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Aquarius卫星盐度产品结合Argo等实测盐度资料,探讨了孟加拉湾海表盐度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Aquarius与Argo盐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总体较Argo盐度值低,偏差为-0.13,其中在孟加拉湾北部海域负偏差值比南部海域更大,分别为-0.28和-0.10。Aquarius卫星与Argo浮标在表层盐度观测深度上的差别是造成此系统偏差的主因。Aquarius盐度资料清晰显示了孟加拉湾海表盐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包括阿拉伯海高盐水的入侵引起湾南部海域盐度的变化以及湾北部淡水羽分布范围的季节性迁移等主要特征。此外,分析还揭示了2011(2012)年春季整个湾内出现异常高盐(低盐)现象。研究表明,2010(2011)年湾北部夏季降雨减少(增加)导致该海域海水盐度偏高(偏低),并通过表层环流向南输运引起次年春季湾内表层盐度出现异常高盐(低盐)现象,春季风应力旋度正(负)距平通过影响盐度垂直混合过程对同期表层盐度异常高盐(低盐)变化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TLS技术及其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总结地面激光扫描(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技术的应用特点及关键问题,强调TLS技术在滑坡监测应用中的重要性及优势,介绍了TLS技术的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回顾了TLS技术在国内外滑坡监测领域的应用历史和现状,并将应用进行了分类;总结了TLS技术及其在滑坡监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分析认为,虽然TLS技术还未成为滑坡监测中的常规手段,但毋庸置疑,该技术已为滑坡调查与监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依据Argo的海洋盐度观测及降水、蒸发、海面高度等数据分析了全球海洋表层盐度的平均态和低频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并结合前人成果对海洋盐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蒸发减降水在最低阶上决定了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在大部分海域调整了海洋表层盐度的空间结构,并影响了海洋表层盐度的低频变率.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海洋表层盐度表现为盐度高的地方会变得更高、盐度低的地方会变得更低,表征为整个水循环系统的加强.在最近20年全球变暖停滞期,海表盐度变化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不同,更多地体现了对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及多年代际振荡的响应,此阶段对应着Walker环流加强;西太平洋和东南印度洋海表盐度的反向变化揭示了跨海盆尺度海洋动力过程的重要性,海洋Rossby波和印尼贯穿流的共同作用使得东南印度洋海表盐度显著降低;在东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更多地体现了全球变暖下的海表盐度单调升高或降低的响应.期待未来的盐度卫星能够提供更高时空分辨率的盐度数据,这将和Argo观测一起,拓展我们在中尺度动力学、区域海洋学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TRMM卫星降雨雷达观测的南海降雨空间结构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热带降雨计划卫星(TRMM)获得的雷达降雨资料,对南海及其周边区域(简称南海地区)降雨的空间分布和季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地区的降雨在空间上分布很不均匀,同时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除了副高活动、季风潮、冬季冷涌和热带低压活动等天气过程,南海周边广泛分布的山地地形对该地区的降雨分布也产生强烈影响,降雨呈现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的分布特征?与CAMP和台站资料相比,PR观测具有更丰富的空间结构,能够更好地体现降雨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特征、反映高大的山地地形对降雨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赤道印度洋中部断面东西水交换的季节变化及其区域差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海洋再分析资料和实测资料研究了热带印度洋中部东西水交换特征。结果表明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即北印度洋过程(4°~6°N)和赤道过程(2°S-2°N)。北印度洋过程受季风影响显著,11月至翌年3月冬季风期间表现出很强的低盐水向西输送,5-9月夏季风期间则为高盐水向东输送;由于冬季风期间的输送较强,年平均表现为低盐水向西输送。赤道过程分为表层过程和次表层过程。表层赤道过程受局地风场驱动,有明显的半年周期;4-5月和10-11月的东向流将赤道西印度洋的高盐水向东输送,其余月份相反;向东的输送较强,年平均表现为净高盐水向东输送。在次表层赤道过程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流全年一致向东,将海盆西部的高盐水向东输送。  相似文献   
6.
