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206篇
海洋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湖相烃源岩的组合特征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最重要的成藏组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系统采集该组 6 0 0余块烃源岩样品和 30个油田 186个原油样品 ,分别进行了多项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结合其沉积序列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将沙河街组烃源岩划分为咸水湖相 (沙四段上部 )、半咸水深湖相 (沙三段下部 )和淡水湖相 -三角洲 (沙三段中部 )三种成因类型 ,它们分别对应欠充填、平衡充填和过充填的湖泊类型 ,代表了陆相断陷盆地烃源岩三种最基本的成因模式 ;并发现沙河街组烃源岩存在强烈的非均质性 ,尤其在平衡充填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 ,这种非均质性与湖平面的升降变化密切相关 ,据此提出了波动湖相沉积。通过深入的油 -源对比工作 ,确立了咸水湖相和半咸水深湖相烃源岩为东营凹陷的主力源岩。还探讨了有机质的赋存状态和油气运移方式 ,指出咸水湖相烃源岩形成的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 ,形成的油气藏分布在盆地的边缘 ;半咸水深湖相烃源岩形成的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 ,形成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 ,油藏类型主要为隐蔽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52.
朱光  柏林 《安徽地质》2005,15(2):113-113
由安徽省地质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主办、合肥工业大学承办的“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16-17日在合肥召开。  相似文献   
53.
GIS中矢量数据缓冲区操作的不确定性传播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保钢  朱凌  朱光 《测绘学报》1998,27(3):259-266,281
研究了矢量数据缓冲区操作点,线,面状地物的不确定性传播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点状地物做缓冲区操作,操作结果的绝对精度与缓冲区的宽度和点位中误差成反比,相对 精度与点位中误差和绘冲区宽度的比值成反比;对线状或面状地物做缓冲区域操作时,操作结果的绝对精度与缓冲区的宽度和“ε-带”或点位中误差成反比;相对精度与缓冲区的宽度成正比,与地物的“ε-带”或点位中误差成反比。  相似文献   
54.
河南西峡恐龙蛋壳化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恐龙蛋壳化石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特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了恐龙蛋壳化石的组织结构。对恐龙蛋壳化石做了碳、氧同位素分析,经研究发现,恐龙蛋壳化石碳、氧同位素异常主要与成岩次生变化有关。要从恐龙蛋壳化石的碳、氧同位素上去追索恐龙的食物类型、生态环境及其绝灭原因等,必须对恐龙蛋壳化石的原生碳酸盐矿物和次生碳酸盐矿物加以分离。  相似文献   
55.
郯庐断裂带桐城-庐江段的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郯庐断裂带桐城-庐江段构造特征明显,由东界断层和西界断层及伴生层组合而成。它们是同一应力作用下的产物,表现出左行走滑的运动学特征。断层带中发育大量超糜棱岩、碳酸盐岩糜棱岩和硅化大理岩,反映了较深的生成环境。活动时代为110-130Ma。沿郯庐断裂带后期显示出伸展特征,发育了一系列正断层,形成复式地堑构造,沉积了大量K2-E的红色陆相沉积物。规模巨大的逆冲断层和推履构造,强烈破坏了红色盆地,表现出由SE-NW逆冲的运动学性质。断层带中主要为脆性构造岩。该区郯庐断裂带的深化过程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左行平移;晚白垩世-早第三世为伸展拉张;新第三纪以来为逆冲挤压。  相似文献   
56.
关于GIS属性数据逻辑运算方法的精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光  张保钢 《测绘学报》1997,26(1):77-83
本文对GPS属性类别数据进行逻辑运算的误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针对逻辑运算的“逻辑交”,“逻辑并”和“逻辑补”等算法的误差传播和精度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7.
陀螺经纬仪观测误差的随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陀螺经纬仪观测数据的主要误差进行了分析。应用马尔柯夫(Markov)随机过程的理论研究了陀螺仪观测误差的随机模型,并用实例计算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8.
与时俱进,发展中国大地构造学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郯庐断裂带的起源时间与型式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最近在大别山东缘早白垩世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 ,发现了早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其中三处早期糜棱岩中白云母分别给出了( 188.7± 0 .7)Ma、( 189.7± 0 .6 )Ma、( 192 .5± 0 .7)Ma的40 Ar/ 3 9Ar坪年龄 ,指示了同造山走滑热事件。前陆沉积与变形构造也表明该断裂带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中就发生了活动。郯庐断裂带内的造山期构造及旁侧的前陆沉积与变形构造特征 ,指示断裂带同造山运动为转换断层型式 ,并将大别—苏鲁造山带左行错移了约 35 0km ,同时苏鲁造山带发生逆时针旋转。在早白垩世滨太平洋构造活动中 ,该断裂进一步向北延伸 ,发生了约 2 0 0km的左行平移。因而 ,该断裂带起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之中 ,其同造山运动与这两大板块的碰撞过程相伴生  相似文献   
59.
东营凹陷旋回式深湖相烃源岩研究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朱光有  金强  周建林 《地质科学》2003,38(2):254-262
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的研究发现:在灰褐色泥岩、纹层状褐色泥岩、钙质泥岩和油页岩中常常夹有泥质粉砂岩和少量浊积砂岩;对牛38井密集采样分析则指示有机碳含量等多项地球化学参数呈现出“波峰”、“波谷”状变化特征,沉积界面也清晰地记录了湖平面的旋回式(升降)变换过程。本文探讨了盆地的充填过程,建立了旋回式深湖相沉积的地层模式——平衡充填,并深入分析了该套烃源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有机质的赋存状态,指出旋回式深湖相烃源岩与浊积砂和前三角洲砂体主要以交互式或包裹式构成最佳生储配置关系,有利于隐蔽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0.
安山质熔结凝灰岩中凹凸棒石断层岩的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龙山安山质熔结凝灰岩中产出一种白色断层岩。X-射线粉末衍射(XRD)、红外光谱(TE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电子能谱仪(EDS)、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结构、形貌和成分分析证明,这些白色断层岩主要由凹凸棒石组成(含量大于90%),属于凹凸棒石断层岩。凹凸棒石呈现40-60纳米的细长纤维,其中的少量杂质是纳米粒度的石英和钠长石。纳米粒度的石英和钠长石形态特征显示它们可能由安山质熔接凝灰岩中原生矿物机械破碎形成。这些凹凸棒石断层岩形成于火山热液活动同一期断层递进变形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安山质熔结凝灰岩在断裂作用下形成碎粉岩,然后是碎粉岩在构造应力和火山热液作用下水化形成凹凸棒石,最后凹凸棒石又在断层活动晚期发生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