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28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229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In June 2013,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Southeast Tibet in which the air temperature, moisture, and wind were measured by using a GPS sounding system. In the present study,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and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the vertical structures of these atmospheric properties and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the 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 (SASM) were investigated. On average, the temperature had a lapse rate of 6.8℃km?1 below the tropopause of 18.0 km. A strong moisture inversion occurred at the near-surface, with a strength of 1.7 g kg?1 (100 m)?1 for specific humidity.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he SASM experienced a south phase and a north phase in the middle and by the end of June, respectively. The monsoon’s evolution led to large changes in convection and circulation over Southeast Tibet, which further affected the local thermal, moisture, and circulation conditions. The strong convection resulted in an elevated tropopause height over Southeast Tibet during the north phase of the SASM, and the large-scale warm and wet air masses delivered by the monsoon caused high loca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592.
本文通过对一次人工增雨作业过程的分析,初步讨论了卫星反演产品在人工增雨作业指挥中的指导作用,利用反演得到的云顶温度、高度和云粒子有效半径可以用于选择最佳增雨作业区域,结合作业前后这三个参数变化的情况,还可初步检验增雨作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93.
周立波  邹捍  马舒坡  李鹏  吴瑞欢 《高原气象》2007,26(6):1191-1198
利用2007年6月强化观测实验期间获得的大气观测资料和同时期的NCEP/NCAR大尺度再分析资料,结合2006年同期的分析结果,进一步研究了珠峰北坡绒布河谷地区的地面风场状况及其对南亚夏季风的响应,并与2006年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7年6月绒布河谷地区的风场也存在强弱变化,其逐日变化也与南亚夏季风指数有一定关系:在绒布河谷弱风期间,南亚夏季风强盛,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地区形成的强烈涡旋可以把暖湿气流向西北方向输送,从而在河谷地区形成温度和湿度高值;在局地强风期间,南亚夏季风季风指数变化较大,此时绒布河谷地区的风场变化对季风的响应很小,可能主要为大气热力驱动.比较2006年和2007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南亚夏季风可以通过改变局地辐射和热力状况的改变而影响珠峰北坡绒布河谷地区地面环流的变化,但其影响程度随季风的强弱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94.
宁夏卫宁北山地区划属北祁连成矿带之宁夏香山-卫宁北山-固原铜、金、铁、铅锌多金属成矿带,铜、金、铁多金属成矿作用显著。金矿体主要以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矿石大部分为氧化矿石,少许为原生硫化物矿石。金矿床岩石稀土总量变化较大(∑REE=12.04×10~-6~136.167×10~-6),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a/Yb值为0.609~16.158,Sm/Nd值为0.18~0.275,表明轻重稀土发生一定程度的分馏;δEu=0.447~0.91,表现为Eu的亏损。研究认为:金场子金矿应属于沉积-构造-热液改造型金矿,其形成受地层、岩性、构造控制,但成矿作用主要与石英闪长玢岩侵入有关,主要发生了黄铁矿化、高岭土化、黄钾铁矾化和硅化,后期经历了较强烈的氧化淋滤作用,对该矿床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95.
对我国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我国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的几点认识李文鹏,郝爱兵(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81)李鹏,范以田(新疆水利厅,乌鲁木齐830000)我国干旱区包括陕、甘、宁、青、新、蒙等西北六省区,面积约330万km2。这里地域辽阔,土地、能源和各种矿产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596.
