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测绘学   133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189篇
地质学   275篇
海洋学   21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9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将国际标准与国内电子海图技术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各类数据源集成研究,建立了多元空间数据通用调显引擎,实现了CDC海图数据、地形图数据、S-57标准数据、遥感影像数据、DNC数据、MapInfo数据等陆海空统一的数字图源调用与显示,为融合各类数据源提供了一个基础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12.
2019年冬季突发新冠病毒疫情,为控制疫情进一步传播,全国各地实行了管控措施,其间人为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以人为活动排放为主的污染物,且环渤海区域大气PAHs污染严重。为评估环渤海区域大气PAHs浓度和健康风险对新冠疫情管控的响应,本研究于2018年12月~2020年8月在环渤海区域部署了9个站点采集大气被动样品,对比分析疫情不同时期PAHs的浓度与健康风险变化。结果显示, 2019年12月~2020年5月(疫情期间)15种PAHs(∑15PAHs)的浓度(44.7±15.8 ng/m3)比2018年12月~2019年5月(疫情前1, 104.7±70.5 ng/m3)下降了57.3%,主要由低环PAHs浓度下降引起。2020年6月~8月(复工后)∑15PAHs浓度与2019年6月~8月(疫情前2)相当,中环PAHs浓度升高。疫情期间渤海北部采样点∑15PAHs浓度比南部采样点下降更多。疫情期间大气PAHs增加的终身患癌风险(ILCR)为5.69×10<...  相似文献   
113.
中国海域及邻区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区,也是地球科学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区域之一。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重大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为目标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近20年的持续调查,实现了对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全面覆盖,系统地获取了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基础数据,形成了基于实测数据的“一图一库一报告”,大幅提升了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这项工作填补了中国小比例尺海洋地质国情调查的空白,初步摸清了中国管辖海域地质环境条件和资源环境潜力,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认识,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地质资料,为提升区域地质科学的认知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4.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侏罗系普遍发育超压,实现高精度压力预测不仅有助于提升该地区成藏认识,还能够确保钻井安全。目前常见的超压预测方法普遍直接或间接受到超压成因的影响,其适用范围各不相同。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超压段测井响应特征,认为莫索湾地区侏罗系超压成因以深部压力传导为主、黏土矿物转化为辅,欠压实成因对超压的贡献极其有限。进一步根据相关模型的原理,筛选出3种适用于研究区的压力预测模型,分别为Fillippone模型、趋势回归模型和Bowers模型。结合实际应用效果对比,认为在早期无参考井时,适宜使用Fillippone模型进行随钻压力监测;在有少数参考井时,适宜使用Bowers模型;在勘探程度较高研究超压分布特征时,适宜使用趋势回归模型和Bowers模型。  相似文献   
115.
李军  褚宏亮  李滨  贺凯  高杨 《中国岩溶》2020,39(4):453-466
文章在分析采矿型崩滑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得出西南煤系地层山区地下采动型崩滑灾害常发生在层状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组成的褶皱翼部和核部的陡崖带上,与地形地貌、地层结构与地下采矿工程活动等因素关系密切,并指出薄矿层开采诱发大型山体崩滑灾害的具体过程:①采空后覆岩顶板塌落—覆岩顶板离层,采空区上覆岩层内部及层间自下而上应力传递;②地下水运移通道形成,并加快更大范围岩体结构破坏及扩展,加速了岩体结构面的松动与破坏;③上覆岩层不均匀沉降导致坡脚压裂,山体大型岩体结构面逐渐拉剪或压剪变形扩展,最终山体发生累积损伤与大规模崩滑灾害。此外,传统经验公式的计算方法对此类采矿型崩滑灾害已不适用,建议开展西南煤系地层山区地质结构与地下采动诱发崩滑灾害的相互作用关系、薄矿层采空区上部山体累积断裂损伤—岩体松动、裂隙扩展-岩溶管道流、裂隙流变化的链式响应机制、地下采动型崩滑灾害评价方法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以推动采矿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6.
山区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切坡、削坡现象普遍发生,导致城镇周边隐患斜坡的数量增加、规模增加,诱发隐患斜坡转变为滑坡的临界降雨强度降低,城镇财产损失风险大大提升。如何准确地对不同强度降雨条件下城镇财产损失的风险进行评价是亟待解决的前沿问题,本文以镇巴县兴隆镇为例,通过收集研究区多年降雨数据集,利用皮尔逊三型水文模型得到研究区不同重现期下的降雨强度,在此基础上结合野外斜坡调查资料、岩土体实验数据,采用蒙特-卡洛法计算得到城镇周边不稳定斜坡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破坏概率,并对斜坡影响范围内的承灾体的易损性和财产价值进行评价,最终根据财产风险计算公式得到各斜坡在不同降雨工况下的财产损失风险值。风险计算结果表明:城镇内受不稳定斜坡威胁的房屋共245栋,占总房屋数量的30.4%,城镇房屋总价值约为5260.4万元,在天然、10年、20年、50年一遇降雨条件下年损失财产价值分别为22.8万元、69.73万元、122.5万元、150.5万元,其中超过55%的财产损失均是由1-2、2-6、3-5、4-3这4个边坡造成,并且在降雨强度递增时,这4个边坡对财产损失风险的贡献在逐步降低,占比分别为:88.33%、62.9%、58.64%以及57.54%,可见只要对这4个斜坡进行必要的防治即可大幅地缩减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17.
