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利用岩石声发射凯塞效应测定岩体地应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砂岩在整个变形阶段的声发射信号特征可划分为加载初期、压密阶段、裂纹稳定扩展阶段、裂纹非稳定扩展阶段、砂岩破坏阶段5部分。利用岩样声发射信号的特征,确定出岩石的凯塞效应点与其裂纹稳定扩展阶段的起始点相对应,并进一步得出岩石凯塞效应点的上限为裂纹稳定扩展阶段的终点,裂纹非稳定扩展阶段的起始点。凯塞效应点受岩样两端面的平行度、压机加载速率等有关,岩样端面不平整,在加载初期会有强烈的声发射信号;压机加载速率过大,声发射信号可能显示不出来或被后续更强的声发射信号所掩盖。计算出深度为670m处巷道周围天然应力3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在现场用应力解除法和水压致裂法测得的天然应力相比,其数值基本一致,但方向存在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82.
红碱淖位于中国候鸟迁徙的主要路线上,是遗鸥(Larus relictus)等珍稀水鸟的重要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为了进一步做好遗鸥的保护工作,本研究通过对红碱淖湖心岛和水体面积信息遥感提取和解译、现场调查和采样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红碱淖生态环境的变化、遗鸥栖息繁殖的条件、遗鸥繁殖地的变化等,探究了2001年起遗鸥选择红碱淖作为繁殖地的原因。结果显示: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水面面积萎缩,红碱淖pH、盐度、总氮和总磷等呈上升趋势,不断咸化和富营养化,2003年之后湖内鱼类消失,2016年之后随着水面面积的增大略有改善;2)2001年起遗鸥将红碱淖作为新繁殖地,与红碱淖鱼类产量剧减并逐渐消失密切相关,使豆娘(Ischnura heterosticta)幼虫和摇蚊科(Chironomidae)幼虫等遗鸥食物从牧食压力中解放了出来;3)遗鸥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鸟类,为了减轻幼鸟的觅食压力,通常7月下旬大部分亲鸟先行迁离,散布于沙漠各湖泊间。遗鸥的这一生活习性有利于其及时发现适宜的繁殖地,而红碱淖处于鄂尔多斯遗鸥分布区,具备满足遗鸥筑巢繁殖的条件;4)2001年起红碱淖具备了遗鸥繁殖和生存的条件,可为遗鸥提供适宜的湖心岛和整个繁殖季节主要食物来源,从而被选作繁殖地。这些研究认识较好地解释了遗鸥栖息于沙漠盐碱湖中的原因,可为其生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进一步做好遗鸥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83.
84.
85.
土的冻结温度是使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关键温度,盐渍土中由于盐分存在使冻结温度的预测变得困难。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硫酸盐渍土有盐分析出时的冻结温度计算模型,分别对硫酸钠自由溶液、硫酸钠盐渍土及石英砂的冻结温度变化规律展开了研究。首先,依据固液两相平衡时化学势的规律、冰晶表面曲率影响以及盐分结晶析出对溶液浓度的影响,构建了自由溶液、盐渍土及石英砂的冻结温度预测模型;然后,开展室内冻结试验得到了冻结温度测量值,通过计算测量值与计算值二者的均方根误差(RMSE)、显著性水平(α)及一致性系数(LA),验证了本文模型的精度与适用性。结果表明:土样中初始含水率越小,土样表面的毛细作用和吸附作用越强,使土样冻结温度越低。在土样孔隙中盐溶液有效浓度越大,冻结温度越小。由于盐分结晶的影响,有效浓度随盐浓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然后保持不变。土样孔隙半径越小,冰晶表面曲率影响越大,冻结温度越低。该研究成果能为盐渍土盐冻胀变形及人工冻结中的温度参数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6.
基于乌鲁木齐区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运用Ts和Bias评分方法,对2012年9月1日—2015年8月31日逐日2个起报时次的逐6 h累积降水量的年与季节预报性能进行检验,并从空间上分析了2015年全疆站点逐6 h累积降水量在4个预报时段的评分特征。结果表明:(1)2个起报时次的降水评分相差较小,00 UTC起报略优于12 UTC起报,2015年系统改进了白天大量级降水的空报现象。(2)系统对晴雨预报较为准确,Bias接近1,空报、漏报率很小;随着降水阈值的升高,Ts评分减小,Bias变幅增大,空、漏报率也随之增加。系统对强降水过程以漏报为主。(3)系统的降水预报能力存在季节差异,夏季Ts评分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随时间模式对四季降水预报能力均有提高,降低了冬季大量级降水的漏报率和夏季大量级降水的空报率。(4)在新疆地区,08—14 BT(Beijing Time)、14—20 BT、20—次日02 BT空报站点数多于漏报,14—20 BT空报率最高;在02—08 BT整体呈漏报。(5)各站点整体来看,白天Ts评分高于夜间,山区及邻近地区评分高于平原地区;西天山评分略优于东天山,夜间晴雨预报有天山北坡漏报、南坡空报的趋势。 相似文献
87.
88.
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的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国家林业局网站和谷歌地球网站等,获取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等相关数据,从地理学的区域、空间等维度进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空间结构分析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区域分布上,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主要分布于海拔500 m以下的东部季风区,尤其主要在长江、黄河流域周边分布;从中国特殊的三大经济带发展来看,湿地自然保护区因自然条件按中、西、东顺序依次减少,呈"山"字型地域分布结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因位于城市而受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呈东、中、西"阶梯状"分布。2在空间结构上,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在全国及各省市区域内都呈凝聚型分布,其主要集中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以及湘鄂交界处、山东中部和黑龙江、吉林交界处。 相似文献
89.
大气波动严重地制约了传统D-InSAR技术在缓变形滑坡体形变监测中的应用.为此,针对树坪滑坡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通过分析湿延迟相位随高程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别建立了空间局部区域内大气效应与相应高程之间的最优函数校正模型,将模拟的湿延迟相位从解缠相位中去除,最终恢复出树坪滑坡体的形变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地降低了干涉图中的湿延迟相位,清楚地框出了树坪滑坡体形变场在11d中的位置、大小及其分布情况,这对三峡库区缓变形滑坡体的全面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酒西坳陷青西凹陷富油的地质-地球化学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西凹陷下白垩统暗色半深湖相-深湖相的泥岩、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为研究区主力烃源岩,其沉积时为整体上处于封闭-半封闭强还原-还原环境的断陷湖泊,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且烃源岩厚度占地层比例均大于 5 0%以上,加之有机质类型以混合型为主、有机碳含量普遍大于 1%,为油田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喜山期构造运动形成了许多挤压逆断层、剪切性断层和构造缝,造成地层和构造叠覆,为有机质成熟、运移和聚集提供了动力和空间,从而为该区油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