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1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地浸采铀矿山失效钻孔修复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运行,地浸采铀矿山存在大量的失效钻孔,严重影响矿山产能。因过滤器堵塞而造成的失效钻孔占总报废钻孔的80%以上,为此采用切割原有过滤器,下入内置过滤器的方式进行修复,使失效钻孔恢复正常的抽、注液能力。修复结果表明,钻孔抽水量恢复到成孔时初始洗孔水量的95%以上。钻孔修复技术对降低地浸矿山的运营成本,提高矿山服务年限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1- 2003年对黔中喀斯特地区(久长镇) 20°坡耕地(黄壤土)不同种植处理条件下的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进行为期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 种植牧草(三叶草与黑麦草播)截流效果最佳,所产生径流量最小,为63. 47mm,仅占3年总量平均值的20% ,防治土壤侵蚀和阻止养分流失效果最好—— 土壤侵蚀模数仅为225t /km2· a ,养分(全钾)流失( 3年平均)仅为32. 76 kg /hm2; 其次是条带种植处理,侵蚀模数591 t /km2· a ,养分流失(全钾) 26. 65 kg /hm2。此外,条带种植还可以获得高产,比习惯种植增产746 kg /h m2。因此,在喀斯特地区20°坡度区发展条带种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关键带是碳循环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主要综合作用区域,各层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反应体系,其中,CO2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双河洞洞穴上覆土壤及洞穴水及空气CO2浓度的监测,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根据碳酸平衡系统理论对CO2的垂直向转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CO2的垂直向转化过程受洞穴内外部气温变化、滴水pH及脱气沉积过程的影响,其供给来源、离子饱和状况在雨季和旱季存在明显差异;雨季时,大气降水在土壤中下渗速度较快,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封闭环境,土壤、表层喀斯特带对渗透水CO2补充作用较弱,渗透水中CO2分压(即PCO2)变化范围在0.035~0.126 vol%,洞内水—气CO2分压(△lg PCO2 > 0),洞穴水具有溶蚀性,此时表层喀斯特带下部中的CO2应为洞穴水CO2的主要来源;旱季时,由于降水量较小,渗透水有充分时间接受土壤与表层喀斯特带CO2补充,构成开放系统,渗透水变化范围为0.038 vol%~0.095 vol%,更有利于发生先期沉积过程(PCP),此时洞内空气PCO2小于洞穴水(△lg PCO2 < 0),促使滴水在洞内再次发生沉积、形成沉积物,此时土壤和表层喀斯特带均为洞穴水CO2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放线菌是微生物中重要的药用菌,其产生的抗生素是20世纪医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但随着抗生素滥用,抗生素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因此从特殊生态环境中发现新放线菌物种和新抗生素克服耐药是科研人员正在尝试的途径之一,文章初步探究双河洞系统中阴河洞和杉林洞两个支洞的放线菌多样性,并对分离菌株的抗菌活性进行筛选。以纯培养方法获得放线菌,以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菌株类别,获得的菌株进行液体发酵,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发酵产物对真菌和细菌的抗菌活性,同时用PCR技术进行NRPS、PKS I和PKS II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探测。从两个支洞样品中分离到的放线菌分布于7个科10个属,两个洞共66株放线菌中有32株的发酵产物在至少一个抗菌活性筛选中显示阳性,总阳性率为48.5%。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初步探测结果显示,31株菌存在至少一个生物合成基因,NRPS 28株,PKS I17株,PKS II 21株,其中12株同时具有3种生物合成基因。初步显示了双河洞系统蕴含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墨江金厂金镍矿床位于滇西南哀牢山造山带中段,是西南三江地区一个独特的金镍共生矿床。笔者通过野外地矿物主要为针镍矿、辉砷镍矿、锑硫镍矿、黄铁矿等。依据矿(化)脉切割关系、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共生组合,墨江金厂金镍矿床成岩-成矿期共发育4个世代黄铁矿。沉积变质期以草莓状黄铁矿和胶状黄铁矿为主,热液成矿期可划分为:早阶段石英-针镍矿-辉砷镍矿-锑硫镍矿-黄铁矿;主阶段石英-黄铁矿-毒砂-硫锑铜银矿-自然金;晚阶段方解石-石英-黄铁矿。对矿区赋金镍贯通性矿物黄铁矿进行详细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4个世代黄铁矿微量元素有所差异。其中热液主阶段黄铁矿中含有Au、As、Sb、Pb、Zn、Cu、Co、Ni和Te,显示其流体成分复杂。不同阶段黄铁矿Ni含量不同,沉积变质期黄铁矿中Ni含量较低,为0.00%~0.82%,平均0.26%;热液早阶段黄铁矿中Ni含量最高,为0.43%~3.15%,平均1.38%;热液主阶段黄铁矿中Ni含量降低,为0.00%~0.99%,平均0.22%;热液晚阶段黄铁矿中Ni含量最低,为0.00%~0.09%,平均0.03%。研究结果表明墨江金厂金镍矿床中主要含金矿物和含镍矿物形成于热液期,含金矿物形成晚于含镍矿物。Ni在热液流体中的迁移能力与流体温度正相关,温度越高,Ni进入黄铁矿晶格的能力越强。基于上述金、镍成矿过程研究成果,并对比国内外热液镍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推断墨江金厂金镍矿床是一个受岩浆热液改造的中-低温热液金镍矿床。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为例,分别计算河道内外生态用水量及流域生态需水量,并选用协调度、满意度、合理度和差异性作为评价因子,构建了岩溶流域生态用水分配协调性的数学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 1)后寨河流域枯水年( P= 75% )和特枯水年( P= 95% )生态用水量分别为568 6. 7万m3 和473 2. 