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杨明  张梅生  李晓波  王旖旎 《世界地质》2018,37(4):1101-1109
为进一步确定燕山裂陷槽中元古界大红峪组底界性质,笔者对位于燕山中元古代沉积盆地边缘的兴城地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研究区多个剖面上大红峪组底部砾岩的特征、类型及成因的初步分析,得出该组沉积之前地表经历了差异性侵蚀,造成古地形起伏较大。大红峪组底部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包括单斜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两种类型,其代表的"兴城运动"没有影响到更广阔的范围。根据大红峪组底界明显的沉积间断现象,笔者认为将标准剖面大红峪组底界置于"小白石英岩"之下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2.
2008—08—15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 《贵州气象》2009,33(5):24-26
采用Micaps第四类数据格式中的Physic实况资料,使用Micaps剖面绘图工具绘制各种图表,并应用统计分析及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8—08—15贵州大暴雨天气中强降水附近站点贵阳站各个物理量场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复杂天气背景下的中尺度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得出有预报意义的特征,为今后的暴雨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3.
以地下水污染调查数据、地下水监测数据和遥感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98年以来(1998—2019年)兰州不同区域地下水环境变化趋势,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污染源排放、地下水开采等城市发展要素对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998年以来兰州市地下水环境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水质恶化、水位上升。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硝酸根、氟等典型水化学指标在大部分地区呈稳定上升趋势,局部地下水中硝酸根比重增加,出现了硝酸型地下水。污染负荷增加是水质恶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且恶化指标与城市主体功能存在直接关系,城关区是主要的居住、商业区,水质恶化的典型指标为硝酸盐;西固区是化工、冶炼等重工业集中区,地下水污染程度最重,反映工业污染的氟化物上升显著;七里河区、安宁区是商业、居住及轻工业的综合分布区,矿化度、总硬度、硝酸根等指标都有不同程度上升,但升幅不大。西固及三滩地区地下水位上升较为明显,其他城区相对稳定,城市不透水界面阻碍了降雨、灌溉等地表垂直入渗,使地下水位年内波动趋于平缓;水源地开采量减少、沿河工程建设以及地下管网渗漏等因素导致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发生变化,不仅引起城区地下水位上升,还能够增强污染物淋滤和地下水蒸发浓缩,对水化学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4.
近50年我国西部地区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0年全国194站地面观测资料和高空观测资料,对近50年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西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河套区和新疆区气温上升最为明显,其次为青藏高原区和河西区,西南区气温增幅最不明显,地表温度变化与气温的变化基本同步,但地温变化要比气温变化更加剧烈一些。西南区的地温从70年代中期开始回升,但始终未达到50年代初期的水平,因此从线性变化上表现为下降趋势。西部地区除了河套区外,其他4个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均增加,增加最明显的是新疆区和青藏高原区。我国整个西部地区年平均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呈线性减少趋势,减少最明显的是西南区和河套区。在辐射变化上,我国西部总辐射呈减少趋势,青藏高原区减少最多;西南区的散射辐射呈增加趋势,其他4个区减少,其中新疆区和青藏高原区散射辐射减幅明显。散射辐射的大小与天空中云量和气溶胶含量的多少成正比,西南区散射辐射呈增加趋势,而总云量和低云量呈下降趋势,可以推测是气溶胶含量增加导致了散射辐射的增加。  相似文献   
75.
韩建强  宋庆东  杨明 《地质与勘探》2003,39(4):90-91,94
结合钻孔扩底灌注桩在某高层建筑物基础中的成功应用,对钻孔扩底灌注桩的成桩原理进行了有关的阐述,认为扩底钻头的扩张角α≤25°为宜,且扩底高度范围内岩石层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一般不大于6MPa;同时在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设计计算时,要求对桩身侧阻力与桩底端阻力进行相应修正。为确保钻孔扩底灌注桩桩端扩大头的施工质量,根据其自身特点,提出采用传统的钻孔取芯法进行检测,并针对工程应用情况进行了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76.
