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万全寺银金矿床赋存于中生界侏罗系白旗组.其形成和潜火山作用密切相关,属中低温火山一次火山热液型银金矿床.构造控矿明显,区域大断裂的次级断裂为导矿构造,更次级的剪裂隙带容矿.矿脉密集成带,矿体呈脉状,斜列展布,尖灭再现,分枝复合明显.沿古路沟断裂向两侧,成矿元素有CuMoPbZnAgAgAu的分带性.研究该矿床地质特征对本区的找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2.
为探究半潜式平台在波浪作用下的载荷敏感特性,根据频域计算得到的水动力衍射/辐射结果,将动水压力作为输入项,利用ANSYS软件进行两型半潜式平台对波浪载荷的敏感性分析。以此对比两型平台响应特性,确定危险工况,并为平台整体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其中A型平台为柱稳式半潜平台,B型平台以A型平台为母型进行了水动力性能优化,以适用于北海海域作业环境。研究发现:两型平台的应变均在弹性形变范围内;两型平台会在相似位置处出现较大的等效弹性应力和应变分布,但相比于母型平台A,B型平台在立柱与浮体连接处也存在明显的高应力区;各波浪入射角度下,两型平台的入射波浪最危险周期不同,且存在B型平台响应大于A型平台响应的工况,因此基于水动力性能改进的B型平台,结构上可能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33.
桑干地区大同-集宁一带孔兹岩系分布区有大量早元古代花岗岩发育。依据矿物组成和地质特征,这些花岗岩可分为两种类型:大规模的石榴石花岗岩和小规模的淡色花岗岩。花岗岩中长石Pb同位素组成显示,石榴石花岗岩是孔兹岩系部分熔融的直接产物,而淡色花岗岩不是孔兹岩系简单的部分熔融产物。石榴石花岗岩中锆石U-Pb一致年龄为1836±18Ma,代表石榴石花岗岩的形成年代。淡色花岗岩的锆石U-Pb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1912±98Ma,形成略早。孔兹岩系207Pb/204Pb值整体上高于华北麻粒岩下地壳,具有上地壳的Pb同位素组成特征,其沉积原岩应该来自华北晚太古代形成的大陆地壳。根据深成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的年代学资料,可以确定桑干地区早元古代如下构造-热事件序列:小基性岩体侵入(2.2~2.3Ga)、早期淡色花岗岩生成(2.1~1.9Ga)、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剪切作用和大规模石榴石花岗岩发育(1.84Ga)、伟晶岩的形成(1.80Ga)和基性岩墙群的出现(1.77Ga)。大规模石榴石花岗岩形成于构造-热事件峰期  相似文献   
34.
孙思  李永刚  张小允  刘洪举 《岩石学报》2010,26(11):3319-3326
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金铜矿床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浅成低温、低盐度热液型矿床。本研究通过对该矿床含矿蚀变斑岩石英颗粒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发现存在大量多相包裹体与气体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共生。显微测温显示这些包裹体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374~404℃),盐度高达48%NaCleqv。激光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显示,多相包裹体中的子矿物除了石盐外,还有赤铁矿、重晶石、黄铜矿与黄铁矿等。这些捕获有高温高盐度沸腾包裹体的石英颗粒可能是早期成矿流体在硅化交代蚀变的过程中重结晶形成的,而不是斑岩体的斑晶。这一结果表明该矿床深部存在高温、高盐度的沸腾包裹体。这种高温高盐度的沸腾流体包裹体及多相包裹体中黄铜矿、黄铁矿等子矿物是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特征,因此该发现表明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金铜矿在深部可能转变为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35.
贵州镇远马坪“东方一号”岩体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含金刚石原生矿母岩,马坪地区发现的岩体属于金伯利岩浆体系的浅部相,其深部可能存在规模较大的隐伏岩管或岩筒。为揭示马坪地区深部含金刚石隐伏岩管或岩筒的空间展布特征,在区内开展了80 m×40 m高密集网度的音频大地电磁勘探工作;利用三维正演技术模拟研究区纯地形响应并在实测数据中去除,得到的定性解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被静态效应扭曲的AMT阻抗相位不变量分布形态;使用AR-QN拟牛顿反演方法对数据进行三维反演,根据研究区岩性统计结果设定地下单元的电阻率变化区间,获得了可靠的三维电性结构;最后依据地表发现的岩筒、钻孔揭露的多条岩脉等地质资料对该地电模型进行精细解释,勾画出了隐伏岩管(岩筒)的形态,为区内下一步金刚石原生矿找矿方向及预测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36.
