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4篇
测绘学   2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由于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已逐步取代解析测图仪和模拟测图仪,因此希望航摄负片的压平检测工作也能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上进行。主要介绍了利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进行航摄负片压平检测的实验原理及过程,并对此实验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并指出采用该方法进行压平检测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32.
?????????????????????CR-InSAR?????????е?????о??????LAMBDA??λ??????f 3??f 11?????2009??2010????α???????У??????????????????????ú?????????????????????е??????  相似文献   
33.
郭澳庆  胡俊  郑万基  桂容  杜志贵  朱武  贺乐和 《测绘学报》2022,51(10):2171-2182
滑坡通常发生突然,破坏力巨大,经常造成重大生命安全事故和财产损失。高可靠性、高精度及具有抗差性能的滑坡形变监测预测手段和方法对于国家防灾减灾需求具有切实意义。InSAR技术是一种能够全天时和全天候观测获取高空间分辨率和宽覆盖率影像,高灵敏性捕捉时空维动态变化的监测手段,然而目前应用InSAR时序影像对滑坡区进行滑坡预测的工作仅是凤毛麟角。基于时序InSAR观测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解决中短期滑坡预测问题的深度学习滑坡预测方法。在三峡新铺滑坡区应用N-BEATS网络模型和Sentinel-1 SAR数据进行形变预测,以均方根误差1.1 mm的预测精度完成了滑坡预测工作,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数据结构影响的规律性分析、传统方法效果对比、抗差性评估及置信区间估计等多方位的剖析,结果显示出了其高精度、高可靠性及具有一定抗差能力的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34.
2022-01-08中国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w 6.7地震,直接导致兰新高铁受损停运,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为了评估交通网的受损情况,提出一种综合光学遥感影像、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影像、无人机影像和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数据解译地震地表破裂带的技术框架。针对此次门源事件,首先,获取高分1号(GF-1)、高分7号(GF-7)、Sentinel-2光学遥感影像和Sentinel-1A SAR影像,根据GF-1和GF-7光学遥感影像确定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光学像素偏移量技术估计东西向和南北方向二维地表形变场;其次,利用SAR像素偏移量技术获取距离向和方位向地表形变场, 同时利用差分干涉技术获取雷达视线向的地表形变(即距离向);然后,采用运动结构恢复技术处理无人机影像获取高精度的数字地表模型;最后,综合利用上述信息精确确定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分布和地表形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地震东西向最大形变量约为2.0 m,距离向最大形变量约为1.5 m,该破裂带总长约为36.22 km。结合门源地区公路交通网,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模型对历史地质灾害点的分布以及地表破裂带进行分析,发现此次地震对高速公路带来的影响最大,对乡道的影响最小;交通干线G0611和G338东南段具有很高的灾害风险。所提技术框架可精密地解译地表破裂,在地震减灾中直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5.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行维护是一项超大型地理信息工程。为了切实做好统筹规划、统一设计、规范建设、分步实施,国家测绘局组织开展了总体技术设计研究,制订了技术设计指南。本文介绍了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总体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架构。  相似文献   
36.
从离线数据提供到在线地理信息服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前,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不断深入,网络化地理信息应用如雨后春笋,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广大用户使用地理信息的方式与频率.为了有效的提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应以一体化的地理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协同式运行维护与更新为保障,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从离线数据提供到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的根本性转变,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本文重点分析了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的基本技术需求,讨论了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长期持续服务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37.
李振洪  朱武  余琛  张勤  杨元喜 《测绘学报》2023,(11):1805-1834
随着遥感卫星系统的逐渐增多,影像为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等大地测量参数提供了更高精度、更高分辨率的数据支持,推动了大地测量学科的发展,也衍生出影像大地测量学(Imaging Geodesy)。影像大地测量学是大地测量、遥感科学、数字摄影测量、计算机视觉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减灾防灾、环境保护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其发展历程、定义内涵、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5方面的内容。基于遥感卫星系统和影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影像大地测量学的发展划分为起步萌芽、初期飞跃、深度创新和全面应用4个阶段。顾及研究对象空间位置的不同,影像大地测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球大气环境观测与反演、地球表面环境监测与演化以及地球内部物理结构与动力学反演。引入数字高程模型反演、大气水汽监测、活动滑坡探测与监测、地震周期研究以及土壤湿度监测等应用案例,分析了影像大地测量学的现代应用。最后,提出多源海量影像的融合和近实时化处理是目前影像大地测量学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研究将有助于大地测量学者对影像大地测量学内涵的了解和认识,进而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以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