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2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305篇
测绘学   160篇
大气科学   300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474篇
海洋学   183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17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本文针对2008年11月2日、13日和15日3次较大降雪天气过程,从卫星云图应用等方面分析了3种不同的云系在降雪过程中的演变情况,并结合700 hPa高空网进行分析.初步得出3种不同云系出现大降雪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42.
<正>1引言在气象观测中,自动气象站的维修、维护不到位或不标准都可能带来观测数据异常的情况。本文对自动气象站不同数据文件异常情况处理进行说明,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3.
GRAPES区域模式水汽平流方案的比较与改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与欧拉显式时间差分方法相比,GRAPES区域模式采用半隐半拉格朗日时间差分方案可增加时间步长且不影响稳定性,而且模式积分可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准确性。半拉格朗日法需要用到内插算法来预测下一时刻的值,对于水汽场的内插值来说,常常会造成预报值的过饱和或者是负值,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比较GRAPES模式的准单调半拉格朗日方案(QMSL)和高精度正定保形方案(PRM),分析模式的降水预报、形势预报,同时初步总结了两方案的优缺点。在参考LCSL(Linear Constraint Semi-Lagarangain)方案的基础上,改进QMSL方案,通过连续试验运行,表明新方案基本稳定可靠,对于降水预报、形势预报有一定的改进,在台风预报试验中也有良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4.
中国东部季风区春季气候的变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国东部375个测站1961—2006年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春季的气候变暖特征。结果表明:季风区春季增温显著,近46 a增温率为0.25℃/(10 a)。从1989年开始增温,1996年有一次显著突变。以38°N为界,气温变化的稳定性是南部高于北部。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增温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长江以南;根据EOF分析,该区春季气温异常可分为全区一致型、江南江北相反型、中原型3种常见分布模态。根据REOF又进一步将该区春季气温异常细分为中部、南部、北部3个区。全区性的前10个偏暖年,全部出现在1990年代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准4年和22年的周期,气温的转折北部比中、南部早,但北部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转为下降;北部区和中部区分别在1981、1997年发生了突变,南部突变不明显;蒙古高压是影响春季气温的主要大气活动中心,高压强度从1980年代后期以来有明显减弱趋势,造成入侵东部的偏北冷空气减弱,是春季气候变暖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45.
天津地区雷暴大风天气雷达产品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王彦  唐熠  赵金霞  刘广涛  赵刚 《气象》2009,35(5):91-96
应用2002-2007年天津共46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灾情报告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根据雷达基本反射率回波特征,影响渤海西部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形态有以下四种类型:弓状回波、阵风锋、带状回波和零散椭圆状回波,其中弓状回波对应的雷暴大风天气最为强烈,特别是弓状回波的前部和顶端突起部分;同时弓状回波主体维持时间与雷暴大风维持时间基本一致.另外,应用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产品(VIL)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VIL值达到或超过40 kg·m~(-2)时,随后VIL值的快速减小对于预警雷暴大风天气有指示意义,这种信息一般能够提前10分钟出现.此外,分析了雷暴大风的路径来源有四类:分别是北方路径有9次,西北路径占19次,西方路径14次和其他路径4次,其中北方路径带来的灾害相对严重.这些特征对预警渤海西部雷暴大风天气提供使用价值,同时也可提供其他地区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46.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影响的适应性评估与管理框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论述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影响的适应性评估与管理框架,提出一个气候变化影响决策评估工具,它包括: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潜在影响的定性描述分析、半定量与定量分析以及适应性对策评估。由于不同气候区域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不同,选择中国4个典型案例区域,并确定不同的目标进行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综合研究,提出了甄别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性管理的新的思路、框架与方法论。该项研究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的水资源规划与风险管理提供了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7.
玉米螟越冬死亡率的气象条件及其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4-2004年黑山气象资料和玉米螟越冬期资料,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对玉米螟越冬期的气象条件与死亡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了4月和5月死亡率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玉米螟受3-5月的气象因子影响较大,死亡率明显高于越冬前的死亡率,建立的模型能够反映玉米螟越冬期气象条件与死亡率的响应关系,可在实际预报业务中作为参考依据。考虑越冬前死亡率的预报拟合率明显高于不考虑越冬前死亡率的模拟结果,说明在对玉米螟进行预报时,只考虑气象因子,不考虑虫源基数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48.
在国家"973"项目"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动力-微物理-电过程和成灾机理"(简称:雷暴973)资助下,2014~2018年连续五年在北京组织开展了雷电(也称闪电)灾害天气系统的暖季综合协同观测实验,旨在获得对北京及周边城市群区域的雷电天气系统特征和规律的实际认识,探索雷电资料在数值预报模式中的同化方法,以期改进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预报效果.主要观测设备包括:由16个子站构成的雷电(全闪)三维定位系统、2台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和4台激光雨滴谱仪等,协同观测还充分利用了中国气象局在京津冀地区的中尺度气象观测网.观测结果表明,受地形和环境条件影响,飑线和多单体雷暴是影响北京地区的两类主要的雷电灾害天气系统,它们除产生频繁的雷电活动外,还常伴随突发性局地短时强降水和冰雹,造成城区突发洪涝灾害.雷电密度的高值区位于北京昌平区东部、顺义区的中部和东部以及中心城区.超强雷暴(占总雷暴数的5%)、强雷暴(占比35%)和弱雷暴(占比60%)对总雷电分布的贡献分别为37%、56%和7%.北京城区的热岛效应对过境雷暴增强产生了重要作用,超强雷暴在中心城区的雷电频数可以高达每分钟数百次.雷电活动与雷暴云的热动力、微物理特征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因此雷电频数可以作为冰雹、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指示因子.在对流可分辨数值预报模式中,建立并引入雷电资料同化方案,通过调整或修正模式的热动力和微物理参量,可明显提高模式对强对流和降水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49.
褐藻多酚是间苯三酚的聚合物,结构复杂,有关生物合成途径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近年发现,褐藻多酚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医药价值(Ragan & Glombitza,1986),因此,研究褐藻多酚的人工合成不仅可模似研究褐藻多酚的生物合成过程,而且为寻找替代自然资源打下了基础。 作者在实验中观察到配制的间苯三酚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发黄,因此认为间苯三酚在放置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聚合,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0.
马衔山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陇中盆地的腹地, 分隔了北部的兰州盆地和南部临夏盆地, 该断裂带的变形特征记录了该地区白垩纪—新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通过对马衔山断裂带的运动学分析并结合区域地层序列, 建立了三阶段的变形历史。第一阶段近WNW–ESE向伸展作用控制了马衔山断陷盆地的伸展断陷和早白垩世河湖相沉积, 在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80–60 Ma)在NNW–SSE向挤压作用下, 断裂发生右旋走滑活动, 盆地挤压反转。该阶段的断层活动和盆地发育的板块动力主要来自亚洲大陆南部和东部陆缘新特提斯洋—古太平洋俯冲汇聚。第二阶段表征为古近纪(~60–23 Ma)构造挤压与走滑拉分盆地的发育, 晚古新世—晚始新世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宁盆地、兰州盆地、马衔山东南段等区域, 在马衔山地区这期挤压应力方向为NNE向, 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响应。第三阶段为中新世(~23 Ma–)时期。早期(~23–13 Ma)马衔山北缘断裂以正断层活动为主, 控制了断裂带东南段中新世红黏土沉积, 引张应力方向为NNW–SSE。中新世晚期(~13 Ma起)以来, 构造应力体制转变为ENE–WSW挤压, 其造成马衔山地区周缘山系的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