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赵利  李理 《地质论评》2017,63(1):50-60
以精细三维地震资料和构造解释成果为基础,通过将济阳坳陷内平移断层分成五个发育带,本文研究了各区带平移断层特征及其成因,并将正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关系划分成了调节、派生、叠加三大类:调节关系包括平移断层斜断调节和变换调节正断层伸展,派生关系包括平移断层在两盘派生和在盖层中派生正断层,叠加关系包括断层先期平移一后期伸展和先期伸展一后期平移。晚中生代,济阳坳陷内断层形成于边界郯庐断裂的走滑作用,正断层与平移断层之间为派生关系;新生代,济阳坳陷受控于区域伸展应力场,平移断层形成于正断层的差异伸展,两种断层之间为调节关系;在上述两期构造演化中,若同一条断层经历了正断和平移两期变形,则称之为叠加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污染的"原位修复"是当今国际上净化地下水最具发展前景的新技术,但对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复"尚未有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地下水中Cr(Ⅵ)的被还原程度成为保护与修复铬污染地下水的关键问题。通过室内Cr(Ⅵ)的还原实验,分析Cr(Ⅵ)在还原过程中铬稳定同位素变化规律,研究其分馏机理,探索利用铬同位素定量评价地下水中Cr(Ⅵ)还原程度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Cr(Ⅵ)在被还原成Cr(Ⅲ)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同位素分馏,即反应物中53Cr逐渐富集,同时生成物中52Cr逐渐富集;分馏过程可用瑞利分馏模型描述,分馏系数α为常数0.99842。表明δ53Cr能够定量评价水体中Cr(Ⅵ)的还原程度,为评价地下水铬污染修复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上特殊侵蚀沟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独特的水文条件、沉积物的细粒特性,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近年来的半干旱气候条件,尤其黄河近年来严重断流导致了黄河三角洲水上平原发育了大量的异常地质现象,特殊侵蚀沟槽便是其中之一。根据平面形态侵蚀沟槽可分为线状、树枝状、坑洞状、面状,网状及隧道状几种;横剖面形态有“U”形、“V”形、梯形或窄缝形。其规模不一,小者长数厘米,宽深数厘米;大者长数十、甚至百余米;宽十几米,深数十厘米到一米多。沟槽壁上常发育滑塌、流痕或类钟乳等次级构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平硐及岩土测试等勘察工作,查明青石梁滑坡体积约81万m~3,为中型岩质顺层滑坡,现状整体处于基本稳定性状态。水库运行后或建坝前后叠加暴雨久雨滑体饱水等多种工况下,滑坡整体基本上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为此滑坡需要采取工程治理措施。经比较,建议结合大坝二期围堰建设对滑体中部、后缘予以削方减载(用作围堰填筑土料),使滑坡稳定达到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上边滩发育,但以胜利Ⅰ号边滩最为典型。胜利Ⅰ号边滩位于东营市垦利县胜利大桥南侧,长4 km左右,宽数十米到百余米。以粉砂为主,粘土次之,有少量泥砂砾及植屑,是一个典型的细粒边滩。胜利Ⅰ号边滩具有非常复杂的三维结构。首先从平面上来说,胜利Ⅰ号边滩由滩缘、滩脊、滩台、滩原、滩槽、滩沟、滩洼和滩湾8  相似文献   
16.
郯庐断裂带以西的鲁西地区,寒武系/太古宇不整合面改造成为构造滑脱面,滑脱面上发育碎裂岩和动力变质岩。滑脱面上盘的寒武系底部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褶皱和破碎带发育;滑脱面之下的太古宇构造变形以劈理和裂缝为主,岩石破碎。构造滑动使露头区寒武系底部地层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济阳坳陷南缘则出现地层重复现象。从地层缺失到褶皱产生再到地层重复是滑脱构造逐渐演化的结果。40Ar-39Ar、K-Ar、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分析表明:滑动的主要时期在早白垩世中-晚期(距今130~110Ma)和中始新世(距今43~37Ma)。各种构造指向标志表明滑动的方向以向北、北北西和北北东为主。滑脱构造是低角度的伸展构造,其机制与华北东部晚中生代的构造变革和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和速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扎伊尔山至哈拉阿拉特山一带详细的构造变形分析, 揭示出准噶尔西北缘主要发育以下3组构造组合: 近南北向、北东-南西向和近东西向.其变形序列为: 晚石炭世早期, 发育近南北向褶皱-冲断构造; 晚石炭世时期, 近南北向构造线受牵引拖拽呈北东-南西向, 达尔布特、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以右旋走滑拉出或侧向楔冲形式构造就位于上覆石炭系中; 晚石炭世晚期至二叠纪, 发育以达尔布特断裂为代表的北东-南西向伸展断裂, 伴随广泛的中基性岩脉及花岗岩侵入; 二叠纪末至三叠纪初, 发育广泛的近东西向劈理、哈山一带逆冲推覆构造及达尔布特左旋走滑活动.石炭纪至二叠纪, 西准地区经历了从俯冲到碰撞再到碰撞后陆内变形的演化过程, 伴随着挤压和伸展多期构造叠加, 充分体现了该地区复杂构造转换变形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污染的原位修复是当今国际上净化地下水最具发展前景的新技术,但对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复尚未有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地下水中Cr(Ⅵ)的被还原程度成为保护与修复铬污染地下水的关键问题。通过室内Cr(Ⅵ)的还原实验,分析Cr(Ⅵ)在还原过程中铬稳定同位素变化规律,研究其分馏机理,探索利用铬同位素定量评价地下水中Cr(Ⅵ)还原程度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Cr(Ⅵ)在被还原成Cr(Ⅲ)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同位素分馏,即反应物中53Cr逐渐富集,同时生成物中52Cr逐渐富集;分馏过程可用瑞利分馏模型描述,分馏系数α为常数0.99842。表明δ53Cr能够定量评价水体中Cr(Ⅵ)的还原程度,为评价地下水铬污染修复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理  赵利  刘海剑  房贤云 《地质科学》2015,50(2):446-472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在早白垩世被动裂陷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主动裂陷盆地, 走滑作用贯穿始终, 特别是在兰聊-盐山断层以东, 使这个裂陷盆地具有鲜明的走滑特征。伸展和走滑作用此消彼长, 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相互叠加、转换, 垂向上相互叠置、交切, 并由此导致变换带的产生。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方向和速度变化、后撤以及板片窗效应、中始新世印欧板块碰撞导致的地幔上涌是控制盆地形成的深部背景,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强烈的左行走滑、古新世-早始新世弱的左行走滑以及中始新世后的右行走滑活动也深刻地控制和影响着盆地的发育, 盆地内晚中生代-新生代的伸展和走滑构造的演化则是其浅部响应, 并由此控制着岩浆活动以及油气生成、运聚和分布的时空迁移。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近年来人们对磁浮现与耀斑,暗条,CME等太阳表面磁活动的相关关系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磁浮现的一些观测特性和理论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今后对磁浮现做进一步研究工作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