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
为适应中国地震局"十五"前兆仪器总体设计的要求,对TJ-2体积式应变仪实现网络化功能进行了开发.本文介绍了网络化仪器的硬件设计、采用的操作系统和功能软件,并介绍了在TJ-2体积式应变仪仪器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2.
介绍了体积式钻孔应变仪的结构原理,分析计算了仪器的热标定.通过别尔采夫滤波去掉仪器产出数据中的低频趋势变化,求得M2波潮汐因子,并利用潮汐因子对仪器数据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23.
组合式应变观测仪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两种新型钻孔应变仪的设计,其结构与现有的径向位移式多分量应变仪有所差别。这两种结构的优点为:计算(ε1 ε2)面应变时只涉及一个面应变灵敏系数A,计算(ε1-ε2)、θ时只涉及两个剪应变灵敏系数B1、B2,两者问互不影响,计算结果较为可靠。以应变结构,提出了两个新的工作方案,它们都取消了探头内的机械运动,有助于井下部件力学状态的稳定。新方案采用电法位移标定,用电法调零取代机械调零。  相似文献   
24.
一、前言在组合应变仪的设计中,曾提出了更为直接测量水平剪切应变的新的工作原理。本文首次报道了采用这一新测量原理、配合以新式的机械结构和新型电路构成的JQ-1型钻孔式剪切应变仪。 1.新的测量原理即没有采用传统的径向位移式测量方法,而是采用弹性筒内壁的切向位移测量方法。它的优点:一是井下仪器(探头)内部只用两个传感元件直接给出两个测量量(而不是传  相似文献   
25.
用正向供电技术提高视电阻率观测精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定量地实验研究了在采用不同观测方法时相同干扰对视电阻率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正反向供电方法可大幅度提高视电阻率的观测精度。同时还在ZD8地电仪上实现了这种观测方法,试验结果与理论推算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6.
钻孔应变仪探头与钻孔用膨胀水泥固封,探头损坏后钻孔不能再使用,这样给监测工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充分利用台站山洞资源,进行浅钻孔应变仪的安装,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井深1.96m的浅钻孔内安装形应变仪的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经与徐州地震台山洞内的体应变、振弦仪和伸缩仪同期观测资料的对比,发现仪器安装在山洞里,采用电瓶供电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或避免雷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地震前兆台站网络通讯方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五”计划的地震前兆观测项目部分已经进入后期的建设阶段,各种实际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目前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首先介绍网络化前兆仪器的工作方式,然后介绍网络环境的构建方式,最后讨论台站网络环境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8.
介绍在钻孔中应用的井下摄像系统,此摄像系统为地震前兆钻孔仪器的安装带来便利,降低了仪器的安装风险,确保了钻孔仪器安装顺利进行.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介绍了井下摄像系统在钻孔仪器安装前对钻孔内部,包括孔壁进行摄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9.
地震计阻尼和自振频率的频域测定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利用地震观测系统中的阶跃标定响应记录 ,在频域基于阶跃信号的幅频特性确定地震计的阻尼常数和自振周期。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 ,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和具体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30.
对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宽带数字化地震数据进行了仿真处理,即将记录映射成多种传统窄带地震仪(SK,DK1,DD2和763等)的记录,并通过与实际记录的比较联合解释了模拟记录和仿真数字记录.分析结果证实了仿真技术在数字化地震数据处理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从而为仿真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