辽西兴城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环境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粒度分析结果为依据,结合地层的序列、结构、构造及岩性等方面的特征,在辽西兴城地区的上古生界中识别出四种沉积环境,每种环境均有独特的粒度特征:①曲流河环境:所在层位为本溪组与石盒子组中下部,沉积物平均粒径多集中在3φ附近,分选度较好,频率曲线多为微正偏的正态分布,概率累积曲线存在差异,河道为典型两段式,决口扇为低悬两段式;②三角洲平原环境,所在层位为太原组与山西组,其中平原沼泽沉积物粒度较细,集中在3.2φ之间,但分支河道粒度相对较粗,与曲流河类似,三角洲平原沉积物分选好,频率曲线正偏、负偏均存在,概率累积曲线存在差异,分支河道为低悬两段式而平原沼泽则为一段式,反映垂向加积特征;③辫状河环境,对应石盒子组上部层位,沉积物平均粒度2.5φ左右,分选中等至较好,频率曲线多为微正偏态,概率累积曲线介于典型两段式与高悬两段式之间;④冲积扇环境,所在层位为蛤蟆山组,平均粒径集中在2φ左右,分选中等,频率曲线为正偏态至很正偏态,表明沉积物以粗组分为主,概率累积曲线均为高悬两段式,代表很高的水动力条件。从水动力条件及沉积环境的演化趋势来看,本地区晚石炭世至中二叠世中期处于温暖湿润的濒海盆地环境,中二叠世后期开始,随着地壳抬升,本地区不断向内陆环境变化,至晚二叠世末期,已经进入干旱炎热的内陆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77.
介绍了四川省的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开展,提出了地源热泵监测系统的必要性以及简要的监测方式,为以后地源热泵的推广应用和保护地下资源环境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8.
门架式双排抗滑桩的弹塑性模型与计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门架式双排抗滑桩的计算模型大部分将桩排间岩土体视为弹性材料,而岩土体为弹塑性材料,使得抗滑桩内力、位移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假设桩排间岩土体为弹塑性材料,提出一种弹塑性计算模型,该模型将桩排间岩土体看作线弹性单元和塑性单元的组合,根据结构力学知识、土的本构关系和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一种计算前后排抗滑桩内力的计算方法。首先,由已知的桩顶位移,并结合结构力学位移法求出桩间土总应力。根据Lade-Duncan模型导出这两个单元的基本参数,然后,结合数值分析方法计算出抗滑桩的内力,最后,结合工程实例,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得出门架式双排抗滑桩的内力图。对比监测数据和弹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弹塑性模型的计算结果比弹性模型更加接近监测值。  相似文献   
79.
Two modes of regulating the water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ponds in indoor raceway culture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were evaluated using simple water treatment facilities. A self-made water purifying net, aeration stone, composite microbe preparation, and Ceratophyllum demersum were placed in the experimental ponds and the culture water was circulated along the raceway inside the pond using a paddle wheel aerator. In addition,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experimental pond was improved by draining effluent from the pipeline at the bottom of ponds 7 and 8 (mode I) and exchanging the circulating water in pond 10 (mode II) with the reservoir water in pond 9 using a pump and pipeline.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experimental ponds was similar in response to regulation using mode I or mode II.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in the experimental ponds were controlled within a suitable range by simple facilities during culture period without using any chemical treatments. The rich content of dissolved oxygen was maintained by the circular flow and continuous aeration of the pond water. The respective average values of the main water parameters in experimental ponds 7 and 10 in response to regulation of the water quality using modes I and II were as follows: pH 8.17 and 7.99; DO 5.16 mg/L and 5.97 mg/L; CODMn 18.45 and 12.61 mg/L; TAN (NH3-N) 0.854 mg/L (0.087 mg/L) and 0.427 mg/L (0.012 mg/L); NO2-N 0.489 mg/L and 0.337 mg/L. Moreover, the average body length and body weight of harvested shrimp of pond 7 and pond 10 were 7.56 cm and 8.99 cm, 5.10 g and 8.33 g,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survival rate, average biomass yield and average condition factor of the shrimp harvested were 70% and 60%, 2.54 kg/m2 and 2.14 kg/m2, and 0.675 g/cm and 0.927 g/cm, respectively. Linear equations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length and culture time and cubic or power functions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weight and body length were obtained based on evaluation of the growth data of shrimps throughout the culture period.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