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篇 |
大气科学 | 40篇 |
地球物理 | 2篇 |
地质学 | 26篇 |
海洋学 | 11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2篇 |
自然地理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是测定微量Cr(Ⅵ)的行业标准方法,以硫酸作为显色介质,酸度要求严格,显色稳定时间短,体系显色后需在10 min~1 h测定完毕,灵敏度较差。本文对标准方法进行改进,将显色介质由硫酸改为磷酸。结果表明,在H3PO4介质中显色剂与Cr(Ⅵ)反应生成的络合物可稳定3 h,方法相对标准偏差(RSD)≤5.25%,加标回收率为99.2%~102.0%,检出限由标准方法的13.6μg/g降至3.8μg/g。建立的方法用于超基性岩标准物质分析,相比于标准方法,稳定性、精密度和准确性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42.
为揭示额仁陶勒盖银矿床火山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对矿区内赋矿围岩火山岩展开了系统的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揭示:(1)赋矿围岩粗面安山岩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73.4±4.6)Ma;(2)粗面安山岩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以及弱的负铕异常的特征;对比洋壳成分,成矿元素呈现强烈亏损V、Cr、Ni、Co、Mo、Cu,富集W、Bi、Pb和相对富集Au、As、Sb、Te以及相似的Zn、Ag、B含量为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矿区内火山岩是成矿早期的产物,岩浆起源于流体交代过的大洋性质的岩石圈地幔,岩浆演化过程中有少量斜长石等矿物分离结晶作用和微弱的地壳物质混染,形成的构造环境可能为华北板块、蒙古块体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碰撞后的初期地壳伸展环境,且该阶段火山作用不具有直接提供成矿流体的属性,提供成矿流体的岩浆作用可能是早白垩世早期石英二长斑岩岩浆(138 Ma)。 相似文献
43.
44.
45.
DNA条形码是利用标准的、变异率适度、易于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鉴定的技术。海洋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趋同性等特点,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在传统分类学基础上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地鉴定。本文概述了DNA条形码技术在中国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中的发展现状,如多孔动物(Porifera)、刺胞动物(Coelenterata)、多毛动物(Polychaeta)、软体动物(Mollusca)、甲壳动物(Crustacea)、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等,介绍了该技术在物种鉴定、隐存种发现、生物多样性评估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条形码技术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6.
47.
介绍《海南省党政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思想、系统的运行环境、主要功能和特点以及实现相关功能所需的设计技术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48.
中国西南部云贵交界地区中上三叠统海相地层以拥有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特色的古生物群落而闻名。近期,笔者在云贵交界地区发现了一个完整的中上三叠统竹杆坡组至上三叠统小凹组剖面,即云南罗平江底剖面。在该剖面中,分别在竹杆坡组纹层灰岩段顶部及小凹组上部发现了典型的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生物组合。为了研究中晚三叠世之交生物群落演化的环境背景,对采集的97件地球化学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与分析。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竹杆坡组纹层灰岩段及小凹组处于缺氧环境,产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的地层含氧量相对增加,而两生物群落之间的竹杆坡组瘤状灰岩段主要为贫氧环境。中晚三叠世之交的海水含氧量的变化规律与生物群落的演替较为吻合,说明该时期海水含氧量的变化对生物演替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9.
50.
深海热液口及其生物群落自1977年发现以来,受到海洋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伴随深海调查技术的进步,大量热液生物群落相继被发现,并在生物地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受采样不足及分类学研究的限制,针对深海热液口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多集中于大型底栖生物。本文拟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加深对深海热液口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分布模式、扩散途径及群体连通性的认识,为深海热液口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