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针对现有基于像素的监督和非监督分类方法在地质环境复杂、地形起伏较大、阴影明显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难以满足石漠化信息提取精度要求的问题,采用基于纹理特征数据和地形数据辅助面向对象方法进行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信息的提取。该方法首先依据石漠化分布在TM/ETM+影像面积大小不均匀的特征,利用纹理和地形因子计算最优分割参数进行多尺度分割;然后根据植被覆盖率、岩石裸露率以及坡度因子构建石漠化分级指标;最后参照石漠化分级标准、光谱信息以及纹理特征等建立的分类规则提取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信息。选取贵州省石漠化严重的大方县时序TM/ETM+影像进行石漠化信息提取试验,结果表明:与基于像素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相比,基于面向对象的分类可以有效地减少因复杂地形导致石漠化信息提取结果"椒盐化"现象,提取精度明显优于基于像素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82.
吉南老岭成矿带荒沟山、板庙子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东南部老岭成矿带中较具规模的荒沟山、板庙子金矿床为代表,对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对比,认为区内太古界表壳岩、晚元古界老岭群为主要矿源层,北东向深大断裂带为主要控矿构造,空间上金矿体的分布与岩浆岩关系不密切。结合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物质来源分析,认为金矿床形成于中低温热液环境,深部流体、岩浆热液及大气降水作为成矿流体共同参与了成矿作用,以大气降水为主,构成大气降水—深源热液循环成矿系统。老岭金及多金属成矿带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和良好的找矿远景,区内金矿的分布主要与大型断裂带相关联的珍珠门组大理岩上部不整合有关。  相似文献   
83.
36Cl断代法应用于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的构造事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是多期次的,尤其早更新世晚期的快速隆升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西部盆-山地貌形成与荒漠化的出现有着重大影响,这已成为近年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中红色泥岩36Cl 断代法定年,首次测定该事件发生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1.54~0.28 Ma B.P.)之间.结合敦煌盆地同时代地层(0.837 Ma B.P.和1.142 Ma B.P)的低角度掀斜现象,以及前人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酒西盆地的研究结果,认为早更新世晚期,受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北向挤压作用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事件,造成大范围的挤压变形与山脉隆升,这对我国西北地区构造格架的最终形成和晚期油气运移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
利用中州铝厂固体废弃物赤泥、粉煤灰、碱渣等为主要原料,讨论利用烧结法制备建筑装饰材料微晶玻璃的可能性。借助XRD、DTA、SEM等实验研究手段,对废渣微晶玻璃组成、主晶相确定、原料选定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玻璃组成为:w(SiO2)35%~40%、w(Al2O3)10%~18%、w(CaO)13%~23%、w(MgO)3%~4%、w(K2O Na2O)4%~9%,可合成价格低廉、性能优异的微晶玻璃。  相似文献   
85.
拾振器输入信号恢复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补偿由于拾振器及其测量系统有限带宽而使测量结果产生的测量误差,本文提出了一种用FIR横向滤波器来恢复拾振器原始输入信号的方法。该方法是将拾振器的输出信号作为FIR横向滤波器的输入,用自适应RLS算法对FIR横向滤波器系数进行辨识而最终获得可以恢复拾振器原始输入信号的反卷积滤波器。通过用几组不同特点的信号对其进行实验检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较好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86.
内蒙古中部地区高特格产出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组合代表了该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最年轻的成员,在研究蒙古高原动物群的演化与生态环境变化上有着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等开展了对含化石地层剖面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研究。研究发现,这套地层主要携磁矿物为磁铁矿和矫顽力谱较宽的针铁矿。由于岩石的磁化强度很低,难以直接获得特征分量,然而通过低温分量的重磁化大圆弧分析,可以得到样品特征剩磁的磁极性,从而建立了该剖面的磁极性地层柱。在27.65m厚的剖面上,共获得四个正、反极性带::N1-R1-N2-R2,R1对应于C3n.lr,N2对应于C3n.1n。高特格动物群出露在C3n.1n-C3n.1r之间,绝对年龄在4.180~4.480Ma之间,含化石层(22.65m厚)平均沉积速率为65.2m/Ma。据此推断出采样剖面的年代在4.072-4.496Ma之间。  相似文献   
87.
红河断裂两侧早第三纪古地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红河两侧(大姚、景谷、江城、勐腊剖面)的早第三纪古地磁样品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红河两侧由白垩纪古地磁研究所揭示的印支地块相对于华南地块存在的左旋相对运动。这一结果说明了印度支那地块在印度板块的挤压下,于早第三纪至中新世沿红河大断裂发生向南侧向滑移达1000km左右,它不仅使青藏高原的巨大构造缩短得到调整,而且在北部湾地区形成伸展构造,并引起南中国海的张开。印度支那地块北部各地区的差异性旋转和红河断裂共轭的剪切断裂系的发育,以及红河大断裂早第三纪至中新世左旋剪切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8.
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的可靠方法——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振宇 《地质通报》2002,21(1):45-47
地球磁场的形成一直在变化中,既有千年尺度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长期变化,又有几千年至百万年尺度的地磁场极性倒转变化.了解地磁场的变化规律,就可以从记录在不同时代岩石单元中的磁性特征推测其形成时代.磁性地层学就是利用岩石剩余磁性纪录地磁场变化特征解决地层问题的一门科学.它既是古地磁学与地层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也是古地磁学和地层学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89.
华北盆地南缘早古生代岩石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表明,其岩石中的磁性矿物组合相当复杂,重磁化时代可分为晚二叠/早三叠世和早、晚白垩世2个大的阶段.焦作剖面具有原生剩磁和次生剩磁岩石共生的特征,以及细致的岩石磁学分析表明,未重磁化和重磁化岩石两者间磁铁矿颗粒度大小存在明显区别,这暗示了热粘滞剩磁是重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济源和登封剖面不仅岩石遭受完全的重磁化,而且广泛发育早白垩时期形成的磁黄铁矿,磁黄铁矿形成则暗示着造山热液的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90.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晚侏罗世多重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玛纳斯河红沟侏罗系剖面开展了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等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头屯河组的时代为中侏罗世中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包括巴通阶的最顶部、卡洛维阶和牛津阶的中下部;其底界年龄约为166.2 Ma,顶界线年龄约为160.8 Ma,沉积时间约5.4 Ma。齐古组顶部年龄值为155.3 Ma,沉积时间约5.5 Ma,包括了牛津阶的上部和基默里奇阶的中下部,其顶部与东部冀北、辽西地区髫髻山组顶部大体相当,比土城子组层位低。喀拉扎组的时代为晚侏罗世基默里奇期晚期,而其上覆地层吐谷鲁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相当大的不整合,缺失了晚侏罗世提塘期以及可能包括早白垩世最早期的地层,有超过了7 Ma的地层缺失量。侏罗系与白垩系的界线为此不整合面,侏罗纪/白垩纪之交的地层未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