国家间地缘政治经济关系正在驱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边境地区首当其冲。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橡胶市场的强劲需求以及中南半岛与域外国家40多个地缘经济合作机制的实施,引起了包括中国与老挝(以下称“中老”)-中国与越南(以下称“中越”)边境地区橡胶林扩展种植在内的显著土地利用变化。基于此,利用Landsat影像构建的橡胶林落叶-新叶萌生期内植被-水分指数(Re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 RNVI)组合算法,获取中老-中越边境地区1990年代以来中老、中越地缘政治经济关键节点的橡胶林种植信息,进而揭示中老、中越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对其边境地区橡胶林扩展的影响及其国别差异。结果表明:(1)在“替代种植”与边境农林合作等地缘政治经济影响下,中老-中越边境地区橡胶林种植面积由1992年的995.5 km2增加至2018年的5537.7 km2,增长近4.6倍,且呈明显的沿边性和跨境性;(2)随着中老磨憨-磨丁口岸开通、中老北部九省合作机制构建等,1992—2018年,中老边境沿线30 km缓冲区内橡胶林种植面积从244.7 km...  相似文献   
597.
幕阜山是中国重要的稀有金属矿集区,区域内多期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复式花岗岩基与稀有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目前,区域内黑云母花岗岩阶段和二云母花岗岩阶段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已有报道,而岩浆演化晚期白云母花岗岩阶段的相关成矿作用缺乏研究.文章选取了幕阜山东部麦埚铍矿床内由白云母花岗岩分异形成的含绿柱石伟晶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 ...  相似文献   
598.
为了探讨长江口潮差的中长期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小波变换法对1972—2018年该河口代表性潮位站的潮差序列(共66336个数据)进行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站潮差除了常见的15 d大、小潮周期外,还有变幅约19 cm(相当于多年平均潮差的7.5%)的0.5 a周期和变幅约16 cm(相当于多年平均潮差的6.3%)的18.5 a周期。月均潮差极大值出现在3月和9月,极小值出现在6月和12月。年均潮差极大值出现在1977,1996和2015年,极小值出现在1986年和2005年。上述潮差变化在时间上与长江口灾害性盐水入侵、悬沙浓度长周期变化以及水下三角洲冲淤转变等重大事件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结论认为,上述中长期潮差周期变化对长江口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在今后对河口生态环境的研究中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99.
湖南仁里铌钽矿床矿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里超大型铌钽矿床处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交汇之江南隆起造山带、幕阜山岩体西南缘,是我国东部近年来新发现的超大型、高品位花岗伟晶岩型铌钽矿。为了查明矿体中伟晶岩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总结区内稀有金属成矿特征,为幕阜山地区乃至华南地区稀有金属找矿与研究提供经验,本次选取5号主矿脉钻孔ZK1616中5_(-2)号矿体的13个矿样进行了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测试结果:SiO_2:70.2%~90.1%, Al_2O_3:5.23%~16.4%, Na_2O+K_2O:3.49%~11.5%, A/CNK:1.42~3.28,稀碱总量:202.0×10~(-6)~1155.9×10~(-6),稀土元素含量极低,部分超出了测量精度的下限,A/CNK明显高于花岗岩A/CNK指数,具有较高的分异指数。研究表明矿体中伟晶岩跟其围岩(花岗岩)均属高分异、富硅、过铝质、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稀有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与花岗岩分异演化程度有良好的一致性,稀有金属成矿受岩浆的分异演化控制,分异晚期富含F、H_2O、CO_2的气、热液流体对围岩的稀有金属元素的释出→迁移,对稀有金属成矿产生了叠加作用。多阶段、分带性较复杂的伟晶岩更有利于铌钽等稀有金属成矿。  相似文献   
600.
赵国强  李鹏 《地震》2012,32(2):129-134
利用中国大陆GPS连续观测站资料, 获取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造成的连续站同震位移。 计算结果表明, 位于我国东部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台站在水平方向都有明显的同震位移, 且离震中越近同震位移量越大, 其中绥阳站的水平同震位移量最大, 达到33 mm。 通过对时间序列分析发现, 有明显同震位移的连续站, 震前水平方向的运动速度都有放缓的趋势, 可能是一种形变前兆现象。 这些GPS观测到的同震位移及震前运动速度异常, 对于进一步研究前兆地壳运动、 地震动力学特征以及精化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