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采用2004~2012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了2004~2012年哈尔滨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结果显示:1哈尔滨市2004年碳排放量为361.451万t,2012年碳排放量增长至1 875.658万t。2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区,其碳排放占每年碳排放总量的96.98%;林地是主要碳汇区,约占碳汇量的99.90%,其总吸收量约为每年1 523.02万t碳;3哈尔滨市碳排放强度由2004年的0.681 t/hm2上升至2012年的3.534 t/hm2,平均每年增长22.854%;4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2008年以前呈快速增长,2008年以后为缓慢的波动增长;5预测2020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为3 558.264万t;碳排放总量为2 055.839万t,比2012年上涨180.181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1.15%,增长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43.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在林地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穆棱市为研究区,利用2005年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2015年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成果作为基础数据,并结合SPOT-5、ZY-3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穆棱市林地进行监测。本文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影像处理和变化监测数据提取及处理方法等进行应用研究,准确快速获取变化信息的光谱、纹理、植被指数及面积等信息,通过特定运算得到每期研究区内植被的覆盖率、保有量以及蓄积量,实现林地覆盖率、保有量及蓄积量的动态变化监测。最后,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穆棱市林地变化监测成果。 相似文献
44.
随着GIS的不断发展,地形的3维立体显示已成为主流,但传统方法生成模型过程复杂、真实感不强,无法在应用中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本文所述的3维虚拟场景生成方法,从实际应用出发,以真实地形地貌为标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成虚拟地形、地物、模拟天空的流程,并进行可视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能够对实际场景进行仿真,模拟地物、植被的分布,达到小数据量实现3维虚拟场景的目的。最后,对所生成的示范系统进行验证分析,表明该方法简单、快速,对林业小班划分、农业土地管理等多个领域都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5.
阐述了对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不同时态的空间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基于地理信息的动态数据处理技术,构建了一体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介绍系统在辅助规划等方面的应用。除总结研究理论外,还对系统的具体模块构成进行了探讨,并为主体功能区动态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6.
介绍了基于DNM(导航电子地图)数据的基础上,利用ESRI公司地图数据发布软件完成地图搜索服务网站建设的实施过程。探讨了ArcIMS在WebLogic中的应用,描述了从数据组织、服务平台确认和开发技术路线确定等内容的全部过程,总结了一定的系统开发经验,提供了开源的系统开发代码,为广大的WebGIS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些系统开发经验与实例。 相似文献
47.
无人机摄影作为一种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立体影像的方式,近几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点是成本低、速度快、受限制小、分辨率高,因而可广泛用于大比例尺航测成图。本文以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专项补助经费项目——东宁县基础测绘工程实验项目为实例,对无人机航摄数据处理的作业流程作了分析与比较,分析了DLG产生方法,运用外业实测数据检测了DLG成果精度情况,最后对无人机航摄技术在大比例尺基础测绘工程中的应用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48.
49.
西北太平洋各个边缘海盆虽同处于环太平洋构造活动带,但构造特征、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各不相同。例如南中国海发育在东亚大陆边缘,经过多次扩张形成了中央海盆,发育了大洋地壳,但洋陆壳边缘无火山弧发育,亦无明显的构造活动特征,地磁场平静,因此属于大西洋型边缘海盆。另一类边缘海盆如马里亚纳海槽,发育在两个海洋板块的汇聚带上,发育了活动的火山弧(马里亚纳弧)和残留弧(西马里亚纳弧),两列弧在北端合并为小笠原弧。四国海盆和帕里斯维拉(Parece Vela)海盆也属此类。
冲绳海槽与以上两类海盆不同,它发育在东亚大陆边缘地壳上,由陆壳张裂而成。在冲绳海槽和琉球海沟之间既发育了活动的火山弧(吐喀喇火山弧),也发育了大陆地壳性质的非火山弧(琉球弧主体)。东南亚地区的日本海、苏禄海槽(Sulu Trough)、班达海(Banda Sea)、安达曼海(Andaman Sea)属于这种类型的边缘海盆。但是如果把具有复杂的斜向张裂的安达曼海除外,冲绳海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典型的发育在大陆边缘,由陆壳张裂而成,处于裂谷作用最高阶段,海底扩张即将出现的弧后活动盆地。因此,冲绳海槽的现代构造演化将是这类边缘海盆演化的典型例证,对冲绳海槽构造活动性的深入分析研究将具有全球意义。
世界各国学者对冲绳海槽进行了许多调査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海槽的南部和中部,对海槽北部调查研极少,研究程度也最差。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1988年以来在冲绳海槽北部完成的大量实测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国内外其它单位的洋洋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包括海洋反射地震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海洋地磁场测量和水深测量),对冲绳海槽北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地质构造学研究。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北部表现出强烈的构造活动特征,而不同于国内外本研究领域内流传的“冲绳海槽构造活动性南强、北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0.
本文根据在珙县某危险废物填埋场开展的野外调查工作和试坑入渗试验,结合前人在区内进行的水文地质普查成果,划分了研究区的含水层岩组与地下水类型,阐述了不同类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等水文地质特征,并结合入渗试验测的渗透系数对包气带防污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可知:研究区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两类,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动态随降雨变化明显,水量一般较少至中等,红层承压水在静水压力作用下向深部运动,通过机井揭露排泄,水量较丰富;利用双环试坑渗水试验可知,场址区粉质粘土层的渗透系数为0.011~0.013 m/d,渗透性等级为弱透水,防污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