刘继朝  杨齐青  李永刚 《地下水》2005,27(4):296-298
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空间信息系统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及水资源评价技术,结合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实际工作进行设计和开发,实用性强、功能较全面、集成度高,实现了空间数据库、GIS技术与地下水资源数学模型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为实现地下水环境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7.
河北省尖宝山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控矿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尖宝山金矿床受冀东幔枝构造的北缘拆离带和喜峰口-凌源NE向断裂带的控制,矿区形成3个较大规模的金矿化带。研究认为拉马沟组变质岩石基底富矿源岩(层),元古界长城系中的金元素亦参与了成矿。北矿化带形成于韧脆性构造环境,而南矿化带则始于韧脆性环境,终于脆性环境。矿床成因为在拆离带型金矿化上叠加了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  相似文献   
38.
本文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分析了贵州从江南加地区钨铜多金属矿的成矿规律,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南加地区钨矿的形成时代大致相当于雪峰期,铜矿主成矿期可能属于印支—燕山期。钨矿主要是该区雪峰期花岗岩和四堡群鱼西组地层提供成矿物质,而铜矿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围岩花岗岩及深源。该区钨矿床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体与四堡群变质岩的外接触带,受鱼西组中层间破碎带控制,形成部位主要是花岗岩凹陷部位,铜矿床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体内部EW、NW和NNE向断层破碎带中,形成部位主要是花岗岩体顶部凸起部位。  相似文献   
39.
本文对污牙钨矿区矿石、蚀变围岩、地层围岩及花岗岩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污牙钨矿床大多数矿石和蚀变围岩样品的Hf/Sm与Th/La值小于1,少部分蚀变围岩的Hf/Sm与Th/La值大于1,表明成矿流体以富Cl热液体系为主,部分显示富F特征,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云英岩化围岩及矿石与地层围岩样品的微量元素特征相似,主要显示变质成因;其它类型矿石及蚀变围岩样品微量元素特征与地层围岩样品差别较大,可能非单一变质热液作用的产物。类矽卡岩矿石中典型接触交代矿物符山石的大量存在,暗示岩浆热液参与成矿。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蚀变围岩和电云英岩型矿石样品皆不显示Zr-Hf亏损,少数样品Ta-Nb也无异常,特征与地层围岩不同,与花岗岩样品相似,支持了岩浆热液作用的存在,污牙钨矿床很可能为变质热液与岩浆热液复合叠加成因。污牙矿区花岗岩和赋矿围岩,W元素均显示富集特点。  相似文献   
40.
沿着1992年6月28日M7.4兰德斯地震的断层线,我们在11个地点安装了7个台的流动地震观测网,台站离断层线的最大距离只有1km。我们发现在S波后面有一个很明显的相对长周期的波列,而且这个波列只有当台站和发生的地震两者都很靠近断层线时才显示出来。我们把这个波列解释为局限于低速断层带内的地震导波。为了研究导波振幅随与断层线距离的分布,以及导波随沿着断层线传播距离的衰减,我们利用尾波规一化法来消除震源与记录位置的影响。规一化后的导波振幅在3-4Hz处出现一个谱峰,该谱峰随着远离断层线衰减很快。频谱幅度在高频段(8-15Hz)出现相反变化趋势,即随着远离断层线而增加。规一化的导波振幅在3-4Hz处也显示出随沿断层带的震源距加大而系统减小,由此我们推断出表观Q值为50。为了证实导波的存在,我们在断层上的11个观测地段中的一个布设了31个台站的密集台阵。记录的结果给出了确凿的证据证实了与断层带有关的导波的存在。我们将导波模拟成夫于两个均匀半空间的速度V_s为3.0km/s的低速波导中传播的S波,从波形模拟推断出波导宽度大约为180m,其剪切波速为 2.0-2.2km/s,Q大约为50。具有清晰导波的余震的位置显示出沿侧向和沿深度的有规则的分布,在三维空间中勾画出了低速断层带的范围。我们发现断层带延伸深度至少10km,这条断层带很明显向南延伸,穿过平托山断层,因为在平托山断层以北的地震台上观测到震中在南面的地震的导波。另外,在主震震中以北大约20km的断层弯曲处断层带出现不连续,在地震台和震中位于断层同一侧时就观测到了导波,而各在一侧时就没有观测到导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