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1.
本文通过对丁里矿区瓷石矿矿体特征的分析,得出矿体的赋存特征,为指导今后找矿指明了方向,节约了成本。  相似文献   
112.
中国COVID-19疫情时空演化与综合防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钢  王皎贝  徐婷婷  高兴  金安楠  于悦 《地理学报》2020,75(11):2475-248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均产生深远影响。基于官方通报的病例数据及相关POI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等方法,从省域、市域、县域和小区4个空间尺度探究疫情在中国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而探索疫情防控的综合机制与策略。结果表明:① 中国COVID-19疫情在时间演变上,始于大雪,盛于立春,衰于惊蛰,滞于春分,并经历早期武汉主导暴发、中期全国差异扩散、后期武汉主导衰减及末期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4个阶段,对重要事件节点响应明显;② 空间分布呈现“喇叭”状的“一核两弧多岛”格局,主要受邻近性与联系强度影响;空间演化经历“核发—群发—散发—点发”4阶段模态,各阶段核心聚集区均位于湖北省内。最后,整合中国疫情演化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措施,提出针对当前疫情发展和应对未来类似挑战的人地互馈协同发展的有效对策,具体随时间表现为及时响应、统筹合作、常态防控及严防输入等,并展望未来深入探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3.
薛淑艳  李钢  马雪瑶  刘玲  杨兰 《地理研究》2020,39(7):1691-1706
拐卖儿童犯罪作为一种影响恶劣的社会现象,已引起公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基于犯罪地理学视角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且侧重宏观分析,当前亟须聚焦犯罪热区作精细解析。本文以中国拐卖犯罪主要源区贵州省为研究区,采用文本分析、数理统计、空间计量等方法,揭示被拐儿童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拐卖儿童犯罪的多维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1~6岁男童为核心受害对象,拐卖导致的儿童迁移以城乡间交叉流动为主。② 犯罪在1944—2018年间呈“中段高发、首尾低发”态势,空间上集中于贵州西北半壁,尤以贵阳为最,微观地点上高发于人员流动频繁的开放型空间。③ 犯罪路径以“黔入东部”和“川滇入黔”为主,以省内跨市流动为辅。④ 犯罪主要受人口自然变动、生育政策、流动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4.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立,可实现土地利用现状资料管理和变更调查工作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分析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设现状及其特点,论述了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的重要性,以张寨镇为例,实现了基于MapX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系统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系统查询功能和地图的基本操作功能。  相似文献   
115.
徐锋  李钢  洪丹丹  徐嘉辉  周俊俊  夏海 《热带地理》2022,42(9):1488-1499
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拐卖儿童犯罪案例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亲生亲卖犯罪的时空特征与决策机制。结果表明:1)被卖儿童呈现“低龄化”特征,多以1岁以内婴儿为主,男童远多于女童;出卖人多为中青年男性或青年女性,以无业、农民和工人群体为主,主要通过熟人社会网络/特殊职业群体/拐卖犯罪人介绍、借助网络媒介主动联系、或经买家/中间人诱导劝说将子女出卖给具有强烈需求的买方。出卖原因包括经济困难、未婚生育、子女众多、中介拉拢、偿还债务等。2)时间演变上,犯罪年变化可划分为稳序低发,快速增长、持续高发,平稳下降3个阶段;月变化上出生和出卖时间呈现同步变化趋势。3)空间分布上,呈现以“四川―山东―福建”为核心的“三源”拐出,以“山东―福建”为核心的“南北两汇”拐入的空间格局;迁移路径上,总体呈现“西南源区省际拐出,南北汇区省内流动”的特征,省际迁移多在利益驱动下由拐卖犯罪集团主导,省内流动多因满足买卖需求由临时一次性结伙犯罪形成。4)亲生亲卖犯罪主要受背景因素、先前经验和情景诱导的综合影响,由潜在犯罪人在决策评估“收益-成本-风险”后作出有限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6.
利用田野调查和网站登记的案例资料,运用生命历程理论与模糊损失理论,从被拐卖、被收养、开始寻亲到寻亲成功这一过程揭示被拐儿童的生命轨迹变迁型态与走向,并进一步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被拐儿童的生命轨迹线整体呈现波动型和平稳型两种型态,寻亲成功后,他们的生命轨迹线仍然按照各自的处境持续发生变化。(2)被拐儿童的生命轨迹变迁型态与收养家庭的优劣程度密切相关,生活在恶劣型家庭的被拐儿童的生命轨迹线波动起伏较大,生活在中间型和良好型家庭的被拐儿童生命轨迹线比较平缓。(3)在整个寻亲过程中,宏观的社会变迁对被拐儿童的生命轨迹具有非常强的形塑力,但个体能动性的诠释力也不容忽视。(4)即使生命轨迹平稳向上流动的被拐儿童,也难以抵消拐卖经历带来的不利影响,拐卖事件通过连锁反应、持久作用、交互作用与累积效应多重作用力持续影响被拐儿童的生命轨迹变迁。  相似文献   
1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