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8篇 |
免费 | 117篇 |
国内免费 | 14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篇 |
大气科学 | 129篇 |
地球物理 | 42篇 |
地质学 | 281篇 |
海洋学 | 34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22篇 |
自然地理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462.
本文在贵州省气象信息中心搭建的基于ZABBIX框架气象数据实时监控平台的基础上,主要对该架构监控流程、企业微信告警服务接入等功能的实现进行了介绍,利用ZABBIX的开源框架的企业微信告警接口分别对接本文开发程序模块和睿象云智能告警平台,实现对气象系统监控到的故障进行企业微信告警推送,使运维人员及时发现异常故障事件并对其进行快速的响应与恢复,从而为气象大数据云平台资源的自动化运维提供支撑和帮助,使气象数据故障维护的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以此保证气象数据服务应用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63.
465.
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上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文章利用常规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闪电定位、雷达资料及NCEP分析资料,对2014年5月24—25日赣西地区致灾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条件和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槽东移、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加强,以及冷空气影响,构成了此次大暴雨的天气背景条件。(2)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导致MβCS发展及加强的重要因子;多个结构密实、边界光滑的MβCS在赣西地区长时间维持,导致相应地区出现持续强降水天气;此次大暴雨过程中TBB≤-62℃的冷云云团位置和强度对地面降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尤以TBB≤-72℃的中心区与强降水中心区吻合最好。(3)此次暴雨过程5 min雨量分布与地闪数的分布较重合,地闪跃增时刻在地面降水增大前出现,提前时间约10 min左右。(4)雷达径向速度图上的中尺度涡旋是导致此次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赣西地区存在显著的径向风辐合特征,且低空强西南风急流上叠加深厚径向风辐合区,有利于降水的加强和维持;另外在动力辐合和山地地形共同作用下,强劲的偏南风急流携带充沛水汽在赣西地区汇合,导致该地区出现连续性强降水。(5)最大雷达回波强度的变化对地面5 min雨强的变化有辅助参考,但预示性不明显;雷达风廓线产品对地面强降水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报辅助作用,在此次大暴雨过程中该产品对赣西地区强降水预报辅助作用的“提前量”达2 h。 相似文献
466.
467.
468.
本文系“陆地卫星影象结合常规资料初步探索黄河流域产沙分布规律”一文之续.文中按照水文要素、下垫面组成和水文站网分布,将流域划分为若干地区,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求解输沙模数,并根据最小二乘法来优选。经计算证明,该法推求各控制站的输沙量,具有一定精度。不但解决了无资料地区输沙模数的内插问题,而且对由卫片确定的侵蚀类型区界线也是一种较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469.
本文利用OAFlux资料研究了1958~2015年北半球冬季太平洋蒸发量在不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位相下的分布特征,并从水汽收支的角度分析了蒸发量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ENSO主要影响热带东太平洋、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和中纬度北太平洋中部的蒸发量。El Ni?o(La Ni?a)时水汽在北太平洋中部异常辐散(辐合),有利于当地大气水汽含量减小(增大),造成蒸发量增大(减小);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异常的水汽辐合(辐散)有利于蒸发量减小(增大);除此以外,蒸发量在热带东太平洋蒸发量增大(减小)则主要是降水量增大(减小)导致。与此同时,ENSO对上述海区蒸发量的影响还受到PDO的调控,当PDO处于暖(冷)位相时,El Ni?o(La Ni?a)造成蒸发量异常程度在中纬度北太平洋中部显著增大,这主要是由降水量增大(减小)引起的大气水汽含量减小(增大)所致,此时对应着风暴轴异常增大(减小);当PDO处于冷(暖)位相时,El Ni?o(La Ni?a)造成的蒸发量异常程度在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和热带东太平洋显著增大,而这与湿度变化引起的水汽平流异常程度增大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70.
王庆兵;陈麟;支传顺;胡晓农;吴光伟;杨培杰;王晓玮;常允新;董玉龙 《中国地质》2024,(3):1008-1019
【研究目的 】海水入侵已成为全球沿海地区面临的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研究热点,探究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特征可以对海水入侵的管理与防治起到支撑作用。【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黄渤海地区两个典型海岸带(烟台龙口西海岸及青岛大沽河海岸),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当地地下水微生物进行16S rDNA分析,对比海水入侵程度不同的海岸带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差异。【研究结果 】大沽河研究区相比龙口研究区地下水受海水入侵的影响更为严重,地下水TDS含量在1.06~3.19 g/L,以Na–Cl–HCO3和Na–Cl型水为主,而龙口研究区地下水TDS相对较低,以Ca–Na–Cl–HCO3型水为主。Alpha多样性指数表明,龙口研究区地下水微生物的均匀度和丰富度随着海水入侵程度的增强而减小,而大沽河研究区地下水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复杂。龙口研究区三个监测点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而大沽河研究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龙口研究区标志微生物为伯克霍尔德氏菌目(Burkholderiales),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和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大沽河研究区标志微生物较少,在阈值St≥4.0时标志微生物仅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龙口研究区地下水TOC和DO与微生物丰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大沽河研究区中,Na+、Cl–、SO42–等指标与微生物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与当地受海水入侵时间较长有关。【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在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影响下地下水微生物与环境的响应特征,并表现出了不同的标志微生物,表明微生物指标可作为识别海水入侵的新型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