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屈晓艳  杨明慧  罗晓华  丁超  周多  龚婷  杨光 《现代地质》2013,27(5):1023-1032
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分析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的构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研究表明:赛汉塔拉凹陷断裂十分发育,不同级别的断裂构成了复杂的断裂系统。断裂可划分为4个级别,其中一级断层控制赛汉塔拉凹陷的构造格局,二级断层控制二级构造带,三级断层控制局部构造,四级断层强化局部构造的变形。断裂的活动期次可划分为5期:侏罗系断陷期、阿尔善组初始断陷期、腾一段强烈断陷期、腾二段断拗转换期和赛汉组断陷萎缩期。赛汉塔拉凹陷总体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内部发育5个一级构造单元、4个二级构造带和多种多样的局部构造。断层控制生储盖的发育及其配置关系,并提供油气聚集空间。长期活动的断裂是赛汉塔拉凹陷主要的油源断层。受构造带控制,赛汉塔拉凹陷油气主要聚集在中央断裂带和东部洼槽带。  相似文献   
72.
杨光  宋小冬 《测绘通报》2016,(7):122-125
道路红线在城市规划及各项建设业务中的重要性、严肃性不言而喻。在道路规划设计过程中,道路边线除了用直线,还经常用圆弧线。随着设计成果进入管理业务,道路边线转变为红线,成为各种业务的重要依据。在实践中,道路红线用圆弧表示,经常给各类业务带来诸多不便,如地块边界确定、面积量算、宗地的几何处理、施工定位、竣工验收、违法违章建设查处等,定位出现偏差、错位,地块边界出现交叉、空隙。在很多业务、技术人员不得不自行将圆弧改变成折线,这样就引起了各类业务的不一致。如果将道路红线中的圆弧统一转变为折线,可以避免这些偏差、错位,不仅带来便利,也能保证精确性。本项研究认为,将圆弧转换成折线技术上不难,误差也可控制,还存在从折线逆向转换成圆弧的可能。在道路规划设计结束后,将圆弧状的道路边线转换成折线,才确定为红线,将会使后续其他业务变得自然、顺畅。  相似文献   
73.
松辽盆地南部无机CO2成藏机理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南部的幔源CO2气主要存在3种脱气方式:热底辟体脱气、岩浆房脱气和地幔热底垫体脱气。古近纪末-新近纪时期的岩浆活动和岩石圈断裂是无机CO2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属于岩石圈断裂的郯庐断裂北部断裂系,当处于活动期时,诱导幔源岩浆上涌,促使无机CO2气从幔源岩浆脱出,先期富集在下地壳底部,并沿着下地壳的网状剪切带迂回向上运移到达拆离带;当断至拆离带的低角度基底断裂处于活动期时,无机CO2气体沿着壳源断裂上移进入地壳浅层圈闭富集成藏。气源断裂体系的展布与幔源火成岩活动脱气是无机CO2气运聚成藏的两大主控因素。幔源CO2气藏主要分布在长岭断陷和德惠断陷:前者主要沿着孙吴-双辽断裂带分布,后者受控于哈尔滨-四平断裂带。长岭断陷的幔源CO2气藏埋藏较深,由于向北西的红岗阶地和东部的德惠断陷层位在变新,导致CO2气藏埋藏深度逐渐变浅。  相似文献   
74.
试验研究了黄河冲(淤)积粉质二灰土的配合比问题。分析了黄河冲(淤)积粉质二灰土的强度标准龄期;研究了土质、二灰比、二灰含量对二灰土强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黄河冲(淤)积粉质二灰土配合比设计的新思路。研究认为,对于黄河冲(淤)积粉质二灰土,应以21 d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配合比设计的依据;黄河冲(淤)积平原区土质适宜的二灰比为1:3,适宜的二灰含量在32 %~40 %之间;土中<0.005 mm颗粒含量、土的有机质含量,以及二灰土的粗细颗粒比Cf值对黄河冲(淤)积粉质二灰土的强度具有重要影响,且呈现规律性变化;当土中<0.005 mm颗粒含量在17 %~27 %之间时,黄河冲(淤)积粉质二灰土可获得较高的强度。  相似文献   
75.
