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0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252篇
测绘学   136篇
大气科学   153篇
地球物理   151篇
地质学   683篇
海洋学   153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861.
蔚远江  胡素云  何登发 《地质学报》2020,94(5):1347-1366
紧邻西准噶尔造山带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多年勘探钻揭了二叠系-下侏罗统砂砾岩地层,这为源-汇系统研究提供了较齐全的沉积记录。笔者基于砂砾岩43个岩心和37个薄片样品,采用岩心观察与镜下碎屑骨架成分统计、多类型碎屑及端元成分分析、典型物源区碎屑组合模式及特征参数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其物源类型与构造背景演化开展了全层系示踪。其砂砾岩骨架碎屑组成较为复杂,砾石成分有岩浆岩砾石(30%~80%)、沉积岩砾石(10%~40%)、变质岩砾石(0%~30%)三类;岩屑成分均以凝灰质、安山质、霏细岩类岩浆岩岩屑和砂泥岩、粉砂质粘土岩、燧石类沉积岩屑为主,仅见少量石英岩、片岩岩屑,表明本区物源主要来自岩浆岩分布区,也有遭剥蚀再沉积的物源供应。其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准噶尔造山带(扎依尔山、哈拉阿拉特山和德仑山),沉积记录反映了物源区母岩类型、组合特征及其隆升剥蚀过程。由二叠系至下侏罗统,砾岩碎屑组分和含量变化呈现"两个组骤变、三段式增减"的特点,砂岩碎屑成分和含量也有变化,表明源-汇系统经历了多次构造抬升与沉降、深部岩石被多次暴露剥蚀与沉积的幕式演化。划分出P_1j-P_1f、P_2w、P_3w、T_1b-T_2k、J_1b-J_1s五个构造-碎屑沉积响应旋回,其中P_2w旋回和P_3w旋回,火山岩和沉积岩砾石含量彼此消长和跳跃式变化,反映构造活跃和快速堆积;P_1j-P_1f、T_1bT_2k、J_1b-J_1s三个旋回,火成岩和沉积岩砾石含量均呈由高到低减少趋势,显示早期构造活跃、晚期沉积稳定的构造-碎屑沉积响应。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在二叠纪伸展—挤压→三叠纪继承性挤压→早侏罗世弱伸展的构造演化发展中,物源区构造背景经历了由弧造山带→弧造山带+冲断造山带→未切割弧造山带及碰撞造山带→切割弧造山带+冲断造山带+基底隆起区的发展演变,物源类型组合经历了由单陆源为主→陆源+内源叠加→多陆源为主→多陆源+再旋回物源混合的演化和响应。该成果为原型盆地和区域地质演化分析提供了新的依据,为油气勘探和矿产预测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62.
单轴偏心的单层隔震框架结构地震扭转反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了单轴偏心的单层基础隔震结构的运动方程,计算了在不同偏心率情况下结构匠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对于存在扭转变形的结构来说,随着结构偏心率的增大,基础隔震的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863.
关于准噶尔地区基底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准噶尔地区的大地构造归属,多年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见解,至今仍然分歧很大。争论的实质似乎是准噶尔的基底时代及其性质问题。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准噶尔地区存在前寒武纪古老基底——中央硬块的见解。笔者根据八二年国家航空物探总队在准噶尔地区获得的成果,对中央坳陷区深部磁异常的性质进行初步研究后认为上述见解是值得商榷的。现将研究结果归纳于后,如有不妥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864.
藏北羌塘盆地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呈近东西带状展布,下部主要为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夹流纹岩、玄武岩,上部主要为含砾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生物碎屑泥灰岩。笔者等野外调查中首次在下伏的上三叠统肖茶卡组顶部发现古风化壳,结合在那底岗日组底部识别出来的不同底界类型和底砾岩特征,证实那底岗日组与下伏地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早期磁性地层研究中也曾发现了该沉积间断的存在,间断时间被认为约2Ma。运用已有的生物地层资料确定肖茶卡组地层的沉积时间(晚三叠世诺利期一瑞替期),从而推测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形成时代略晚于这个时间,很可能早于前人关于该套地层的时代认识。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可能对研究东特提斯地区的晚三叠世生物绝灭、气候变化以及海退事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5.
2006年,人人都说成都的冬天一点也不冷,是个暖冬.2007年的春节,成都市民是在阳光明媚中度过的.二月份气温一路飚升,连续多日最高气温超过20℃,腊梅榭了,红梅开了,桃红了,柳绿了,春天就这么一跃提前来到了人们的身边.在经历了短暂的寒潮后,三月的天空又迎来了太阳.  相似文献   
866.
冈底斯岩浆弧东端林芝地区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来自岩浆弧的中、下地壳,是研究岩浆弧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窗口。本文对林芝布久地区西部产出的泥质片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含夕线石石榴石云母片岩的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白云母+夕线石+石英+金红石,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峰期变质温度和压力条件为~7.4kbar和~715℃。片岩的进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很可能开始于~70Ma,退变质和熔体结晶作用发生在61~48Ma。本文和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东端变质岩的变质条件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变质带变质岩分别代表岩浆弧的中地壳和下地壳组成。同时,岩浆弧的下地壳主要由变质的基性和长英质岩浆岩组成,含少量变质沉积岩,而中地壳主要由变质的花岗质岩浆岩和变质沉积岩组成。我们认为在晚中生代-早新生代,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和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岩石圈的断离,引起了岩浆弧地壳构造缩短加厚和幔源岩浆增生,进而导致上地壳的沉积岩被埋藏到中、下地壳,并经历长期持续的高温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本研究不仅揭示出冈底斯岩浆弧经历了晚中生代-早新生代的变质作用,也为岩浆弧的地壳组成与空间变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67.
