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鄂尔多斯盆地自晚中生代以来长期处于多个板块汇聚的中心,在多期构造作用下,引起了盆地内部地层的变形和叠加。因此,通过恢复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构造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构造-沉积与铀成矿过程。文章利用钻孔分层数据和地震剖面解释成果,采用了单一岩性逐步回剥的算法进行地层去压实校正,参考了前人的剥蚀量数据,从而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末的古构造特征。早白垩世末的古构造图显示,在该时期下白垩统中并不存在现今的天环坳陷结构,华池环河组的顶面古构造特征与下部层位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现象表明,华池环河组和罗汉洞组之间存在明显的二级层序界面,其转变的动力背景可能源自六盘山裂谷盆地的初始裂陷和相应的岩浆侵位作用。天环坳陷结构的初步形成可追溯到晚侏罗世末的挤压改造,在中新世晚期再次经历了叠加改造并最终定型。研究区的古构造条件及其演化过程指示了该区域存在“渗出”铀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92.
1980~2013年安徽霾天气变化趋势及可能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80~2013年安徽省霾日数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0年以来,霾天气年均发生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际波动较大。不同年代,霾高发区的位置不同:20世纪80年代平均为5.5 d,沿江到江淮之间有零星的高发区;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8.5 d,高发区在沿江中西部的望江和池州、省会合肥、淮北北部的萧县和灵璧;2000年代,平均发生日数为8.7 d,有3个高发区,分别是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之间中部、沿淮中部地区和沿江中东部地区。(2)按地理位置把安徽省分为6个子区,不同子区年霾日数的变化趋势不同:皖南山区变化较平缓,沿淮地区2000年后上升明显,淮北北部和沿江有先升后降的趋势。(3)地级市平均霾日数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县城霾日数上升速度缓慢,且在2008年之后有下降趋势。(4)城市化和汽车拥有量激增导致氮氧化物排放量快速增多,可能是2000年之后地级市霾日数显著增多的主要因子,而县城霾日数变化的驱动因子可能是气候变化原因,如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3.
1990s年代际转型前后南海季风系统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变最经验正交分解(MV-EOF)等方法,研究了在季节变化尺度上南海季风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在1993-1994年前后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由爆发偏晚转变成爆发偏早.第一模态表现为冬夏反位相的年周期变化,但爆发早年夏季风持续时间略长于爆发晚年,空间上都反映了南海中央海盆区的夏季强降水和850 hPa上南海北部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但夏季风爆发早年中国华南沿海降水加强而南海南部降水偏少.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上主要反映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后进人盛夏时节亚太地区大范围的环流特征,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强,东亚季风槽位置偏北,爆发偏晚年则相反.第二模态反映了南海季风系统春秋反位相的季节变化,且秋季的振幅更强,空间降水场上对应着秋季华南沿海和南海北部与南海中南部北旱南涝的跷跷板式分布,850 hPa风场上则主要表现为异常的东北季风,该模态时空特征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秋季,冬季风建立也偏早,越南及周边地区的降水偏多.相应的大范嗣环流场上则主要反映了冬季风的环流特征,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秋季,菲律宾以东的热带对流减弱,PJ波列增强,爆发晚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94.
以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主题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座谈会,今天下午就要结束了。受孙文盛部长的委托,我作个简要总结。这次座谈会是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同一个主题,厅局长座谈会与市长研讨班同时召开,这是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会议开始时,孙部长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各地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就在全社会大力推进这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95.
高邮湖、南四湖和东平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枢纽湖泊,其水质状况对保障调水安全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运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EEMs-PARAFAC)分析了3个湖泊在不同水文情景下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荧光光谱特征以及荧光组分与主要水质参数的相关性,以探究3个湖泊CDOM来源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平行因子分析法解析CDOM三维荧光图谱,得到陆源类腐殖质C1、类色氨酸C2和类酪氨酸C3不同水文情景对高邮湖CDOM来源与结构组成影响较明显,丰水期其类腐殖质荧光强度显著大于枯水期(t-test,P<0.01),并且与a(254)呈正相关(R2=0.85,P<0.01),表明类腐殖质是CDOM主要部分,该荧光组分贡献率可达50%[FmaxC1/(FmaxC1+FmaxC2+FmaxC3)×100%],高邮湖受到入湖河流来水的影响较大,丰水期入湖口附近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其他水域东平湖和南四湖CDOM来源组成特征相似,丰水期东平湖和南四湖组分C2和C3显著低于枯水期(t-t...  相似文献   
96.
墨江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李元 《云南地质》1992,11(2):130-143
以往,对墨江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看法(观点):(1)成矿物质来源于金厂组(下-中志留统)浅变质岩系;(2)成矿物质来源于距今2700Ma的古老基底;(3)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金厂蚀变超基性岩体。本文从矿床的同位素组成、微量元素、包体成分等方面,论证墨江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金厂蚀变超基性岩体,金厂组变质岩系也可能提供少量的成矿物质。矿床属于浅成中-低温热液成因。含矿热液是有大量大气降水加入的Ca~(++)+Mg~(++)/SO_4型流体。超基性岩体滑石化、蛇纹石化、碳酸盐化过程中,在碱性、相对还原的介质条件下,金等成矿物质主要以硫络合物的方式进入成矿溶液,并在fO_2、fS_2、pH,Eh、T、P等物理化学参数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沉淀。  相似文献   
97.
调查、收集、整理了千岛湖景区主要气象灾害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分析认为影响千岛湖旅游主要气象灾害为暴雨、大风、雷暴、大雾灾害。统计了千岛湖站(淳安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及淳安县95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07—2016年的暴雨、大风、雷暴、大雾4种灾害性天气的统计资料,借助Grads、Arccmp等软件工具,绘制了影响千岛湖旅游主要气象灾害月际变化及区域分布情况。结合千岛湖旅游气象灾害防御风险,针对性提出建设千岛湖景区旅游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及景区旅游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98.
枣庄市十里泉岩溶塌陷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枣庄市十里泉地区为全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地区.已有文献资料表明,该地区岩溶塌陷是地下水潜蚀、真空吸蚀、重力及荷载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现场采样和室内试验等手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枣庄十里泉地区岩溶塌陷发生的机理主要是真空吸蚀,潜蚀作用、重力和荷载因素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
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东道主作了周到的安排,更主要的是芜湖市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工作搞得好。刚才会议讨论了对试点工作的总结评价意见,高度评价了试点工作的成效,充分肯定了试点工作的有益经验。我代表国土资源部向直接指导试点工作的安徽省领导、省国土资源厅和参加试点工作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感谢。今天上午和下午,专家们的研讨和点评意见,对于进一步搞好这项试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  相似文献   
100.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在投资调控中的作用进一步突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进一步加大,任务更加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