南极磷虾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 种群聚集在南大洋的大西洋扇区。海冰在南极磷虾生活史中起着重要作用, 海冰及其冰下环境为磷虾越冬提供了避难场所, 但海冰是否为磷虾越冬提供了重要的饵料存在一定的争议, 对此问题的解决需要量化源于海冰的冰藻对南极磷虾越冬期间饵料及碳源的贡献。基于2020年冬季(3~8月)于南大洋大西洋扇区48.1亚区(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周边区域)和48.3亚区(南乔治亚岛周边海域)采集的磷虾样品, 通过两种高支链类异戊二烯化合物(IPSO25和HBI III)分别作为源于海冰的冰藻和源于水体浮游植物的生物标志物, 对两个区域冬季磷虾对冰藻和浮游植物的依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处于较高纬度、海冰密集度较高的48.1亚区的南极磷虾体内含有更高的IPSO25, 而处于开阔水域48.3亚区的磷虾体内有更高比例的HBI III, 另外48.3亚区磷虾的δ13C和δ15N稳定同位素显著高于48.1亚区的磷虾。48.1亚区南极磷虾越冬期间对浮游植物和冰藻的依赖与体长相关, 其中体长相对较短的早期成体呈现更高的依赖性, 同时该区域磷虾对冰藻的摄食提高了其营养级地位。48.3区南极磷虾越冬期间两种类异戊二烯含量与δ15N稳定同位素数值呈负相关关系, 表明该区域南极磷虾在初级生产匮乏时会摄食动物性饵料。若未来南大洋大西洋扇区海冰持续减少, 这将对整个磷虾种群、磷虾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威胁。  相似文献   
76.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系巴立克立克组广泛发育具有油气勘探意义的巨厚台地边缘生物礁,本文对塔西北克孜勒布拉克南沟出露的典型的二叠系巴立克立克组生物礁进行了详细的宏微观研究。该套生物礁以生屑滩为礁基,礁核下部主要为蓝绿藻建造的各类微生物岩,其结构组分主要为凝块及破碎的微凝块,次为叠层石,此时的水体能量较低;礁核上部局部发育叶状藻礁,并伴生大量的海生底栖动物,此时礁体开始暴露在浪基面之上,大量发育角砾状灰岩,并遭受大气淡水岩溶的改造。除了台缘带外,塔西北柯坪地区同期的局限台地中也发育小规模的、具微生物岩特征的台内礁滩体,说明该时期区域上的环境条件普遍适宜造礁。巴立克立克组的该套礁滩体的形成时间为乌拉尔世阿瑟尔期晚期—萨克马尔期,这与乌拉尔世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早期阶段相当,因此,推测该套礁滩体的形成和当时的火山活动产生的火山灰导致南天山洋残余海盆的海水“富营养化”有关。藻类的爆发使得巴立克立克组礁滩体的δ13C值较之康克林组的碳酸盐岩呈现显著正偏移。但是,巴立克立克组的礁滩体受胶结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改造程度较深,利于“成岩”,不利“成储”,使得区域上巴立克立克组的礁滩体尽管相带较好,但储渗性极差,唯有受构造裂缝改造部分可发育高渗层。因此,可以确定:塔西北乌拉尔世巴立克立克组的礁滩储层基本不受相控,主要发育裂缝型储层。因此,今后对于塔西北二叠系礁滩油气藏的勘探应重点关注构造裂缝发育段。本研究对今后塔西北巴立克立克组生物礁优质储层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二叠系微生物岩的研究也有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77.
不透水地表是衡量城市化过程与空间扩张的重要特征.本文以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以下简称大湾区)为研究区,采用重心-标准差椭圆与梯度分析等方法,探讨其1987-2017年不透水地表的时空扩张分布特征与演化趋势.结果 表明:①30年来大湾区的不透水地表面积从1839.34km2持续增长至12 385.9...  相似文献   
78.
试论地名词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9.
沉积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积盆地的形成主要与地球内部的热和物质的对流密切相关,它是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原始动力。软流圈上涌高谋划在面或地幔羽的位置是地幔对 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80.
小型浮游动物在海洋食物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2年12月—2013年3月,利用稀释培养方法开展了南大洋及温带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04—0.89 d~(–1),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为0.07—1.29 d~(–1)。浮游动物日摄食量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6.4%—72.5%,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也较大,为14%—776.9%。尽管本实验中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可能被高估,但在南大洋及温带海域生态系统中,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仍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