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饶安妮  房毅 《地下水》2000,22(2):82-83,66
在文献^[1]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模型进行最佳井位预测,实践表明,该模型的计算较文献简便,县具有较高的分辨率,预测结果与实际吻合,其计算过程可以软件化,从而实现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对地球物理勘探找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
Patterns of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form a basic category of geoscience,and redesigning them is a popular subject of research i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at is important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e authors here report a case study of Wuhan city using the circuit theory model and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model to rebalance its spati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1)Using the density of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density of population,rate of urbanization,and access to transportation as evaluation indicators,seven core areas of development in Wuhan were identified,accounting for 59%of the total number of streets,that exhibited a “circular-satellite”spatial structure.(2)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ce of ecosystem services,ecological sensitivity,land use type,and slope of the terrain,the resistance surface of spatial development in Wuhan had a stereoscopic spatial form of an“inverted pyramid,”with high surroundings and a low center.The area of low resistance accounted for 6.64%of the total area of Wuhan.(3)Based on coupling analysis using the MCR and spati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nine axes of spatial development with a total area of 427.27 km2 and eight key strategic points with a total area of 40.02 km2 were identified.Streets that were prioritized for development accounted for 9.63%of Wuhan's total area.(4)By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xis with the structure of the three-level core area,we extracted the structure of spatial development of "one heart,two wings,and three belts" in Wuhan.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results can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urban spatial layout,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linkages,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33.
开发平潭岛旅游资源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潭岛作为我国的第五大岛,具有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文章采用SWOT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平潭岛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外环境及其开发的机遇与挑战,笔者据此提出对平潭岛的海岛旅游资源持续性开发的可行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4.
中国近46年来冬半年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5,他引:3  
房巧敏  龚道溢  毛睿 《地理科学》2007,27(5):711-717
中国总体冬半年降水总量、日降水强度以及强降水日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西北地区的变化相对显著,其平均降水量、降水日数及日降水强度都呈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跃变。华北和中部地区降水总量趋于减少。南方3区多为增加趋势,其中东南和华南与冬季风及欧亚遥相关型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西南地区日降水参数则与温度和北极涛动指数显著相关。东北地区降水指标没有明显的一致趋势。  相似文献   
35.
36.
为比较不同气水比下各类型人工湿地的除污效果,选取火山石、炉渣和牡蛎壳作为人工湿地构建基质,研究两种人工湿地(表面流和潜流人工湿地)在不同气水比(0,2,4,6,8)下对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潜流型人工湿地对COD、NH_4~+-N及TP的去除率均高于表面流人工湿地;尤其是在COD的去除过程中,当气水比≥4时,潜流式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高于表面流人工湿地。此外,适当曝气可显著提高人工湿地对COD、NH_4~+-N及TP的去除率,气水比为4时,表面流和潜流人工湿地对COD及TP的去除率显著高于气水比为0和2时的去除率。对NH_4~+-N而言,表面流和潜流人工湿地分别在气水比为8和6时达到最大去除率。气水比和人工湿地类型的交互作用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影响不显著,在实际工程中可以忽略组合效应,致力于确定湿地类型及气水比各自对湿地除污效果的最优条件。  相似文献   
37.
软岩立井井壁与流变岩体相互作用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流变介质模型,分析软岩立并并壁与粘弹塑性围岩的相互作用。根据现场实测结果及围岩压力与时间的关系,得到围岩应力、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粘塑性区的扩展规律。  相似文献   
38.
房春晖  房艳 《盐湖研究》1997,5(3):32-41
本文叙述了用θ-20型X射线衍射仪精确测定电解质溶液结构的新的实验技术,设计制作具有恒温功能的超厚液体样品池,并建立了样品池窗口强度的校正方法。建立在Johansson和Yuamaguchi工作基础上,发展了液体X射衍射数据处理和结构参数精细化的计算机程序,获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实验结果。由θ-20型X射线衍射仪精确测定的径向分布函数与θ-20型衍射自由表面散射比较,表明DRF分辩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9.
华北地台东南部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地台东南部,即晋、冀、鲁、豫、苏、皖六省边区,石炭纪地层广泛分布,并蕴藏着丰富的煤和铝土矿等沉积矿产。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对本区地质矿产方面的野外工作及室内综合研究,探讨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和煤、铝等矿产的分布规律。一、本溪期的岩相古地理中石炭统本溪组,底部以“山西式铁矿”、“G层铝土矿”或铁铝质泥直接覆盖在奥陶系或寒武系剥蚀面之上;顶部泉旺头灰岩或相当的徐家庄灰岩、畔沟灰岩与上覆太原组分界上部灰岩产小纺锤(蜓)等上带化石(FusulineUa-Beedeina),下部灰岩产原小纺锤(蜓)下带化石(Profusulinellu)。 (一)地层概况本溪期地层厚度较小,一般几十米至几米。东部临沂一带厚度最大,60—80m,局部达  相似文献   
40.
科举制度下选拔出的人才称为科举人才,其在社会阶级的纵向流动、思想文化传播、地方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科举人才的分布一定程度反映了地方的综合教育水平和文化繁荣程度。利用《宋登科记考》中的数据,以宋朝各位皇帝在位期间的各州府科举人才数量构建的时间序列为基础,结合归一化处理、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其差异性和聚集性,探索宋代科举人才的分布和区域演变特征,并结合史实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宋朝各州府在科举人才数量上极不平衡,南宋时期比北宋时期更不平衡;②北方科举人才在宋太祖之后处于劣势,宋真宗时期科举人才表现为东南区域聚集的趋势,这一趋势延续至南宋末期,佐证了文化重心南移完成于宋真宗时期的说法;③北宋西部科举人才数量高值聚集区范围远远小于东南高值聚集区,而南宋西部没有形成高值聚集区;④宋朝在北方边疆地区形成的科举人才数量低值聚集区,与宋朝发生战争密集的地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