质中产生氢氧化物沉淀而吸附银;硫脲与铜离子产生沉淀干扰银的  相似文献   
963.
梁雄飞  阴劼 《热带地理》2016,(4):564-571
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探索基于景观单元的文化遗产价值认知框架:首先,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以景观形态为视角,分析文化遗产的空间特征和功能特点,构建景观单元;其次,通过对景观单元内部要素进行评价,采取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甄别景观单元的类型及其特征,得到内陆据守型、村落联防型和要道镇守型3类防御景观单元;最后,利用叠加分析考察各类景观单元的空间分布,梳理景观价值体系,建议甄选并补充典型的内陆据守型防御单元,从类型完整和要素完整2个角度开展文化遗产完整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964.
熊发挥  杨经绥  巴登珠  高健  来盛民  张岚 《地质学报》2016,90(11):3099-3113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加查县杰莎岩体主要由蚀变较强的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豆荚状铬铁矿组成。铬铁矿矿体呈东西向,倾向北西,矿体的围岩为纯橄岩及方辉橄榄岩,长20~40m,宽1~3m。镜下特征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铬铁矿中铬尖晶石的Cr#=67.9~88.5,Mg#值变化在64.6~68.2之间,TiO2含量为0.06%~0.18%,Al2O3含量为13.1%~16.5%,表明杰莎铬铁矿为高铬型铬铁矿。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的矿物化学特征表明杰莎岩体既具有深海地幔橄榄岩特征,也具有岛弧地幔橄榄岩的特点。并且依据铬尖晶石-橄榄石/单斜辉石的矿物化学成分,识别出杰莎岩体至少经历了2期过程,包括早期部分熔融(20%~30%)和晚期的岩石/熔体反应作用(35%)。因此,杰莎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可能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其他岩体一样,经历了洋中脊及俯冲带的多阶段叠加的过程。  相似文献   
965.
徐向珍  杨经绥  熊发挥  巴登珠 《地质学报》2016,90(11):3215-3226
本文对罗布莎蛇绿岩康金拉11号铬铁矿矿体的近矿围岩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分别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两个样品的年龄都非常发散:纯橄岩的时代跨越早白垩世到太古宙,年龄125.6±2.6~1791±23Ma,4粒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30.0±2.8Ma(2.1%)。而方辉橄榄岩的年龄208.9±3.7~2770±44Ma,从晚三叠世到太古宙,2粒锆石的加权平均值为209.7±5.2Ma(2.5%),锆石的复杂年代学结果反映该岩石经历的多阶段地质演化过程。激光拉曼分析显示纯橄岩和方辉橄榄岩中的锆石含磷灰石、长石和石英为主的地壳物质包裹体,暗示其地壳成因,记录了地幔经历了地壳混染过程。这些物质存在于由洋底扩张形成的蛇绿岩中,表明俯冲下去的大陆地壳物质在地幔循环中被运移到海底扩张脊并出露地表。结合我们在康金拉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中发现的大量异常地幔矿物,可能显示了一个地壳物质俯冲至地幔,而后从洋脊回到地表的物质循环过程,佐证了豆荚状铬铁矿多阶段多期次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966.
喜马拉雅造山带北缘的大反转逆冲断层(GCT)位于印度-亚洲的碰撞边界,平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展布,向北逆冲使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向北叠覆在冈底斯地体之上。大反转逆冲断裂制约了中新世Kailas式系列磨拉石盆地(Kailas、秋乌、大竹曲、罗布莎以及朗县)的发育,自西向东磨拉石盆地中砾石变形逐渐增强。本文通过GCT东段"罗布莎-郎县砾岩"的研究,获得罗布莎-朗县变形砾岩中的碎屑锆石的沉积上限年龄为早渐新世(28.7~29.1Ma)。罗布莎-郎县砾岩具有基质糜棱岩化、发育地震化石假熔岩和向北剪切指向的特征,表明其经历了受GCT断裂控制的砾岩盆地在浅部形成、插入10~15km深部并受地震影响形成假熔岩,然后折返到地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67.
中国煤山剖面P/T界线附近几类铁质颗粒物的发现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煤山剖面已被确定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层型剖面和点”。笔者在其界线粘土层发现了几类含铁质颗粒物,包括:类黄铁矿,纯铁球粒和针铁矿。从前期宏观矿物研究可知较为富集的铁元素是从常规的地球化学事件层底部开始出现于煤山剖面的。亦即其本身可能就是当时发生的地球化学事件的残留物。因此搞清楚这几类铁质颗粒物的来源及其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对地外物体碰撞说或碰撞火山说可能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对P/T转折时期的灾变事件也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本文着重对分离出的这几类相关铁质颗粒物进行了表征;结合观察结果讨论了他们…  相似文献   
968.
应用构造运动学理论,以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对汤原断陷基底和各断块体的运动特征进行研究,证实断陷内第Ⅳ块体的基底伸展量最大,第Ⅴ块体的基底伸展量最小;通过对15个块体的实例计算总结出不同构造、不同时期断块体的翘倾运动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汤原断陷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藏类型。伸展运动和压扭性挤压运动形成构造油气藏,伸展运动早、中期在向斜部位形成岩性油气藏,断块体翘倾运动和抬升剥蚀作用形成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969.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中的超镁铁岩主要产在603.20~683.53m深度之间。超镁铁岩的上部直接围岩为高Ti-Fe型榴辉岩;内部夹有薄层状含柯石英高镁榴辉岩和厚层状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下部直接围岩为石英榴辉岩和普通榴辉岩。超镁铁岩的主体岩性为石榴石单辉橄榄岩,主要由橄榄石(60%~70%),石榴石(10%~25%),单斜辉石(5%~15%),斜方辉石(1%~5%)和少量金云母和钛铁矿或钛斜硅镁石组成。橄榄石Fo 79~89,其中一些以包裹体形式出现的高MgO橄榄石可能形成较早,主体橄榄石属变质重结晶阶段形成;石榴石以低CaO、高MgO和Cr_2O_3含量高(达3%)为特征,保留较好的进变质成分环带;单斜辉石Na_2O含量达到4%~5%,分为绿辉石和普通辉石类,属变质成因,结合矿物对的温压估算,岩石已经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岩石成分研究表明,石榴石单辉橄榄岩与其顶、底板榴辉岩及其中的榴辉岩夹层有一较大的成分间断,其中MgO含量约相差10%左右,认为超镁铁岩与榴辉岩的原岩不属同一岩浆演化产物。锆石SHRIMP定年表明石榴石单辉橄榄岩原岩时代为古生代346~461Ma,超高压变质作用时代为早中生代220~240Ma。认为CCSD主孔石榴石橄榄岩为古生代的超镁铁质侵入体,在印支期的中国南北板块俯冲折返过程中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970.
新疆北山裂谷构造带,呈北东东—北西西向展布,是在塔里木地块太古界、元古界的基础上开裂演化而成,总体呈两地块夹裂谷的构造格局,经历了∈、O-S、C-P三次大规模的裂开与闭合、由南向北迁移的演化模式。在该裂谷带晚古生代沉积盖层中分布着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金矿(点),并划分了多个Au成矿亚带。本文所论为新疆北山晚古生代金(铜)Ⅴ级成矿带金矿的成矿规律。根据赋矿岩系划分为6类,矿石建造划分为四类,分别为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破碎蚀变岩型 石英脉型、中酸性岩浆热液型,以石英脉 破碎蚀变岩型为主。控矿因素为沉积建造(火山岩—碎屑岩及炭质岩系)、韧—脆性断裂、岩浆岩等;成矿时代为华力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成矿作用与各期构造活动同步或准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