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青藏高原羊湖新生代陆相盆地雅西措群烃源岩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羊湖新生代陆相盆地雅西措群潜在烃源岩的类型为灰色、黄灰色、灰黑色泥岩和灰绿色泥灰岩,厚度约100m。根据野外对露头烃源岩的观察,结合样品室内分析结果,从有机质的丰度、类型、成熟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评价。雅西措群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偏低,泥岩和泥灰岩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0.19%和0.14%,灰色、黄灰色泥岩表现出非—较差烃源岩的特征,灰黑色泥岩为好烃源岩,灰绿色泥灰岩表现出中等—好烃源岩的特征。泥岩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表现为Ⅱ和Ⅲ型,主体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泥灰岩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表现为Ⅰ—Ⅱ1型,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72.
应用单颗粒锆石 U - Pb法 ,对出露于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带唐古拉山北坡的花岗岩体进行侵位年代测定 ,结果表明它们是中生代末至新生代早期多次岩浆脉动、涌动上侵定位的产物。其中龙亚拉花岗岩体 (6 9.8± 2 .0Ma)、木乃花岗岩体 (6 7.1± 2 .0 Ma)是印 -亚板块早期碰撞的产物 ;赛多铺岗日花岗岩体 (40 .6± 3.1Ma)为印 -亚板块主碰撞期花岗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辉石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 ,初始锶同位素比值 (87Sr/86 Sr)为 0 .70 6 0 39~ 0 .714 0 6 9。研究表明 ,中生代末至新生代花岗岩浆均起源于壳幔混熔 ,属同碰撞—晚造山期的壳幔型花岗岩。详细的单颗粒锆石 U - Pb同位素定年为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3.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再研究:从地质调查到矿物记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蛇绿岩带出现于全球大多数碰撞构造带上,通常是板块缝合带的标志,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带对于此种概念模型是毫无争议的。根据近年来现代洋壳和蛇绿岩研究成果以及分析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中法合作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再次对西起日喀则拉孜、东至泽当金鲁,长约500km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进行了研究。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中500多个尖晶石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探讨蛇绿岩的成因及其动力学背景,提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属于超俯冲作用(suprasubduction)的产物,与近年来其他研究成果的认识一致。  相似文献   
74.
活动古地理重建的实践与思考——以青藏特提斯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石油工业的推动,特提斯构造域一直作为活动古地理重建的重点研究地区,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全球古地理研究工作的深入。近年来对位于该构造域东部的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活动古地理重建的研究工作实践,其主要思路是:在古地理重建数据库和古地理重建模拟系统开发的基础上,依据古地磁学运动轨迹研究古大陆位置,结合古构造和古生物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印度北缘)、拉萨、东和西羌塘地体的古大陆位置进行复位;利用深部地球物理、地表地质断裂证据,借助生物古地理资料,对古大陆和盆地的边界、规模予以限制;利用变形缩短率、构造平衡剖面恢复技术等对原型盆地进行复原;在沉积和生物环境识别划分基础上,编绘基于古大陆重建的岩相和生物古地理图;进一步通过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古生物有关方法和技术,对古海洋海水参数特征、海洋气候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古地理和古构造格局控制下的古海洋、古气候条件与盆地、储集岩和烃源岩的形成环境。通过活动古地理重建的研究趋势分析和青藏特提斯的实践认为,古地理重建是现代地质科学的集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研究不仅具有从过去走向未来,从固定走向活动,从古大陆再造到古地理重建,从示意性的小比例尺到大比例尺,以及模拟技术、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GPS)等特点;而且具有从单一沉积学要素到古环境、古气候、古海洋等多种要素,可以表现地质历史中各种地质作用及其结果(如古构造和地貌、岩浆和变质作用与各种岩体的剥露)的优势。我们相信,活动古地理重建研究将会成为未来我国沉积地质学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75.
仲巴微地体之定义及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5万西藏仲巴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结合1∶25万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被认为属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夹持于两套混杂岩之间呈狭长分布的海相古生界为主地质体进行了研究。建议统一使用"仲巴微地体"术语以体现其构造属性,并初步定义为:仲巴微地体是指南东起于萨嘎县北查藏一带向北西到中印边界附近、被札达—仲巴—查藏和穷果—门士两条主断裂限制、一套以海相地层为主的地质体,它是由海相(震旦系/)奥陶系—三叠系组成的地层地体。进一步对比研究提出,仲巴微地体大致以巴噶—马攸木为界可分为幕霞和霍尔巴—仲巴两个地层分区,前者岩性未变质—弱变质,地层单斜、褶皱开缓;后者前石炭系以中低级绿岩相—片岩相为主,发育紧闭和同斜倒转褶皱;该地体可以划分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四个构造层,大致反映了其构造和沉积演化。  相似文献   
76.
