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216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幕阜山稀有金属矿集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是中国典型的具良好成矿潜力的大型复式岩基,近年来在其周边发现了仁里等超大型高品位矿床.全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研究显示,幕阜山岩基是由深部同源岩浆支撑的跨地壳岩浆系统,经岩浆多次脉动上涌而形成的"体中体"模式复式岩基.文章通过梳理幕阜山岩浆时-空-物质演化特征,认为岩基总体呈现出...  相似文献   
582.
Sb- Li组合:罕见的矿化组合及锂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柘坪锑矿勘查区发现有具一定规模的断裂破碎带型共伴生锂矿,锂主要以锂绿泥石的方式充填在断层破碎带的石英颗粒之间,属于低温热液充填成因。锂与锑的成矿作用均受到断裂破碎带的控制,二者之间在总体上是正相关关系,成矿物质可能均来自于南侧的幕阜山大岩基。这一发现,不但丰富了我国锂矿的类型,而且开拓了找矿思路,为我国新类型锂矿的勘查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今后既要注意在锑矿区综合评价锂及其他稀有金属成矿的可能性,也要注意在柘坪锑矿深部及邻区方山锑矿等地对断裂破碎带控制的热液型稀有金属矿化带进行普查勘探,同时还要注意矿化的垂向分带和侧向分带。不排除深部存在隐伏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可能性,也不排除柘坪的热液型锑矿与断峰山的伟晶岩型锑矿属于同一成矿系列的可能性。柘坪Sb-Li矿床本身位于幕阜山锂铍铌钽稀有金属矿集区的外围,与断峰山伟晶岩型铌钽锂矿床相隔仅12 km,区域充分的成矿物质来源为多种类型锂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83.
李建康  李鹏  严清高  刘强  熊欣 《地质学报》2021,95(10):2996-3016
我国是稀有金属资源大国,产出了众多独具特色的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矿床.国内外学者对这些花岗伟晶岩的研究较大地促进了世界伟晶岩理论的发展.在世界伟晶岩研究历程中,虽然有学者认为伟晶岩形成于热液交代作用,但从较早的Jahns-Burnham模型,到后来的London提出的岩浆非平衡结晶模型和Thomas提出的岩浆液态分离模型,都强调了岩浆分异作用对于伟晶岩形成的重要性.我国花岗伟晶岩研究继承于苏联科学家的伟晶岩理论,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在对阿尔泰、川西等地区典型花岗伟晶岩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基于云母和长石的花岗伟晶岩分类方案;发展出变质分异型、超变质分异型和重熔岩浆分异型等伟晶岩成因模型;建立了指示高分异伟晶岩熔体-流体演化的矿物标型特征;通过对伟晶岩中富晶体包裹体的深入研究,揭示出我国典型花岗伟晶岩形成于较高温压条件的特点;同位素定年和示踪技术的发展,提升了对我国伟晶岩时空分布和物质来源的认识程度.在今后,我国应该重视矿物学、成矿流体、高温高压实验研究,重视稀有金属伟晶岩的综合绿色开发利用,揭示典型伟晶岩的形成机制,创新伟晶岩成岩成矿理论,实现我国稀有金属资源找矿行动和资源开发利用的进步.  相似文献   
584.
工作面建模一般通过三维地震、井巷和钻孔测量等探测手段获取工作面的实际展布情况,然后利用插值算法建立相应模型。其中,采样数据是工作面建模的基础,插值算法是工作面模型实现的必经途径。插值算法和采样数据量的大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工作面模型的精确性,定量研究工作面模型精确度影响因素将对插值算法优选和采样数据获取量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工作面探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交叉验证的方法,分别计算对比函数插值、光滑离散插值(DSI插值)和克里金插值的插值误差。为了解决透明工作面建模采样量大的问题,提出相对间距误差,并计算得到13组不同采样比例时模型的相对间距误差。结果表明:(1)透明工作面模型构建过程中,DSI插值、克里金插值和函数插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15 5、0.022 5、0.231 2,因此,DSI插值算法构建的模型精确度最高,克里金插值算法次之,函数插值算法最差。(2)随着采样数据量的增加,模型的误差逐渐减小,当采样数据量小于10%时,插值误差下降幅度很大;但当采样数据量大于10%时,其下降幅度趋于平缓,建议在构建工作面模型时采样数据量大于10%。(3)在透明工作面模型实际构建过程中,建议采用DSI插值算法;同时根据最低采样数据量分析得到的最佳更新距离和最佳采样间距进行采样,提高工作面局部数据量。   相似文献   
585.
