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7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杨玲  阮心玲  李畅 《测绘工程》2013,22(3):1-4,15
航空影像中,由于高大建筑物的遮挡,常有阴影区域存在,这不仅会影响视觉效果,而且对建筑物的识别和提取带来困难,必须对其进行消除或者补偿。针对传统单尺度Retinex图像增强算法的不足,提出一种自适应单尺度Retinex算法。自适应单尺度Retinex算法首先对影像中阴影区域与非阴影区域作出概略区分,而后根据影像的灰度信息自适应计算Retinex算法的参数。实验证明,所提出的算法同经典的Retinex算法相比,无论是在增强效果还是处理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2.
在国家政策要求历史文化遗产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全面保护目标下,针对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范畴局限、缺少规范性、成果物化、管理部门分散等方面的不足,以长沙市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作为研究范本,从技术路径、普查范畴、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成果表达、应用途径等六个方面对普查与应用路径进行优化,创建了全域全要素全流程历史文化资源普查与应用方法,对提升历史文化资源普查与应用工作效率、推动建立全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有重要意义,可为全国各城市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3.
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目视解译遥感影像提取该区域的海岸线信息,分析海岸线的变迁强度、分形维数和自然岸线保有率的变化以及海岸线变迁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海岸线的时空变迁特征明显,总体呈向外扩张的趋势;海岸线长度增长155.76 km,总体变迁强度为0.43%,陆域扩张面积达482.68 km2;海岸线平均分形维数为 1.14,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变化速率逐渐减缓;自然岸线保有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总下降幅度为24.05%,各城市呈较大差异但存在规律,可分4个类型分析海岸线变迁的驱动力;人为因素是粤港澳大湾区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因素,促使海岸线变迁的方向和速率产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34.
【研究目的】为支撑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提出科学修复方案,需要掌握中国海岸自然演替总体规律和趋势。【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梳理总结中国海岸演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钻孔综合研究、遥感解译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手段,定量重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海岸演化过程。【研究结果】结果显示,近200多万年以来海水频繁进出中国海岸带地区,其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海退-海侵发生在近20 ka以来,当时,中国海岸整体经历了末次盛冰期—中全新世早期的海侵、中全新世早期—1850年的海退、~1850年以来的海侵3个阶段。【结论】基于现有器测资料分析显示,中国乃至世界海岸未来将面临海面上升加快、海岸侵蚀加剧、风暴潮威胁增大的自然过程,这些将是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核心问题。有鉴于此,针对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建议如下:一是顺应砂质岸线整体侵蚀的自然规律,将具有重要生态和/或经济价值的岸段作为修复重点,避免大规模过度修复。二是针对海面上升和海岸侵蚀对红树林生态空间的挤压,确定科学可行的修复目标。三是加强泥质沿海低地地区的生态化海堤建设。  相似文献   
35.
以国家级海洋测绘重大工程1∶2000制图数据的质检为例,提出了一套针对海洋制图数据成果质量检验的流程,同时对实际检验工作中发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对策。该技术流程已在海岛(礁)制图数据成果检验中得到验证,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6.
目标轮廓直线特征的高精度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小型物体高精度量测的要求,提出一种结合精确单点定位方法和基于分裂的最小距离误差线段逼近法的高精度轮廓直线特征提取算法.通过利用直线特征精确逼近目标的轮廓,搜索相邻直线段并计算交点,从而实现轮廓分割点的精确定位,进而为基于轮廓的三维量测与重建提供高精度的直线特征数据.与其他方法(如最小二乘模板匹配、抛物线拟合等)相比...  相似文献   
37.
李畅  熊昊  陶顺勇  韩振坤 《遥感学报》2014,18(6):1258-1267
当前,经典的2维遥感变化检测方法不再适用于地质灾害引起的地表3维变化。此外,一般植被提取依赖近红外波段,而近红外影像未必能获取。因此,针对2010年和2011年汶川映秀地区的可见光航空立体像对,提出了一种检测植被和3维地形变化的方法。首先,生成研究区两个不同时期的DEM和DOM并完成配准,再利用CIE Lab色彩空间和Otsu分割算法对可见光DOM进行植被变化检测。然后,基于概率统计理论对新旧时期差分DEM提出了3维变化检测的自适应阈值确定方法,在高概率置信域条件下提取出地质灾害的高危区域。最后,对高危区域运用离散化积分方法估算出土方量的3维变化量。实验结果表明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不仅将常规遥感的2维变化检测升华至3维空间,而且对变化的3维地形进行了定量估计,可应用于地质灾害的遥感动态监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38.
2020年第7号台风“海高斯”在广东省造成大风、暴雨灾害,细致研究其多尺度能量分布及转化特征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防御类似的台风灾害。运用WRF模式对台风“海高斯”进行了数值模拟,使用Barnes滤波方法将模拟结果分离为大尺度背景场(> 2 000 km)、α中尺度系统(200~2 000 km)、β中小尺度系统(<200 km)等三个尺度分量,分别计算三个尺度动能、有效位能的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1)台风“海高斯”活跃期内,大尺度背景场动能先增加后稳定,α中尺度动能先增加后减少,β中小尺度动能变化不明显。动能的主要来源是有效位能的转化及气压梯度力做功,主要去向是水平输送及跨尺度转化。三种尺度动能主要分布于对流层低层。(2)大尺度背景场有效位能有两次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α中尺度和β中小尺度有效位能先增加后减少。有效位能的主要来源是非绝热加热,主要去向是转化为动能和水平输送及跨尺度转化。三种尺度有效位能主要分布于对流层高层。(3)台风“海高斯”能量转化区域主要为距台风中心200 km以内台风眼壁及中心密集云盖区域对流层上层、距台风中心200—700 km台风外围区域对流层上层、...  相似文献   
39.
针对双灭点条件下纠正大倾角近景影像算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灭点理论、空间直线几何补偿联合广义点(直线)摄影测量光束法平差的建筑物影像自动纠正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0.
温度是影响岩石变形、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红层砂岩开展高温后的蠕变试验,揭示了温度对红层砂岩蠕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基于Burgers模型建立考虑温度效应的蠕变损伤模型,分析了温度对模型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510~550 ℃是红层砂岩力学性质转变的节点温度区间,低于该温度区间时,温度升高,试样的峰值强度增加,延性增强,长期强度减小;高于该温度区间时,温度升高,试样的峰值强度、峰值应变减小,长期强度增加;瞬时应变随温度的升高而线性增大。相同应力条件下,随着经历温度的升高,试样瞬时应变、稳态蠕变速率以及进入稳定蠕变阶段的时间增加,进入加速蠕变阶段的时间减小,加速蠕变曲线变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