杜林涛  李亚林 《地球学报》2022,43(4):555-568
羌塘—拉萨碰撞造山作用是青藏高原中生代最为重要的构造事件, 羌塘盆地内晚白垩世阿布山组是羌塘—拉萨碰撞造山作用的沉积记录。托纳木地区发育了北羌塘坳陷少有的晚白垩世阿布山组沉积, 然而对其形成构造背景和动力学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托纳木地区阿布山组沉积环境、物源区详细表明, 该地区阿布山组下部以冲积扇环境为主, 中上部为辫状河环境。砾石成分、古水流、砂岩岩石学、砂岩重矿物、碎屑锆石U-Pb定年等物源综合分析显示中央隆起带和盆地内部均为阿布山组提供物源, 结合邻区阿布山组对比, 认为研究区物源来自盆地内西南方向下伏沉积、晚三叠世那底冈日组火山岩以及盆地基底, 阿布山组沉积受盆地内构造控制。托纳木地区阿布山组物源区特征反映了北羌塘晚白垩世地体内部的逆冲事件, 与羌塘—拉萨地体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77.
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的柳区砾岩是喜马拉雅造山作用过程中重要的沉积记录。然而,目前对该套地层的构造属性仍存在不同的认识,因为尚未发现来自冈底斯中酸性的火山岩砾石,部分学者认为其是在印度和洋内岛弧碰撞形成的。本次工作对柳区出露的柳区砾岩进行了详细的剖面实测、沉积学观察和物源区分析。地层由厚层的砾级到巨砾级的砾岩以及相对较薄层的砂岩和泥岩组成,砾石包括硅质岩、基性-超基性岩、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以及板岩和千枚岩。砾岩分选差,磨圆差,颗粒支撑和基质支撑均发育,根据岩相组合判断其形成于冲积扇和辫状河环境。较大的砾径以及极低的结构成熟度表示为近源堆积,暗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为该套砾岩的重要源区,而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为板岩和片岩的主要源区。岩屑砂岩的碎屑颗粒统计结果显示岩屑的含量为82%~85%,其中沉积岩屑为主(82%~95%),石英颗粒以单晶石英为主。碎屑锆石U-Pb年龄有453~579Ma和737~889Ma二个主要的范围,而缺少200~400Ma的锆石年龄。上述观测都说明日喀则弧前盆地、雅鲁藏布蛇绿岩带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为柳区砾岩的重要物源区。由于柳区砾岩内部含有日喀则弧前盆地提供的物源,所以柳区砾岩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之后沉积的。而柳区砾岩内各成分的变化反应源区对物源贡献的变化,同时记录了造山带隆升的历史,具体表现为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首先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和日喀则弧前盆地相对较快隆升,并遭受剥蚀,为柳区砾岩的沉积提供初始的物源,随着印度板块的俯冲,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开始隆升,成为了柳区砾岩的物源,主要提供板岩和千枚岩。进一步的俯冲使得蛇绿岩带大幅度隆升而阻碍了日喀则弧前盆地和冈底斯继续提供物源,使得柳区砾岩上段石英砂岩中缺少火山岩石英和再旋回的石英颗粒。  相似文献   
78.
戴紧根  李亚林  葛玉魁 《岩石学报》2013,29(3):1003-1016
青藏高原隆升和剥蚀是从大陆岩石圈变形到全球变冷等新生代众多地质事件诱发的关键因素.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中部的拉萨和羌塘地区,高原东部的松潘甘孜地体关注甚少.本文报道了在松潘甘孜地体中西部的长沙贡玛盆地获得的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以及磷灰石(U-Th)/He年龄的结果.长沙贡玛盆地古近纪沉积物以分选极差的砾岩、岩屑砂岩和块状泥岩为主,表明其为近源快速堆积环境下形成的.砂岩碎屑锆石年龄谱图出现四组峰值,分别为200 ~ 500Ma,760 ~ 1040Ma,1800 ~ 2000Ma,2300 ~ 2600Ma,与松潘甘孜三叠系地层的U-Pb年龄峰值极为相似,表明长沙贡玛盆地古近纪沉积物主要来自其周围的三叠纪地层.考虑到盆地沉积与源区地表隆升与剥蚀存在一定的时滞,由这些古近纪的沉积物可以推断其源区的松潘甘孜地体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发生一次强烈的隆升.该期隆升与高原中部发生的早期隆升在时间上相吻合,暗示了原西藏高原可能包括了部分松潘甘孜地体.磷灰石(U-Th)/He年龄表明长沙贡玛盆地可能在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发生了新一期的隆升和剥蚀.松潘甘孜大部分地区可能同样经历了该期隆升,从而奠定了其现今地貌格局.碎屑锆石Hf模式年龄主要分布在0.77 ~2.5Ga范围内,推断其初始源区最强烈的地壳增生发生在元古代.  相似文献   
79.
羌塘盆地托纳木地区新生代发育规模较大的洞错地堑构造,走向近南北,长度大于80km,由断隆带和断陷盆地组成,并对研究区地貌和水系格局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地堑活动始于中新世,现今仍处于活动之中,其形成可能受深部热动力学机制作用制约。沿地堑正断层存在明显的油气异常,对油气藏具有显著的破坏作用,不利于油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80.
吉隆—萨嘎地区侏罗系陆热组和唯美组普遍经历了两期变形:早期主要表现为中—深层次的顺层剪切作用和同斜褶皱,晚期主要表现为中层次的褶皱-逆冲作用。两期变形分别代表了特提斯洋由南向北的俯冲作用以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造山作用,其变形样式和组合方式记录了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的历史和过程。其中,早期变形使得地层发生重复,是导致该区侏罗系地层厚度大且难以与江孜、羊卓雍错地区对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