2009-2010年冬季南海东北部中尺度过程观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海域2009-2010年冬季航次的CTD调查资料,发现西北太平洋水在上层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其对南海东北部上层水体温盐性质的影响自东向西呈减弱趋势,影响范围可达114°E附近。入侵过程中受东北部海域反 气旋式涡旋(观测期间,其中心位于20.75°N,118°E附近) 的影响,海水的垂向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涡旋中心区域,上层暖水深厚,混合层和盐度极大值层显著深于周边海域。该暖涡在地转流场、航载ADCP观测海流及卫星高度计资料中均得到了证实。暖涡的存在还显著影响了海水化学要素的空间分布,暖涡引起的海水辐聚将上层溶解氧含量较高的水体向下输运,使次表层的暖涡中心呈现高溶解氧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的后期,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SST)会呈现海盆尺度一致增暖或冷却的分布,被称为印度洋海盆模态(IOBM).近几年的研究表明,IOBM是热带印度洋SST年际变化最主要的模态,影响了从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及周边区域的气候.对西印度洋塞舌尔群岛(Seychelles)近148年的珊瑚氧同位素(δ18O)资料的再研究表明,该珊瑚δ18O能非常好地指示西印度洋局地SST的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且能够表征热带印度洋海盆尺度SST的年际变化.进一步的研究显示δ18O所表征的IOBM具有3~7年的年际变化周期,并受年代际变化的调制.通过与全球海温资料的相关分析发现,该珊瑚δ18O信号滞后热带太平洋SST变化约5个月,在ENSO盛期次年春季相关达到最大.其空间分布显示塞舌尔群岛位于IOBM模态的关键海区,能够用来表征IOBM以及ENSO对印度洋的大气遥相关效应.这表明塞舌尔群岛的珊瑚氧同位素序列可以作为IOBM代用指数,用以研究印度洋气候的长期变化.  相似文献   
8.
1996年以来黑龙江省草地螟第三暴发周期持续至今,危害日益加重。以1959-2008年黑龙江省28个国家基本站的气象资料以及草地螟暴发期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黑龙江省草地第三暴发周期的气候特征及风险概率。结果表明:近50 a来,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通过0.001显著性检验,气温在1988年前后出现突变。其它要素,如降水量、降水日数、风速、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但只有年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风速的减少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哈尔滨草地螟始发日期与同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最小相对湿度关系密切,应该是本地越冬虫源春季羽化对气温、相对湿度敏感性较高;同时始见日期与最大风速的风向相关较为密切,可能是由于外地虫源对风向敏感性较高。通过对黑龙江省草地螟高峰期首日的风险概率分析,得到黑龙江省草地螟高峰期出现在5月最后一个候的风险概率为23.6%;出现在6月上旬的风险概率为36.6%;出现在6月中旬的风险概率为24%;出现在6月下旬的风险概率为14.4%。  相似文献   
9.
We deployed two ADCP mooring systems west of the Luzon Strait in August 2008, and measured the upper ocean currents at high frequency. Two typhoons passed over the moorings during approximately one-month observation period. Using ADCP observations, satellite wind and heat flux measurements, and high-resolution model assimilation products, we studied the response of the upper ocean to typhoons. The first typhoon, Nuri, passed over one of the moorings, resulting in strong Ekman divergence and significant surface cooling. The cooling of surface water lagged the typhoon wind forcing about one day and lasted about five days. The second typhoon, Sinlaku, moved northward east of the Luzon Strait, and did not directly impact currents near the observation regions. Sinlaku increased anomalous surface water transport exchange across the Luzon Strait, which modulated the surface layer current of the Kuroshio.  相似文献   
10.
Pathways of mesoscale variabil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propagation of oceanic mesoscale signal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s mapped from satellite altimetric observations and an eddy-resolving global ocean model by using the maximum cross-correlation (MCC) method. Significant mesoscale signals propagate along two major bands of high variability. The northern band is located west of the Luzon Strait, characterized by southwestward eddy propagation. Although eddies are the most active in winter, their southwestward migrations, steered by bathymetry, occur throughout the year. Advection by the mean flow plays a secondary role in modulating the propagating speed. The southern eddy band lies in the southwest part of the SCS deep basin and is oriented in an approximately meridional direction. Mesoscale variability propagates southward along the band in autumn. This southward eddy pathway could not be explained by mean flow advection and is likely related to eddy detachments from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due to nonlinear effects. Our mapping of eddy propagation velocities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eddy dynamics in the S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