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5篇 |
免费 | 110篇 |
国内免费 | 1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篇 |
大气科学 | 128篇 |
地球物理 | 42篇 |
地质学 | 281篇 |
海洋学 | 34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22篇 |
自然地理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蒸发岩矿床中微量元素 Br 和 Rb 不形成独立的矿物,Br 以类质同像形式取代 Cl 进入石盐等氯化物矿物晶格,Rb 代替 K 进入钾矿物的晶格。研究蒸发岩矿床中微量元素 Br 和 Rb 的含量分布,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深刻的实践意义。Br 含量能予示成钾方向,帮助我们寻找有工业价值的钾盐矿床;Rb 含量特别适合于钾盐成因的评价。将 Rb 和 Br 配合起,对阐明钾盐矿床的成因和变化规律是十分有用的。有关蒸发岩矿床中 Br 的研究,在国内文献中已有比较系统的介绍。这里我们选刊了有关 Rb 的研究的三篇译文,分别介绍用铷含量评价钾盐矿床的原理、实验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璞文虽欠琢磨,光泽却已毕现,发表出,可能对我国钾盐找矿和理论研究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3.
4.
5.
多方面原因影响煤样视相对密度项目检测。对多个样品检测数据的汇总和对比,深入讨论样品制备阶段对视相对密度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利用Parkes 64 m射电望远镜在中心频率为1369 MHz的观测数据, 分析了PSR J1701—3726的脉冲消零现象, 发现这颗星的脉冲消零现象存在准周期性, 准周期值约为81.25P, 其中P为PSR J1701—3726的自旋周期, 并计算出脉冲消零比(Nulling Fraction, NF)为27% ± 0.97%. 进一步研究单脉冲在脉冲辐射窗口区域的相对能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发现在消零态和爆发态之间存在a、b、c、d共4种不同的切换模式, 其中, a模式出现23次, b模式出现6次, c模式出现5次, d模式出现79次, 表明状态转换可能存在一定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晋宁磷矿为依托背景,借助数字照相量测技术,通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20与50两种矿体倾角赋存下,露转井工后,井下采场及其上覆岩层的位移与应力响应特征及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采场围岩及覆岩的变形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局部小范围微动、线性持续增大以及整体非线性剧烈垮塌3个阶段;(2)矿体倾角由20增至50后,边坡与地下采场围岩及覆岩的变形整体趋缓,采动影响范围小幅度缩减,沉降曲线则由非对称槽型变为碗型;(3)采场矿柱回收过程中,地下采场围岩及覆岩发生突发性失稳,呈现出明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相关研究结论可为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后地压管理与边坡维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信息量理论对同源岩浆演化过程可作定量说明,赣南燕山早期的清溪超单元由四个单元归并而成,其中的大埠单元与另外三个单元,相互这间均呈涌动接触,空间分布无规律,该单元在岩浆演化序列中所处的位置难以确定,通过对几单元的信息量计算,确定了大埠单元为清溪超单元岩浆早期就位产物。 相似文献
9.
统计研究了63对双星系统中的72颗中子星(NS)的测量质量,其中包括18对X射线双星(XB)、9对双中子星(DNS)、4对中子星主序星系统(NSMS)、32对中子星白矮星系统(NSWD).运用Monte-Carlo随机抽样的方法,模拟出NS的质量分布,然后基于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质量的统计研究,发现其质量呈双峰分布,分别集中在(1.328±0.220)M_⊙和(1.773±0.416)M_⊙.值得注意的是,在不考虑DNS的情况下,发现其质量分布仍然是双峰分布,质量集中在(1.360±0.337)M_⊙和(1.854±0.322)M_⊙.18颗DNS质量为单峰分布,平均质量为(1.330±0.0089)M_⊙.NS质量的双峰结构显示出,其可能有两种诞生方式.认为可能是铁核塌缩超新星爆发和电子俘获超新星爆发.DNS质量的单峰结构意味着DNS诞生演化机制可能与其他双星系统不同.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子星质量分布的特性,将53颗测量到自旋周期的NS在20 ms处分为两组,分别为毫秒中子星(MSP,Ps≤20 ms)和正常中子星(PSR,Ps20 ms),发现这两类NS质量也都呈现出双峰分布,而且MSP的平均质量要比PSR的平均质量大~0.22 M_⊙.这表明NS在诞生后吸积约0.22 M_⊙的物质时,将可能成为MSP.根据NS质量与周期在M-Ps图上的分布,拟合出质量与周期之间的关系为:M=1.4+(Ps/ms)~(-3/2)M_⊙. 相似文献
10.
分析灌区29年间(1977-2005年)井点水位变化规律,建立地下水位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模型来预测未来15年的地下水位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地下水位1977-1984年为平稳阶段,1985-1992为埋深变浅阶段(恶化阶段),1993-2001年为埋深变深阶段(改善阶段),2002年至今又为平稳阶段,主要受灌溉方式影响。未来15年灌区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