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2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307篇
测绘学   163篇
大气科学   303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476篇
海洋学   184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98篇
自然地理   17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不同海况下六种湍流通量参数化方案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前人给出的表面波浪动力试验中的部分观测资料,通过六种不同的湍流通量参数化方案,分别计算了不同海面波浪状况所对应的摩擦速度。结果表明:海面状况对计算结果有显著影响,六种参数化方案计算的摩擦速度相对涡动相关法(EC)直接测量值的偏差纯风浪海面状况下,较交叉涌浪或反向涌浪海面状况时小得多。并且在纯风浪海面状况下,当近海层大气处于不稳定层结时,Dyer74方案计算的摩擦速度相对EC直接测量值的归一化误差最小,仅为8.47%,能够较好的估计近海层摩擦速度。在稳定层结条件下,当整体Richardson数小于0.1时,除Businger71方案外,其它五种方案的计算误差接近且较小。  相似文献   
912.
为快速掌握区域内全部水泥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在部分企业实际生产数据未知时,也能建立其生产碳排放清单,文中基于熟料生产特征,构建了可根据设备设计产能和运行时长两种参数来核算企业CO2排放的数值模型.以京津冀地区59条典型水泥熟料生产线的生产数据作为统计样本,借助Eviews对生产线的实际产能、熟料烧成煤耗与设计产能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13.
达茂旗东北部比旗格淖复式岩体位于内蒙古中部,该岩体由两期侵入体组成,岩性分别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前者为岩体主体岩性。主体花岗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An=14 ~ 30)、石英、钾长石和普通角闪石组成,内部发育暗色微粒包体;补体二长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An=12 ~ 23)组成。LA- ICPMS锆石U- Pb定年显示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形成年龄为259±2 Ma。主体花岗闪长岩SiO2=66. 37%-68. 70%、为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 99 ~ 1. 01),地球化学上显示出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属于I型花岗岩;其中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呈浑圆状或拉长扁平透镜状,年龄与寄主花岗闪长岩一致,为岩浆混合的产物;补体二长花岗岩,高硅(SiO2=71. 51% ~ 73. 09%)、富碱(Na2O+K2O=7. 91% ~ 8. 61%),为弱过铝质—强过铝质(A/CNK=1. 07 ~ 1. 11),属分异I型花岗岩。比旗格淖复式岩体锆石εHf(t)分布范围为-3. 0 ~ 3. 4,对应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473 ~ 1057 Ma。具有相对较低的\[n(87Sr)/n(86Sr)\]i值(0. 704829 ~ 0. 705327),εNd(t)值为-5. 85 ~ -8. 86,对应的Nd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 69 ~ 1. 45 Ga。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比旗格淖复式岩体为亏损地幔组分与受其诱发的部分熔融的古老地壳物质混合形成,属于后碰撞型花岗岩,这类岩体的形成标志了古亚洲洋在兴蒙造山带南缘的闭合,并发生造山后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914.
柴北缘鹰峰环斑花岗岩矿物学特征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北缘构造带中元古代鹰峰环斑花岗岩主要造岩矿物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具pyterlitic型环斑结构,各主要矿物均具多世代特征。钾长石主要以卵形斑晶出现,出溶钠长石条纹极发育,出溶后主晶成分为Or94.57Ab5.25An0.18,钠长石条纹为Or0.71Ab97.59An1.7,推算出球斑均一化成分为Or66.41Ab32.95An0.64。岩浆结晶的斜长石以更长石为主,由于不同程度的蚀变使An降低成为钠质长石。黑云母多有不同程度的蚀变,析出磁铁矿和钛铁矿,析出铁后黑云母的n(Fe)/n(Fe+Mg)=0.5~0.63,属Mg-Fe2+-和Fe2+-黑云母,原成分应更富铁。鹰峰岩体在矿物组成及主要矿物特征上与典型环斑花岗岩的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起因于加里东期的变质改造,有的反映了岩体形成环境和过程的特性。  相似文献   
915.
聚类算法是数据挖掘中用来发现数据分布和隐含模式的一种重要算法,它把大量数据点的集合分成若干类,使得每个类中的数据最大程度地相似,而不同类中的数据最大程度地不同.尤其对于大样本,在多参量和类别未知的情况下,该方法更为简洁有效.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些算法,对数据挖掘领域的聚类分析方法及代表算法进行了讨论,阐述了数据挖掘对聚类算法的典型要求,并基于这些要求对数据挖掘中常用的聚类算法作了概括,以便于人们更容易、更快速地选择一种适用于具体问题的聚类算法.综述了数据挖掘中聚类算法的分类和原理以及常用的聚类算法在天文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性能,并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16.
