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区域环境功能管控区划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妤凡  徐勇 《地理学报》2021,76(3):663-679
以生产、生活污染源为对象进行环境空间管控是新时期区域环境保护治理和国土精细化管治的新路径。本文在明确区域环境功能管控区划的概念、目的和原则的基础上,科学识别污染物与污染源空间,提出管控单元和分级管控区的空间结构模式,建立环境污染物的单项评价指标算法和综合集成模型,形成区域环境功能管控区划技术方法,并在浙江省嵊州市进行县级尺度的实证应用研究。研究表明,嵊州市共有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高污染型工业场所、畜禽养殖场、居民居住场所等18个管控单元类型,按集成特征值高低及污染排放特征可归类至Ⅴ级、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和〇级管控区。Ⅴ级和Ⅳ级管控区以工矿业生产空间为主,污染排放量大,对水体、大气和土壤等影响程度高,存在危害性,是源头管控的重点。Ⅲ级管控区覆盖生活空间,污染排放中等,影响大气和水体,可控性相对较弱。Ⅱ级管控区有少量的农业固废和废水排放,存在面源污染风险。Ⅰ级和〇级管控区内部无环境污染源,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程度。其中,〇级管控区是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要求“零排放,零污染”。区域环境功能管控区划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可为地方开展中长期环境保护与发展规划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2.
鲁中地区文祖断裂、铜冶店断裂带为同一断裂带,其两侧莱芜上游北部地区、莱芜铜山地区、新泰旋崮河地区的地质体中赋存有金、铜矿体,该断裂带具备赋存金、铜矿的有利条件,具有找金、铜矿前景。  相似文献   
33.
采用RS与GIS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登革热的空间分布机制,为登革热的宏观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研究表明对于广州市各区,影响登革热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是人口密度,以及"人蚊交互地带"的覆盖率.脱离了人口的分布,媒介伊蚊密度对于调查登革热分布状况的本身是毫无意义的;改进后的模型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将RS与GIS技术应用于登革热空间分布研究中是可行的,并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登革热的空间分布机制.  相似文献   
34.
依据20 m和30 m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的实体研究,分析了其沿纵桥向桥面开裂的原因。对预应力空心板桥纵向铰缝问题,提出了改进的铰缝形式,论证了改进后的铰缝能明显改善薄壁空心板桥的整体受力性能。  相似文献   
35.
非饱和土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基质吸力及其抗剪强度对降雨型浅层土质滑坡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以武陵山区湘西北慈利县陈溪峪滑坡为例,选取了滑坡不同λ置的多组粉质黏土原状样,首先利用现场双环渗透 试验测定其饱和渗透系数,通过室内土-水特征试验获取其水-力相互作用参数,并利用 VG 模型和 Mualem 模 型分别得到试样的土-水特征(SWCC)曲线和渗透系数函数(HCF)曲线;进而开展非饱和土直剪试验,研究不同 含水率条件下滑体粉质黏土的抗剪强度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力·径下,粉质黏土土-水特征曲线和 渗透系数函数曲线具有明显滞后效应,干密度越小则滞后效应越明显,基质吸力对体积含水率的敏感性就越小; 粉质黏土由饱和状态到非饱和状态,基质吸力增大提高了黏聚力,导致土体抗剪强度不断增大.研究结论可为降 雨型浅层土质滑坡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为了研究二氧化碳物理相变技术应用于新型震源研发的可行性,在地下成层性较好的某煤田地震测区,开展了利用二氧化碳相变技术激发地震波的野外人工震源激发-接收实验.并与传统炸药震源进行了对比.地震数据利用Aries2.66型垂直分量反射地震仪和PDS-2型三分量地震仪接收.根据实测地震数据,从野外地震记录震相识别,初至波传播距离分析,震源近场地震信号时频分析,CO_2相变激发震源子波提取和基于CO_2震源子波的地震初至波波形反演实验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关于CO_2相变激发技术能否产生地震波信号以及能否将其应用于新型震源研发的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O_2物理相变膨胀能够产生能量集中的地震波信号;在实验区地质条件和激发参量下地震记录中初至波的可识别的传播距离约为1km;震源近场地震信号的主频集中在8~13Hz;利用震源近场数据提取了CO_2震源子波;通过地震初至波波形反演实验认为这种震源子波能够应用于波形反演等方面的研究.因为CO_2相变激发具有绿色、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优点,若能进一步在激发能量、激发—延迟时间一致性等方面加以改进,该技术有望在城市隐伏活动断层探测、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煤矿高瓦斯环境人工地震勘探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根据2000年10月、2001年3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2011年4月和8月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仅2011年4月和8月航次测定水体和沉积物环境数据)对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相对丰度较高的为肉食者、食底泥者和滤食者。黄海大型底栖动物食底泥者和肉食者相对丰度高值出现在2011年8月航次,分别为44.88%和39.04%。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以黄海冷水团区域为参照,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肉食者主要分布在黄海冷水团边缘靠近海州湾东侧。食底泥者主要分布在黄海近岸及黄海冷水团边缘。滤食者主要分布在黄海冷水团中央区域。运用摄食多样性指数(J′FD)对黄海水域生态质量和底栖群落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海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状况较低。对2011年4月和8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底层水温度、盐度、水深和中值粒径是影响黄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38.
对GIS专业英语课程的学情状况进行分析,总结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化-情境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过程和结果证明"项目化-情境式"这一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对GIS专业英语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得到提高,进一步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9.
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区域经济增长特征及其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是深入了解和把握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基于ESDA方法,利用黄土高原地区284个县市级行政单元1990、2000和2007年3期的人均GDP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演变特征,验证了...  相似文献   
40.
高光谱影像的冗余信息给影像的分类效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利用CB法(CfsSubsetEval评估器结合Best-First搜索策略)与PCA变换两种降维方法,分别结合随机森林分类器对4种多特征融合方案(共8种组合)进行高光谱影像分类对比,基于分类的总体精度、Kappa系数探究提高高光谱影像分类的最佳组合方法。结果表明:①多特征融合可提升高光谱影像的分类效果,两种降维方法的分类精度均随地理特征、纹理特征、指数特征的加入而逐渐提高。②两种降维方法中,经CB法降维后的分类精度均比通过PCA变换降维的分类精度高。在构造的8种组合中,基于所有特征信息(光谱特征、地理特征、纹理特征、指数特征)的CB法分类精度最高,其总体精度为98.01%;Kappa系数为0.969 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