湖泊沉积有机碳同位素与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湖泊沉积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在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方面的应用近年来发展迅速,成果令人瞩目,保存在各类湖泊岩芯中的δ^13Corg记录揭示了晚更新世以来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湖泊水位波动、湖区生态与植被的变迁以及气温变化等重要环境信息,由于造成δ^13Corg值变化的影响因素较多,确定个湖与环境变化有关的主导因素时常有赖于其它证据的帮助,诸如地球化学、古湖沼学、孢粉学、分子同位素地层学等等,前人通过研究来自不同类型湖泊、具不同曲线形态特征的δ^13Corg记录,提出了多种环境解释模型,本文对此作了归纳和评述。鉴别和澄清湖泊沉积有机质的源物质以及有机物源随环境变化而发生过的变化,是研究δ^13Corg记录环境意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由于有机质含量、碳氮比值、氢指数、生物残留物鉴别等常能提供有关有关湖泊有机质来源、产率、成岩作用等方面的有用信息,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应该尽可能一并提供,以利于恰当地应用现有的环境解释模型,或者建立个湖新模型,单体生物标志化合物鉴别通常也能为区分湖积有机质中陆生、水生、细菌生等不同碳的来源提供有用信息,特定化合物同位素分析技术近年来成功地应用于建立单体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地层学,为湖积有机碳同位素在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思路,我国许多湖泊的湖底沉积岩芯尚未钻取,那些对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有价值的δ^13Corg记录有待我们去获取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8.
广东新丰江水库XFJ-1孔DDTs和HCHs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田  李军  李可昌  张干 《湖泊科学》2010,22(2):215-220
以~(210)Pb对广东新丰江水库XFJ-1孔进行了定年,以GC-ECD测定新丰江水库沉积钻孔中DDTs和HCHs的含量,通过对比其剖面变化特征与该类农药在我国的生产、使用历史,探讨了水库中DDT、HCH的历史输入途径.过去30年来,XFJ-1孔平均沉积速率为1.42cm/a,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含量分别为1.26-3.90ng/g和1.00-3.96ng/g.DDTs、HCHs含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下降,总体上与我国1983年开始禁止DDT、HCH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这一历史事件相符.DDTs、HCHs及其化合物比值的剖面变化特征均表明:流域内后期土壤侵蚀、搬运的再循环污染物质(即二次污染源)对水库DDT和HCH的贡献不明显;相反,农药历史使用(即一次污染源)是其主要来源,大气沉降是其主要输入途径.此外,γ-HCH、o,p′-DDT和p,p′-DDT含量的垂直变化表明,大规模禁用以后这些化合物仍有少量新的输入,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9.
蓄积在湖泊沉积物中污染物质某些情况下可以成为威胁上覆水体水质安全的二次污染源.根据贵州省阿哈湖季节性缺氧的特性,通过控制氧化还原状况,设计了对该湖沉积物-水柱的原样/抑菌条件的培养实验.实验发现,微生物活动对界面附近氧化还原反应具有控制作用;改变水体的含氧状况可以显著影响上覆水体水质,包括表观性状和水体中污染物含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早期成岩过程中Mn,Ga,SO4 2-,Cu,Cr,Pb和Co,Ni,Fe,Sc,V,Rb两大类分别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厌氧培养过程中,微量元素的最大释放量,发现铁、锰在厌氧过程中可以大量向水体释放.  相似文献   
120.
为研究孕激素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精原细胞增殖到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以6~22月龄的大菱鲆精巢为材料,通过组织学方法和定量amh、sycp3基因确定精原细胞增殖期和减数分裂期的大菱鲆精巢发育过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6~22月龄雄性大菱鲆血清中的孕酮(P4)和17α,20β,双羟孕酮(DHP)含量变化,利用q RT-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孕酮核受体(pgr)和膜受体(m PRα)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孕激素在精原细胞增殖期高表达,开始出现初级精母细胞时降低,在精子细胞数量增加时表达量再次升高,在精子细胞变态形成精子时降低。pgr在减数分裂初期定位于精巢中的sertoli细胞,在精原细胞增殖至减数分裂期表达量逐渐增加,出现精子后显著降低;m PRα在精原细胞增殖和初级精母细胞增加时表达量都很低,在精子细胞不断增加时显著增加。推测在精原细胞增殖和减数分裂阶段孕激素可能主要通过调节pgr的表达量来促进精巢发育,而在减数分裂II期pgr和m PRα都发挥作用,在精子细胞变态成熟时,主要是m PRα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