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0篇 |
免费 | 437篇 |
国内免费 | 2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6篇 |
大气科学 | 230篇 |
地球物理 | 132篇 |
地质学 | 720篇 |
海洋学 | 283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89篇 |
自然地理 | 1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51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47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59篇 |
2012年 | 57篇 |
2011年 | 72篇 |
2010年 | 69篇 |
2009年 | 55篇 |
2008年 | 76篇 |
2007年 | 85篇 |
2006年 | 69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64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6篇 |
1975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7个重力柱状样进行了210Pb活度分析测试,计算所得沉积速率为0.79~3.66 cm/a,平均值为1.97 cm/a,最高值出现在研究区最北端的CJ12-11号孔,属于东海高沉积强度区,其他6个柱状样沉积速率较低,属于次高沉积强度区。表层210Pb活度值分布与沉积物类型密切相关,可能主要受控于黏土矿物含量的高低;而表层210Pb活度值与悬浮体浓度则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另外,沉积速率与粒度参数综合分析,揭示了近百年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沉积作用稳定、泥质区呈向北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02.
903.
第一届南极天气预报国际会议于 1 998年 8月 31日至 9月 3日在澳大利亚霍巴特举行。来自澳大利亚、比利时、中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和英国的 4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近年来 ,随着综合科学考察的增多和南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对南极地区天气预报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加。许多南极考察站已使用了复杂的预报系统 ,浮标和自动观测站获得的数据、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都得到有效利用。数值天气预报在预报发生在大洋和海岸附近天气尺度的低压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对当地预报非常重要的许多中尺度系统 ,在模式中还不能反映出来 ,系统的活动主要通过卫星资料来预报。期待将来能够选择南极的某些地区来运行高分辨率的有限区域模式。会议表明 ,随着近年来对高纬地区的天气过程的进一步认识、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和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使用 ,南极地区的天气预报已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南极以外的气象中心很难得到南极的资料、南极半岛及内陆缺少高空资料、数值预报对南极地形和高纬过程的模拟效果不好等。会议的主要成果是将完成整个南极地区的天气预报手册 相似文献
904.
通过对南大别桐城-源潭铺一带榴辉岩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和P—T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榴辉岩为典型的高压榴辉岩,其不合任何超高压矿物,石榴石具有良好的自形结构,包含大量的早期矿物包体,成分变化显示了进变质特征。精确的峰期P—T计算显示,榴辉岩的形成温压条件分别为:1.62~2.35GPa,421℃~604℃。研究结果表明,桐城-源潭铺一带大约250km。的区域属于高压变质块体,周遍为断层所限,以构造岩片形式存在,该高压块体与大别山南部的超高压变质单元相比至少有0.3GPa的压力差。结合野外观察,推测由于北大别变质穹隆造成了该高压榴辉岩体现今的分布状态。这一新的高压块体的确定对于重新认识大别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格架,以及理解其俯冲和折返的精细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05.
珠江口内伶仃岛以北水域海底工程地质调查表明,该海域海底表层土主要为流泥和淤泥。钻孔揭露海底以下36.6m土层,从上到下依此划分为11层,为流泥、淤泥质土、淤泥、流泥、淤泥、粗砾砂、粉质粘土、中细砂、花岗岩残积土、强风化花岗岩和中风化花岗岩。在综合研究了区域地质、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灾害类型、海底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土体稳定性、砂土液化特性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工程地质Ⅰ区、工程地质Ⅱ区和工程地质Ⅲ区,进行了工程地质条件和各区的稳定性评价,认为Ⅰ区为次稳定区,Ⅱ区为不稳定区,Ⅲ区为次不稳定区。 相似文献
906.
采用NCEP的1973-2002年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对近30年南极海冰冰密集度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及其与南极海冰涛动指数的长期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极海冰的季节变化特点是海冰融化速度远大于凝结速度,而北极海冰融化速度与凝结速度基本相同。南极海冰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海冰面积指数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倾向率为28/10a。而北极海冰年际变化则相反,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面积指数的倾向率-3.5/10a。南极海冰涛动指数能代表南极地区近1/3的海水变化,是南极海冰变化的重要指数,具有10年、3-5年和2年左右的准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907.
石爱丽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2008,(1):44-44
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有5名专家参与了奥运会及残奥会开闭幕式消减雨技术保障工作,提供现场技术指导。专家们应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奥运人工消雨提供卫星、雷达和数值模式模拟等技术产品,为奥运会及残奥会开闭幕式的人工消减雨工作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因在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908.
以GIS、RS和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为基础,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地形图及降雨资料等,对麻地沟的土壤侵蚀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根据土壤侵蚀定量计算结果,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析土壤侵蚀引起生态环境效应的因子,包括植被指数和景观指数等,对麻地沟地区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状况正在逐步好转,坡耕地和坡荒地是发生土壤侵蚀面积相对较高的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保证当地居民所需坡耕地的情况下,修造梯田和植树造林是控制土壤侵蚀最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909.
910.
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耦合动力学:以湘西金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液矿床特别是脉状金矿床受构造的控制明显。主要产于断层、剪切带中或其附近。构造变形在增高岩石渗透率、驱动流体流动汇聚和控制金的成矿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流体可以促进岩石构造变形,流体流动与矿物沉淀可堵塞流动通道而影响成矿的寿命。因此,近年来人们开始将构造变形、流体流动和成矿作用作为一个统一的体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