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58篇 |
免费 | 2056篇 |
国内免费 | 225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82篇 |
大气科学 | 1844篇 |
地球物理 | 1864篇 |
地质学 | 5629篇 |
海洋学 | 1251篇 |
天文学 | 120篇 |
综合类 | 636篇 |
自然地理 | 9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0篇 |
2023年 | 308篇 |
2022年 | 343篇 |
2021年 | 365篇 |
2020年 | 314篇 |
2019年 | 401篇 |
2018年 | 424篇 |
2017年 | 262篇 |
2016年 | 327篇 |
2015年 | 349篇 |
2014年 | 563篇 |
2013年 | 448篇 |
2012年 | 469篇 |
2011年 | 421篇 |
2010年 | 437篇 |
2009年 | 424篇 |
2008年 | 431篇 |
2007年 | 417篇 |
2006年 | 442篇 |
2005年 | 401篇 |
2004年 | 375篇 |
2003年 | 327篇 |
2002年 | 334篇 |
2001年 | 304篇 |
2000年 | 311篇 |
1999年 | 280篇 |
1998年 | 314篇 |
1997年 | 376篇 |
1996年 | 359篇 |
1995年 | 300篇 |
1994年 | 298篇 |
1993年 | 249篇 |
1992年 | 264篇 |
1991年 | 246篇 |
1990年 | 231篇 |
1989年 | 202篇 |
1988年 | 114篇 |
1987年 | 113篇 |
1986年 | 102篇 |
1985年 | 102篇 |
1984年 | 102篇 |
1983年 | 74篇 |
1982年 | 77篇 |
1981年 | 55篇 |
1980年 | 36篇 |
1979年 | 25篇 |
1978年 | 12篇 |
1959年 | 13篇 |
1958年 | 30篇 |
1957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1.
研究海洋沉积物中石英颗粒的形态和表面结构能够揭示相应海区所经历的古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为了将此工作更深入进行,特编制了南极石英颗粒表面结构数据库系统,现已收录了南极普里兹湾陆坡区一个柱样的13个层位和长城湾中部一个柱样的6个层位中的石英颗粒的形态和典表面结构资料。 相似文献
92.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四种滨螺形态差异与系统发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浙江省大陈岛海域常见的4种滨螺间的形态关系。对4种滨螺的壳口、螺体分别进行数字化标点,经叠印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薄片样条法分析,获得4种滨螺在壳口和螺体上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形态特征与潮间带环境适应性关系。PCA结果表明四种滨螺壳口间差异在主成分轴上无法有效分开,而螺体间差异在主成分轴上能有效分开,说明壳口特征在不同滨螺间不具有规律性差异。螺体的PCA中PC1轴可以将短滨螺与其他3种滨螺区分,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差异的部位主要在体螺层的宽度和螺体的高度间,PC2轴可以将粒结节滨螺与其他3种滨螺分开,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差异部位主要是体螺层之上第一层以及体螺层之间。基于螺体特征的4种滨螺亲缘关系分析表明粗糙滨螺与塔结节滨螺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短滨螺,粒结节滨螺最不相近。运用特征追踪法对螺层和螺肋特征追踪,结果表明螺层6层,螺肋密生是滨螺的祖先特征,后来演化出7层和8层的螺层特征以及颗粒状突起的螺肋特征。 相似文献
93.
依据2000—2015年浙江省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渔获量的数据,以及影响渔获量的因素(管理类因素、环境类因素和营养关系类因素等共11个因子),使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对各类因素对三疣梭子蟹渔获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赤潮面积、捕捞努力量和放流数量对三疣梭子蟹渔获量影响显著(P0.01)。3个因子的累积解释比率达98.3%,其中,赤潮的解释比率最大,达到47.2%,捕捞努力量的解释比率为37.8%,放流数量的解释比率为13.3%。三疣梭子蟹渔获量随着赤潮面积增加有所减少,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加大有迅速增加的趋势,与放流尾数呈现正相关趋势。三疣梭子蟹渔获量的波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今后需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找到可能影响三疣梭子蟹渔获量的其他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5.