贵州东南部的地质构造与金矿床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贵州东南部的天柱、锦屏和黎平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该区金矿床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认为区内北部和南部相距数十公里的两条近东西向的基底剪切断裂带构成了本区地堑式的构造格局。由于这两条东西向剪切断裂的剪切作用 ,形成了本区以北东向为主的褶皱和剪切带。北东向褶皱和剪切带构造是在加里东期形成的 ,同时也发生了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在背斜形成的同时或稍后剪切作用开始发生 ,剪切作用继承着北东向 ,形成了若干条与褶皱轴平行或相交的剪切带。成矿流体沿着剪切带上升 ,一方面在剪切带中沉淀出穿层产出的不整合破碎带型金矿体 ,即透镜状含金石英脉 ;同时大部分充填到由背斜和剪切作用形成的层间裂隙或层间破碎带中 ,从而形成赋存于浊积岩的顺层产出的层状含金石英脉金矿床。这种类型的含金石英脉 ,无论在品位(多数可见明金 )、储量和产量方面均很有前景 ,并且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因为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868.
江西信江盆地晚白垩世风成沙丘的发现及其古风向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长期以来,江西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圭峰群塘边组(K2t)均定为水成沉积,本文的研究结果则认为属风成沉积.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的主体岩性为紫红色中-细粒净砂岩,基本不含泥质和云母等悬移质,大型高角度平板状交错层理发育,层系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石英沙磨圆度好,在电子显微镜下普遍可见风成沙特有的碟形撞击坑、新月形撞击坑和毛玻璃化表面特征,属于风成沙丘沉积.古流向恢复表明,信江盆地以西风为主,东北风为次,同时见有少量东南风与西北风.根据当时的古地理格局及地表风带模式判断,研究区位于当时的北半球西风带和东北信风带之中,同时可能存在东南向和西北向的古季风.  相似文献   
869.
地震及其伴生地貌过程破坏山体植被和土壤,产生的松散物源进入湖泊可能会带来泥沙淤积与沼泽化的风险.为探明九寨沟"8.8"大地震后湖泊淤积与沼泽化现状,以及松散物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九寨沟景区内4个淤积与沼泽化程度不同的湖泊,进行了实地勘查,采用植被指标为主、促淤效应为辅的沼泽化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现状评价;同时,结合无人机获取的湖泊周边环境和受灾程度信息,探讨了地震后伴生地貌过程及产物对九寨沟湖泊淤积与沼泽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四个湖泊的沼泽化发展模式均是由岸边向湖心推进.(2)各湖淤积与沼泽化程度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按发展程度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五花海沼泽化程度最高,西北侧处于沼泽化后期(沼泽化指标值为[3,4]);镜海次之,局部处于沼泽化盛期(沼泽化指标值为[1.5,3]);犀牛海再次,仅出入水口处于沼泽化前期(沼泽化指标值为[1.5,2.5]);箭竹海最低,整体处于沼泽化前期(沼泽化指标值为[0,1.5]).(3)松散物源输入造成湖岸淤积程度增加、促进水生植被扩张,是造成九寨沟湖泊淤积和沼泽化发展的重要原因.管理者需重点关注小微湖泊、出入水口、受灾点的沼泽化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70.
李雅妮  徐华成  江和龙 《湖泊科学》2020,32(4):1029-1040
溶解有机质(DOM)在环境水体中广泛存在,具有连续的分子量分布特征,并可显著影响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归趋行为.于2019年春季采集鄱阳湖全湖水样,采用超过滤技术将DOM样品分为低分子量(LMW,1 kDa)和高分子量(HMW,1 kDa~0.45μm)组分,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和ICP-MS分析不同分子量区间有机组分和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体DOM中LMW-DOM占比为43%~55%,HMW-DOM占比为45%~57%.平行因子模型提取出3个相互独立的荧光组分,分别为类富里酸组分C1、C2和类腐殖酸组分C3. 60%~73%的C1分布在LMW中,77%~93%的C2分布在HMW中,而C3几乎平均分布在LMW-和HMW-DOM中,可能与C1、C2、C3组分分别含有的传统荧光峰有关.通过对荧光参数FIX(1.4)、BIX(0.8)的计算发现鄱阳湖DOM陆源特征显著,且HMW组分具有比LMW组分更高的陆源特征和芳香度.重金属检测结果表明Cr、Mn、Fe、Pb则主要分布在HMW中(63%~94%),As、Cd、Ba、Se、Sb主要分布在LMW中(63%~84%),Cu、Zn、Ni、Co几乎均匀分布在LMW-和HMW-DOM中.重金属与DOM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多数金属与C2占比呈负相关,与C3占比呈正相关,说明重金属离子与水体中DOM的络合可能主要通过腐殖类组分C3进行.且重金属含量的分布受HMW-DOM的影响较大,说明人类活动也对鄱阳湖水体的重金属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