中国锂矿资源丰富,其中盐湖锂矿虽然储量巨大,但开发利用技术尚待发展,目前开发的主要是硬岩型锂矿。硬岩型锂矿以伟晶岩型为主,集中分布在新疆和四川等地;成矿时代以中生代最为重要;成矿背景以强烈造山运动之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最为有利。经过十年来的勘查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国锂矿的类型已不再单一,卤水型从地表卤水扩展到浅部卤水与深部卤水并重,硬岩型从花岗伟晶岩型一枝独秀到蚀变花岗岩型、伟晶岩型、角砾岩筒型、沉积型等多种类型并重;成矿时代从中新生代拓展到古生代等多个期次;成矿区带从12个增加到16个,并在川西的甲基卡、可尔因及新疆的大红柳滩、砂锂沟等地探获了一批新的矿产地,新的资源格局正在形成;找矿方法与勘查技术也从单一的地表踏勘填图发展到遥感定区(远景区)—地质定型(类型)—化探定性(矿种)—物探定位(孔位)—钻探定量(资源量)及生物找矿、深穿透深部探矿等新技术新方法成体系化的新时代。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于锂资源的刚性需求,建议加强对以锂云母为主要工业矿物的新类型锂资源及以含锂黏土为主的沉积型锂资源的调查研究与开发利用;除了中生代之外,加强对古生代乃至前寒武纪锂矿的研究与找矿;加强阿尔金、喜马拉雅、冈底斯、大兴安岭西坡等新的锂矿成矿区带的勘查力度;加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锂资源动态管理的新机制研究;加强对锂同位素作为可控核聚变原材料的超前研究与资源储备,为开发高端矿业作出示范和引领。   相似文献   
586.
低碳背景下区域土地合理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土地合理利用的内涵出发,建立了一个基于低碳背景的土地合理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土地利用系统、能耗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5个方面共22个指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对全国30个省(市、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各省(市、区)来看,北京、广东、湖北等土地合理利用水平较高,而内蒙古、山西、宁夏等土地合理利用水平较低;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土地合理利用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西部最低。参照各项评价结果对我国今后的土地合理利用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87.
孙传谆  李鹏  邓羽  张昌顺 《地理学报》2022,77(11):2902-2919
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美丽中国生态建设优化途径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因地制宜地做好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区划,提出生态建设分区方案,是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重要路径。目前,生态区划对于新时期系统性生态建设内涵,以及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变化双重背景对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影响的考虑不足。本文通过构建“景观美、服务美、安全美”的三位一体美丽中国生态建设分区的理论框架,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结构、格局、质量、服务、胁迫等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建立美丽中国生态建设分区三级指标体系,以及对生态现状本底和退化程度进行评估的生态建设综合指数和生态退化综合指数。以全国第三级流域为基本单元,基于指标现状特征及生态综合评估结果,通过空间聚类分析将全国划分为5个一级生态建设区和13类22个二级生态建设区,并在二级分区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区划分出三级生态建设区。分区结果为美丽中国生态建设提供应用支撑。此外,未来生态建设分区的指标构建应当更加注重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并进一步耦合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双重干扰。  相似文献   
588.
梯田建设和淤地坝淤积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梯田建设和淤地坝淤积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包含梯田、坡耕地、陡坡草地以及坝地在内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流域简化模型,并定义了流域的先锋期、过渡期以及顶级期三个状态,使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 分析了不同时期的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结果显示:先锋期与顶级期是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的极限状态,先锋期峁边线上部土壤侵蚀模数为299.56 t×hm-2×a-1,下部土壤侵蚀模数为136.64 t×hm-2×a-1,平均侵蚀模数为229.74 t×hm-2×a-1;顶级期峁边线上部土壤侵蚀模数为39.10 t×hm-2×a-1,下部土壤侵蚀模数为1.10 t×hm-2×a-1,平均侵蚀模数为22.81 t×hm-2×a-1;在过渡期,随着梯田面积比例的增加,峁边线上部土壤侵蚀模数呈指数减少,而随着淤积高度的增加,峁边线下部土壤侵蚀模数呈线性减少,文章最后对这一结论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89.
全球变暖背景下增温导致区域气候要素变化组合与气候风险类型复杂多样。南亚—东南亚因其热带季风气候特征而受到更多关注。探索南亚—东南亚温度和降水量变化规律,对评估其对区域人类活动(如活跃火发生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论文基于1980—2018年全球气候要素数据集CHELSA V2.1(30″×30″),采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从整体变化趋势、区域差异特性等方面揭示了南亚—东南亚温度和降水量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趋势。主要结论有:(1)近40年南亚—东南亚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变化趋势于2005年发生突变。(2)南亚—东南亚降水量变化呈增加趋势区占近2/3。南亚与东南亚雨季降水量变化显著性相近,但东南亚旱季降水量变化的显著性较南亚更突出。(3)近40年南亚—东南亚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月际升温较均衡。(4)南亚—东南亚温度变化呈上升趋势区占到99.13%。东南亚雨季温度变化较南亚更显著;南亚旱季温度上升显著性大于雨季,而东南亚则相反。(5)南亚—东南亚近40年气候变化表现出暖湿化发展特征,且东南亚温度与降水量变化的显著性与幅度均要高于南亚。  相似文献   
590.
针对传统单目视觉里程计缺少深度信息,导致大规模尺度漂移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无监督深度学习与几何算法的视觉里程计方法。在单目深度2(Monodepth2)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度及姿态一致性损失,引入改进的通道-空间注意力模块,解决了自监督联合深度姿态学习中尺度不一致的问题;从密集光流中提取精确的稀疏匹配,通过求解本质矩阵来恢复相对姿态,使其不依赖于姿态网络(PoseNet),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在KITTI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方法相比传统几何方法和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方法,在多项评估指标方面有明显提升,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