磷是一种重要的生源要素,在河口、边缘海的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了解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和迁移转化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区域生态系统动力学。于2013年3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水淘选方法对沉积物进行了分级,并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未分级和分级沉积物样品中的6种磷形态含量:可交换态磷、活性有机磷、铁结合态磷、自生磷灰石磷、碎屑磷和难分解有机磷,讨论了该区域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选择性输运过程和迁移转化。沉积物中总磷含量在14.0~18.4 μmol/g,其中碎屑磷是其主要成分,占54.5%,其次是有机磷和难分解有机磷,分别占到15.1%和13.1%。不同粒级沉积物中磷形态含量不同,可交换态磷、活性有机磷、铁结合态磷、自生磷灰石磷和难分解有机磷随粒级增加含量逐渐降低,而碎屑磷主要集中在粗粒级(大于32 μm)沉积物中。基于各粒级磷形态的质量分布,发现小于32 μm粒级的沉积物中各磷形态含量从长江口向浙闽沿岸逐渐增加,向外海方向逐渐减小,而大于32 μm沉积物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体现了不同形态磷的选择性输运。随粒径增大,总有机碳对有机磷比值(TOC/Or-P)先降低后升高,在大粒级沉积物中,TOC/Or-P比值较高主要是因为陆源有机碳贡献较高,而在小粒级沉积物中,主要是由于有机磷的迁移和转化更为活跃,体现了细颗粒物中有机磷相对有机碳的优先分解。本研究表明,从分级的角度可以对河口、边缘海的磷循环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6.
本文分别对雌雄白缘(鱼央)的5S rDNA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并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以白缘(鱼央)的5S rDNA序列和小麦的45S rDNA为探针,对其在白缘(鱼央)雌雄中期染色体上进行了FISH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白缘(鱼央)5S rDNA序列无雌雄差异;5S rDNA的保守区序列为117 bp;5S rDNA和45S rDNA分别被定位于白缘(鱼央)的性染色体和第5号染色体上。同时从GenBank中获得了22种鱼的5S rDNA,运用DNAman软件构建了23种鱼的系统发育树,对白缘(鱼央)的进化地位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为阐明白缘(鱼央)在鱼类系统进化中的位置、重复序列在脊椎动物性染色体上的分布状况以及与性别决定与分化的关系,提供了资料积累和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97.
蛤蜊岗滩涂贝类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辽东湾蛤蜊岗潮间带滩涂贝类的物种组成、分布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状况,于2011年5月对蛤蜊岗滩涂贝类资源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共获得滩涂贝类16种,其中文蛤、泥螺、四角蛤蜊、托氏琩螺为蛤蜊岗滩涂贝类优势种,青蛤和光滑河蓝蛤为常见种。托氏琩螺的分布密度最高,为83个/m2,四角蛤蜊的平均生物量最大,为178.51 g/m2。蛤蜊岗滩涂贝类的分布呈现从滩涂北部向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滩涂四周的分布密度大于滩涂中间区域。对滩涂贝类分布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粒度、有机物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文蛤分布与底质中值粒径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托氏琩螺分布与底质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泥螺、四角蛤蜊则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不显著。调查结果表明,蛤蜊岗滩涂贝类资源丰富,但应加强文蛤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同时应加强对托氏琩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8.
99.
重磁数据处理的根本任务是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更多的信息,以丰富重磁异常解释的方法,提高地质解释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希尔伯特变换是数据处理的一种方法,近几年在重磁异常中已有所应用,主要有利用希尔伯特变换进行二维位场分量的互算;通过二度体重磁异常的某一分量与其希尔伯特变换来反演异常体埋藏深度和产状要素。无疑,这些成果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是,希尔伯特变换是否仅仅与位 相似文献
100.
国家973项目子课题“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流行病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随着养殖病害的不断加剧 ,作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产业支柱品种之一的栉孔扇贝的大规模死亡现象频繁发生 ,已经极大地威胁了这一高效养殖业的持续发展。据有关资料 ,1997~1998年 ,仅山东省因扇贝大规模死亡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0×108元。为了尽早查清病原 ,自2000年起本课题组在国家973项目的资助下 ,对山东省内主要扇贝养殖海区开展了系统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全面排查和病理学观察 ,在病害高发期的病贝体内发现一种具双层囊膜、直径约为150nm的球形病毒粒子。该病毒粒子出现在各器官的细胞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