1万m3 ,当石漠化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后,由于喀斯特径流形成过程及水资源组合分配发生了变化,天然水资源量将会减少,最终消耗于土壤或植被的蒸散发,整体上流域生态用水仍处于短缺状态,生态缺水量为833. 6万m3; ( 2)后寨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丰富,降水充沛,流域内生态用水与社会经济用水不存在很强的竞争关系,生态缺水属工程性缺水,可以通过综合平衡地开发利用各分区的水资源等方法进行缓解; ( 3)应用数学评价模型研究表明,流域内生态用水的协调度为0. 999 44~0. 999 35,生态需水满意度和分配合理度均为0. 878~ 0. 856,系统生态需水满足程度的差异性较小,有利于流域内各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论贵州喀斯特地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开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是为了促进自然保护事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地域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和优势,针对喀斯特地区生态本底脆弱和生态旅游的内涵要求,探讨了贵州喀斯特地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应坚持的5条原则;根据游客的感知方式和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分别提出了贵州喀斯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滇西老王寨金矿床黄铁矿形貌特征与化学组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赵凯  杨立强  李坡  熊伊曲 《岩石学报》2013,29(11):3937-3948
老王寨金矿床是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中已探明规模最大的造山型金矿床,黄铁矿是其最主要的载金矿物,依据矿(化)脉切割关系、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共生组合,该矿床成岩-成矿期共发育5个世代黄铁矿。沉积-成岩期草莓状黄铁矿含Pb、Zn、Mn、Co、Ni和Bi。热液金成矿期可划分为:Ⅰ石英-绢云母-黄铁矿、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Ⅲ方解石-石英-毒砂-黄铁矿和Ⅳ方解石-石英-辉锑矿-黄铁矿四个阶段,其黄铁矿分别以粗粒他形、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和立方体为主,总体继承了沉积-成岩期黄铁矿含Pb、Zn、Mn、Co、Ni和Bi的特征,Au、As、Sb和Cu也有不同程度富集,显示成矿流体成分复杂。Ⅲ阶段为金的主成矿阶段,以发育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为特征,富集Au、As、Sb、Pb、Zn、Cu、Co、Ni和Bi,其中,Au与As构成 [Au, As]2-和[Au(As, S3)]2-等络合物以类质同象的形式替代[S2]2-而进入到黄铁矿中,两者呈正相关,成矿系统处于中-低温、流体过饱和度(硫逸度)高,且缓慢冷却,矿质来源充足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双河洞中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境内的双河洞历次科考中发现的第四纪动物群化石进行初步研究和总结,认为目前对双河洞第四纪动物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化石的发现者都是洞穴科考专家,古生物知识相对欠缺且重视不够是洞穴化石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为了加快双河洞第四纪动物群的研究进程,以今年中法联合科考过程中发现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为样本,采用ICP-MS铀系定年方法对这批大熊猫骨骼化石碳酸盐岩包裹物的年龄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化石群化石距今6.75万年,初步判定此动物群可能生存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这批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信息将为贵州(尤其是黔北)第四纪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滇西金宝山铂钯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宝山铂钯矿床位于扬子板块西缘红河断裂东侧,宁蒗-弥渡镁铁-超镁铁岩带内,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辉石橄榄岩中。辉石橄榄岩和铂钯矿石均富集LREE,具有弱的Eu负异常和较强的Sr、Ba负异常;与N-MORB相比,辉石橄榄岩具有较低的(Nb/Th)PM比值和较高的(Th/Yb)PM比值,表明金宝山岩体受到了地壳物质混染;通过(Th/Yb)PM-(Nb/Yb)PM图解估算得到地壳混染程度在55%~70%之间,强烈地壳混染表明岩浆中的S达到饱和并使得硫化物发生大规模熔离。而利用硅酸盐岩浆/硫化物的质量比值(R因子)方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金宝山矿床R因子集中于5000~1000之间,明显大于金川、图拉尔根、白马寨等典型岩浆硫化物矿床,说明金宝山岩体形成时岩浆中的硫化物熔离程度较低。辉石橄榄岩和铂钯矿石的S/Se和Cu/Pd比值也同样反映了硫化物低程度熔离的特征。与Nb、Th等元素含量相对稳定的高场强元素相比,S、Se、Pd等元素在硫化物部分熔解以及热液作用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迁移。类似于River Valley和Platreef矿床等大型层状PGE矿床,金宝山铂钯矿床的形成是一个两阶段的过程,早阶段在岩浆通道或深部岩浆房中,地壳混染使得硫化物发生强烈熔离并在有限的空间内大量聚集,产生富PGE岩浆;后由于硫化物的部分熔解,岩浆中硫化物熔体富集Se、Pd,亏损S、Fe,岩浆中的S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晚阶段在浅部岩浆房,少量地壳S的加入并未使得S饱和从而发生硫化物大规模熔离。金宝山岩体具有较低的Cu/Pd、Cu/Pt比值,即出现Cu/Pd比值较低的岩体也可能有较大的成矿潜力,这与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具有较高Cu/Pd、Cu/Pt比值的矿体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