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8篇 |
免费 | 284篇 |
国内免费 | 3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2篇 |
大气科学 | 301篇 |
地球物理 | 194篇 |
地质学 | 798篇 |
海洋学 | 249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104篇 |
自然地理 | 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58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63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79篇 |
2014年 | 92篇 |
2013年 | 84篇 |
2012年 | 90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75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71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以松辽盆地西斜坡及周边为例,结合航空重磁异常及其位场转换数据,总结了反映断裂构造和岩浆岩体的航空重磁标志,综合推断了研究区的断裂和岩浆岩分布特征。依托最新采集的高精度航空重磁数据和岩石样本物性测量数据,在井震资料的约束下,采用小波分析、帕克迭代法、导数切线法等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组合,反演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层的界面深度和厚度。结果表明:上古生界新层系厚度0-8000m,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北部;中生界厚度和埋藏深度总体表现为东部较厚且埋藏较深、中部与北西部局部较薄且埋藏较浅。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是全区主体断裂,北西向断裂与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共同控制着二级构造单元的形态。断裂构造明显控制了全区的岩浆活动,是岩浆岩上涌的重要通道。研究区具有良好的常规油气、页岩油、干热岩与铀矿等资源的成藏(成矿)地质背景,有利于开展深部新层系油气勘探和能源资源协同勘探。 相似文献
82.
83.
洞庭青鲫(Carassius auratus var.Dongtingking)与三个鲫品系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洞庭青鲫(Carassius auratus var.Dongtingking)、野生二倍体和三倍体鲫(C.auratus)、彭泽鲫(C.auratus var.Pengze)4个鲫品系群体共12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9个ISSR引物在四个鲫品系群体中共获得1637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572个,多态位点比例为96.03%。4个鲫品系群体内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6.14%、65.40%、73.76%和51.94%,遗传距离分别为0.0905、0.1186、0.1351和0.1056。在4个鲫品系群体之间,洞庭青鲫与彭泽鲫的遗传距离最小(0.1191),二倍体鲫和三倍体鲫的遗传距离次之(0.1336),而洞庭青鲫、彭泽鲫与二倍体鲫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377、0.1367)略小于它们与三倍体鲫的遗传距离(均为0.1378)。UPGMA聚类结果为洞庭青鲫与彭泽鲫聚成一个分支,二倍体鲫与三倍体鲫聚成另一个分支。结果表明,洞庭青鲫、彭泽鲫等养殖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野生鲫群体;四个鲫品系中,洞庭青鲫与彭泽鲫的亲缘关系较近,二倍体鲫与三倍体鲫的亲缘关系较近,推测洞庭青鲫、彭泽鲫、三倍体鲫均起源于二倍体鲫。二倍体洞庭青鲫和二倍体野生鲫资源的保护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4.
Floating structures are commonly seen in coastal and offshore engineering. They are often subjected to extreme waves and, therefore, their nonlinear dynamic behaviors are of great concern. In this paper, an in-house CFD code i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nonlinear dynamic behaviors of a two-dimensional (2-D) box-shaped floating structure in focused waves. Computations are performed by an enhanced Constrained Interpolation Profile (CIP)-based Cartesian grid model, in which a more accurate VOF (Volume of Fluid) method, the THINC/SW scheme (THINC: tangent of hyperbola for interface capturing; SW: Slope Weighting), is used for interface capturing. A focusing wave theory is used for the focused wave generation. The wave component of constant steepness is chosen. Comparisons between predictions and physical measurements show good agreement including body motions and free surface profiles. Although the overall agreement is good, some discrepancies are observed for impact pressure on the superstructure due to water on deck. The effect of grid resolution on the results is checked. With a fine grid, no obvious improvement is seen in the global body motions and impact pressures due to water on deck. It is concluded that highly nonlinear phenomena, such as distorted free surface, large-amplitude body motions, and violent impact flow, have been predicted successfully. 相似文献
85.
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巨震后中国大陆、云南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8.1级巨震对中国大陆云南未来几年地震趋势的影响,指出巨震后6年大陆可能仍然处于地震活跃期,其间大陆西部发生7.0级以上大震可能性较大;受2000-2001年欧亚带东南段大震活动过程及巨震调整影响,未来1-3年云南省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期,6.5级以上强震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86.
87.
海洋平台复杂节点阴极保护电位分布的有限元法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阴极保护电位分布是合理设计阴极保护工程的必要条件和评价阴极保护效果的重要依据。本文应用有限元素法(FEM)计算海洋平台复杂节点表面的阴极保护电位分布。在实验室通过边界条件试验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海水中被保护的I,Y,K型复杂节点电位分布情况。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吻合得很好,说明FEM能够应用于海洋平台复杂节点阴极保护电位分布的计算,所获得的边界条件合理。 相似文献
88.
本文第一作者早在1985年就提出,潮混合效应控制着夏季黄海冷水团的边界及海面冷水分布(赵保仁,1985)。1987年又进一步通过水文调査资料和卫星图片给出了黄海周围的浅水陆架锋(或称潮汐锋)的分布及强锋区的跨锋断面中的温度、盐度和坏流结构特征,并指出夏季的黄海沿岸流在性质上属沿锋面运动的强流(赵保仁,1987a,b),而后又对黄海西部的陆架锋进行了一次专门调査(赵保仁等,1991)。此外,他还指出黄海的强温跃层的形成和转移现象也与潮混合现象密切相关(赵保仁,1989)。因此,研究潮混合现象对阐明发生在黄海的多水文物理现象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深入了解黄海的潮混合特征,作者把渤海、黄海和东海作为一个整体完成了一次精度较高的潮汐、溯流数值计算,在潮汐、潮流的分布方面,揭示了前人尚未阐明的一些特征。本文根据这些数值结果,计算了近最大潮流流速和层化参数,阐明了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潮混合特征及其对降温期黄海冷水团分布变化的影响。此外,还用 Sim pson等人(1981)的能量模式计算了南黄海西部的风、潮混合效率。 相似文献
89.
本文利用尽可能多的观测资料和WRF-3.4.1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2012年1月19日至28日发生在西南印度洋上空的1次强热带气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其时空结构和发展机制。对该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强度及内部结构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符合较好。分析表明,感热和凝结潜热贯串于热带气旋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感热对气旋发展的影响较弱,凝结潜热是气旋发展的主要能量来源,CISK机制可解释该热带气旋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