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2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24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01.
This paper presents a paleoflood study to determine the flood frequency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ed on core cj0702, taken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subaqueous delta. We identified flood deposits by means of high-resolution grain-size variation, sensitive population, geochemical indexes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he core covers a time span of 120 years by 210 Pb dating and was sampled at 1–2 cm intervals. Grain size, geochemical elements, and physical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diment of the core is mainly composed of silt and clay, as well as groups of interbedded silt, clay silt, and clay. Vertically, the grain size pattern was controlled by seasonal variations in water discharge and by the sediment input in winter from the abandoned Huanghe River delta. River flooding caused extreme values in all our measured parameters. We identified more than 20 flood events that occurred since 1887 using the physical parameter analysis method. The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component of sediment grain size(14.32–96.39 μm) contribution30%, Zr/Rb ratio1.5,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16 were selected as the criteria for flood identification generally. We also found that floods that had taken place in the upstream, midstream, or downstream parts of the river were clearly identified by these indexes while the large-scale floods that covered the whole drainage area did not leave clear indications in the sediment record. This study for identification of flood ev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hyperpycnal current sedimentation as well as for forecasting of floods.  相似文献   
102.
对取自浙江近岸泥质区的柱状样DZ-28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210Pb和137Cs同位素测年分析以及常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Pb和Zn)含量分析,并用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了近140年来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变迁。结果表明:柱状样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85 cm/a;Al、Fe、K、Mn和Mg的含量与中值粒径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后含量逐渐增加,而Si和Ca则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这可能是由长江流域内大坝修建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和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广泛开展所引起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在1982年前基本保持不变;在1982-2005年间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表明长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强度在80年代后显著增加,导致巨量的重金属污染物被释放到长江中并被输送到研究区域,从而导致沉积物中这些元素的绝对含量明显升高;2005年后,Cu、Cr和Zn的增加趋势减缓,表明该时期内我国的环保政策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而Pb含量的增加可能与这一时期三峡大坝蓄水有关;研究区的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均低,表明近140年来研究区所面临的生态风险程度很低。近140年来重金属分布及演化特征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等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3.
灾害地貌危险度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以四川省高县为例,探讨了灾害地貌危险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首先选择影响灾害地貌地险度的因素和因子,并作了四级划分;然后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因素和因子的权重,以此为基础,对高县山地灾害地貌危险度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4.
为了确定顺煤层剪切带的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在对顺煤层剪切带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Mohr-Coulomb理论研究了顺煤层剪切带的形成机制,并探讨了顺煤层剪切带内的煤层变化特征、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特征及地应力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煤层倾角接近剪切滑动的临界角时,易产生薄煤区,而远离临界角时,煤层厚度增加,煤层厚度剧烈变化部位为应力集中区并具有较高的应力梯度;顺煤层剪切带内的压应力、煤层的面理化结构和煤层厚度的剧烈变化使其在宏观上形成了高瓦斯含量和高瓦斯压力特征,微观上糜棱煤细颈瓶型的孔隙形态为发生煤与瓦斯突出提供了必要的介质条件;在紧闭褶皱区,煤与瓦斯突出类型以突出为主,在宽缓褶皱区和伸展型顺煤层剪切带内,煤与瓦斯突出类型以压出和倾出为主。顺煤层剪切带内的高地应力、高瓦斯压力和发育的构造煤等3个因素是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分析研究影响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的构造动力条件、热动力条件和水动力条件,进而以沁水盆地形成的构造动力条件为基础,结合热动力条件和水动力条件,对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沁水盆地可以划分为4个地质构造单元、9个煤层气富集区,并通过可采性评价,确定了2个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和3个较有利区;煤层气富集是构造动力条件、热动力条件和水动力条件综合作用以及时空匹配的结果,这3个条件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106.
西秦岭白龙江复背斜两端弧形构造控矿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西秦岭南亚带弧形构造控矿的新认识,初步探讨了弧形构造的形成机制及控矿机制。两组斜列的弧形构造发育于白龙江复背斜东、西两端,并分别控制了两个Au(U-As-Sb-Cu)矿集区。弧形构造顶部及附近的多组多方向次级断裂对本区大型金矿床及与成矿有关的中生代浅成-超浅成(碱质)中酸性岩浆岩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弧形构造翼部的成矿条件则不如其顶部。   相似文献   
107.
南黄海西部滨浅海区埋藏古河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08.
数字地貌制图是地貌制图及其应用研究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昆明幅(G-48)地貌图为例,探讨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制图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并结合昆明幅的具体地貌特征,重点分析数字地貌制图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地貌制图技术,不仅能提高地貌制图的效率,还能提高解译的质量和精度。  相似文献   
109.
红石岗岩体是新疆东天山铜镍成矿带东段近年来新发现的含铜镍矿化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红石岗岩体由橄榄岩相、辉长岩相和闪长岩相组成,铜镍硫化物主要赋存于辉长岩相和橄榄岩相中。辉长岩中锆石U-Pb定年表明红石岗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形成年龄为(280±1)Ma,与东天山其他主要含铜镍矿岩体形成年龄一致。红石岗岩体中橄榄石Fo牌号为82.2~87.3,Ni含量为(1 240~3 470)×10~(-6),橄榄石Fo牌号与Ni含量的关系表明岩浆在橄榄石结晶过程存在硫化物熔离,但是模拟计算表明仅橄榄石分离结晶不能使岩浆中硫化物达到饱和。红石岗岩体全岩微量元素特征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具明显的Nb、Ta负异常,Nb/Yb-Th/Yb图解表明其母岩浆侵位过程中曾经历了10%~20%的地壳物质混染,这可能促使母岩浆中发生硫化物熔离。红石岗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具有与东天山铜镍成矿带内其他含矿岩体相似的成岩成矿时代、母岩浆特征及硫化物饱和机制,表明红石岗岩体具有形成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0.
白马山小岩体位于西秦岭白马山金矿区内,与矿床具有密切的空间关系。通过研究白马山岩体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 Sr‐Nd‐Pd 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其岩石成因。白马山石英闪长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与“C”型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Sr‐Nd‐Pb 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该小岩体富放射性成因 Pb ,初始(87 Sr/86 Sr)t 比值为0.70637,εNd(t)=-6.75,具有较高的 T DM 值(1.53Ga),说明岩浆主要来自于大陆下地壳,且与耀岭河群的基性火山岩相似,这些“C”型埃达克质岩浆可能源于加厚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其残留相为(角闪)榴辉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