夏季沙尘暴的气候特征表明,夏季是甘肃省沙尘暴的次多发季节,主要集中在民勤、鼎新、金塔。通过对一次罕见的甘肃省夏季强沙尘暴天气分析发现:高空小槽、切变线、热低压是引发夏季沙尘暴的主要天气系统,而春季沙尘暴一般是大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夏季沙尘暴发生前期高空急流反映并不明显,急流风速的突然加大和沙尘暴几乎同时发生,这是夏季沙尘暴预报的难点之一;沙尘暴发生前8~12 h的螺旋度场对沙尘暴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正值越大,沙尘暴越强,但当沙尘暴与强降水同时发生时,沙尘暴区螺旋度值明显小于强降水中心螺旋度值。  相似文献   
917.
自动激光雨滴谱仪在雷达降水估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与地面雨量计对2008年9月9号山西的一次混合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根据汾阳、介休两站的雨滴谱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反射率因子Z与雨强I的关系Zott=159Iott1.5,利用最优化关系法计算出地面雨量计与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关系Zrad=200Irain1.2,WSR_88D中默认的关系ZDef=300I1.4,然后分别利用3种Z-I关系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估测,计算过程累计雨量,并将估测降水结果与地面雨量计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雨滴谱关系的估测降水效果最好,利用雨量计关系的估测降水结果次之,默认关系计算结果最差;第一者相对第二者提高4%左右,相对第三者则提高近18%左右.  相似文献   
918.
数码相机大比例尺测图应用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随着CCD技术的进步,数码相机发展很快。一些质量较高的数码相机已可以用来进行摄影测量工作。试验证明利用数码相机进行摄影测量精度很高,能够用来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和正射影像图。  相似文献   
919.
中国东部冬季气温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SVD、 相关分析及EOF方法, 分析了中国东部冬季地面气温与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1)中国东部冬季气温变化的一致性较高; (2)冬季气温异常与前一年9月北大西洋海域关键区(16°~40°N, 60°~24°W)海温和当年2月西北太平洋关键区(20°~40°N, 124°E~180°)海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分布, 即前一年9月北大西洋和当年2月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低), 东部冬季气温亦偏高(低), 即前一年9月北大西洋海温的异常是否为我国冬季气温的气候预测提供了一种前期信号; (3)关键区海温对中国东部冬季气温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北大西洋前期海温与中国东部冬季气温有密切的关系, 而西北太平洋的海温主要影响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季风中部区; (4)海温影响气温的可能机理是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 使乌山脊减弱, 阿拉斯加脊减弱, 东亚大槽减弱向东移动, 纬向环流加强, 高纬度的冷空气不易南下, 导致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暖, 反之亦然。在年代际尺度上, 纬向环流和东亚大槽对海温有显著的响应; 但在年际变化方面, 东亚大槽对海温的响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920.
The deformation parameter (DP),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product of shear deformation and stretching deformation of moisture flux circulation, is introduced. The tendency equation of DP is derived in pressure coordinates. Furthermore, DP is used to diagnose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 of moisture flux circulation in the periphery of Bilis.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before Bilis landed, DP presented eight abnormal areas, which distributed alternately and closely encircled the low-pressure center.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moisture flux circulation in the periphery of Bilis rotated counterclockwise and stretched longitudinally and latitudinally to deform. After Bilis landed, DP weakened gradually and its regular pattern of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loosened. The shear and stretching deformations of moisture flux circulation surrounding Bilis weakened after the typhoon landed. The deformation of moisture flux circulation in the periphery of Bilis mainly appeared in the middle-lower troposphere. There existed 1/2 phas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hear and stretching deformations in the vertical-latitudinal cross section and aπ/4 phas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on the horizontal plane. As Bilis landed and further moved inland of China, the intensities of DP, shear and stretching deformations decreased, meanwhile their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tructures became irregular. The chief dynamic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deformation of moisture flux circulation in the periphery of Bilis were the three terms associated with the three-dimensional advection transportation of DP, square difference between shear and stretching deformations coupling with Coriolis parameter, and horizontal gradient of geopotential height before Bilis landed. The last two dynamic factors impacted jointly on the deformation of moisture flux circulation after Bilis la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