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The margin of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has undergone rapid changes over the past decade as a result of the thinning, acceleration, and retreat of many fast-flowing tidewater outlet glaciers. Satellite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ree major tidewater outlet glaciers in Greenland retreated between 2000 and 2005, with synchronous increases in flow speed, causing a deficit in ice sheet mass budget and the potential for sea level rise.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is acceleration was related to surface melt processes, and found that both flow speed and positive degree day (PDD) anomalies of the three glaciers varied together, indicating a causal relationship. Jakobshavn Isbræ had lower flow speeds before 2000, during which PDD anomalies were negative, except for modest warming in 1993 and 1995. From 1999–2000, during which it is thought a threshold was passed, the flow speed of the glacier started to increase. However, the two glaciers in east Greenland showed a delayed response. Abrupt warming occurr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two glaciers around 2001, but flow speed did not increase until 2003 for the Helheim Glacier, and until 2004 for the Kangerdlugssuaq Glacier. Furthermore, the two eastern glaciers switched to a deceleration mode more quickly than Jakobshavn Isbræ.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both acceleration and deceleration among the glaciers suggest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melt and outlet glacier dynamics is not simple but complex.  相似文献   
52.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人们的环境意识却相对滞后,未能够采取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致使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这其中就包括地质环境。作为一门独立的完整的学科,它不仅涉及许多基础地质学科,而且涉及许多地质类以外的其它学科。  相似文献   
53.
针对富水破碎地层注浆治理过程中传统水泥类材料难以实现注浆加固和堵水同步进行的难题,以硫铝酸盐水泥熟料和钢渣微粉为主要原材,成功制备了一种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CGM)。通过与传统水泥材料进行性能对比试验,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测试手段,分析了CGM材料制备工艺、组分含量和浆液制备条件对材料性能的作用规律,并检验了CGM材料的工程适用性。结果表明:CGM材料宜采用混合粉磨制备工艺,可显著提高其水化活性,且粉磨时间应不超过45 min。钢渣微粉含量越高,水灰比越大,结石体强度越低,凝结时间越长,水灰比超过1.2:1时,结石体后期会出现干缩。与传统水泥材料相比,CGM材料浆液凝结时间与黏度的环境敏感度低,具有显著的工程适用性和性能优越性。  相似文献   
54.
在阐述水资源支持能力涵义的基础上,计算了关中地区生态需水量、75%保证率时可利用水量、75%保证率时总需水量以及水资源支持能力的供需平衡指数。结果表明:关中地区生态需水量2005年为43.699×10^8m^3,2010年为44.119×10^8m,2015年为44.394×10^8m^3;2005年75%保证率时可利用水量为49.885×10^8m^3,2010年为49.466×10^8m^3,2015年为49.190×10^8m^3;2005年75%保证率时总需水量为94.26×10^8m^3,2010年为86.63×10^8m^3,2015年为84.22×10^8m^3。最后计算水资源支持能力的供需平衡指数,2005、2010、2015年,供需平衡指数小于0,说明流域可供的水资源量不具备对这样规模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能力,流域水资源对应的人口及经济规模是不可承载的,供需平衡的差值主要靠侵占河道内的生态需水量来实现的,河道内的生态破坏就是很好的证据。  相似文献   
55.
基于自然电位方法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电位方法可以应用于水文地球物理领域获取土壤水分入渗特征.通过连续监测野外试验场的自然电位场,获取连续的自然电位平面图,直接获知了土壤水分在平面上的主要入渗区域,同时借助自然电位成像方法,揭示了土壤水分的两个主要通道,并探测出两个地下孔洞的位置,最终在地质雷达剖面图的辅助下证实了上述结论,为水文地球物理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6.
北秦岭四方台基性-超基性杂岩锆石 LA-ICP-MS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方台杂岩体是北秦岭沿商-丹带出露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中最大的一个,出露面积约40 km2,由超基性-基性-中性岩石组成,侵入到丹凤群中。对四方台杂岩体中辉长岩锆石进行LA-ICP-MS微区定年研究,获得岩体的成岩时代为460±29 Ma。获得的32个测点可明显地分为400~500 Ma、700~900 Ma、1 800~2 600 Ma和2 700~2 918 Ma这4个时段,可能分别代表了北秦岭造山带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岩浆事件的时代信息。其中400~500Ma与北秦岭地区表现强烈的加里东运动时限一致,而700~900 Ma则可能与830~740 Ma中国中西部地区响应积极的、造成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地幔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7.
在对系统总体结构、功能、数据库进行设计的基础上,采用GIS组件技术,将MapX组件嵌入到Visual Bas-ic 6.0可视化开发环境中,以Access为后台数据库,开发了集数据录入、查询、修改、统计及报表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校房产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8.
为了定量分析孔间电阻率成像中钻孔大小及钻孔中填充介质对反演计算结果的影响,本文基于建立的三维地电基准模型,首先根据野外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典型情况下不同钻孔直径大小及不同电阻率特性的钻孔填充介质组合状况设定基准模型参数,然后分别对设定的地电模型进行正演计算合成二维孔间电阻率数据模型,并对获得的数据模型进行反演计算,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59.
随着油气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页岩气将是未来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页岩气的总体地质特征、成藏机理和开发特征,描述了页岩气储量的评价方法.根据区域地质评价结果,盆地中心区或构造斜坡区一般为页岩气的有利富集区.具有开发价值的页岩气藏,页岩厚度应达到一定规模,一般应大于15 m,且区域上要连续稳定分布...  相似文献   
60.
通过对陈家山煤矿中下侏罗统延安组4#主采煤层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测试分析,发现煤中富集亲花岗岩的钨钼族元素W、Mo、Bi、Sn、Ba、Sr和Li,说明该区煤系形成期间的陆源碎屑主要来自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等中、酸性岩石。4#煤中ΣREE平均值为98.2×10-6,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十分相似,呈左高右低的宽缓“V”型曲线,Eu负异常明显,反映出稀土元素与陆源碎屑岩关系密切,成煤期间稀土元素来源一致,陆源物质的供应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