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8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52篇
综合类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通过对具体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投资概算之间关系分析, 指出施工组织对工程投资概算的影响不小于工程设计和地质勘查资料的影响, 施工组织设计对概算可靠度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2.
地震活动性分区综合评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本文选用模糊数学中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渭河盆地地震活动性分区模糊综合评定模型与评判指标及模糊综合评判计算模型。通过综合评定,分选出了与渭河盆地地震活动性相吻合的弱活动性区、中等活动性区、较强活动性区和强烈活动性区,其结果较好地反映出了本区地震活动的实际强弱程度。为该区的地震预报及开发建设之布局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3.
与地震相关的西安地裂事件的全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历史分析方法,通过物探、热释光测年、古建筑地震地裂反应分析等,探讨了新生代以来与地震相关的西安地裂事件全过程,初步建立了与地震相关的西安地裂事件历程,并按地质历史、地震记载历史、现代三个阶段讨论了地裂灾害特征。并结合地裂场地地震动力效应研究,对未来 5 0年内与地震相关的地裂危险进行了预测。本文成果不仅可指导西安城市建设规划,而且为地裂灾害工程抗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4.
超固结地层发生地面沉降需要一个大于超固结应力的起始附加应力来驱动。依据有效应力原则,临界水位与超固结应力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则超固结地层垂向形变机理亦可通过临界水位描述为:当人为开采地下水引起的起始水位降深大于临界水位时,地面沉降将明显发生。西安南郊地质技校钻孔埋深100-300m内土样试验资料分析及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层普遍呈现超固结特性;第一、二承压含水组的临界水位值分别为63.44m及73.76m;将“临界水位”作为控制地面沉降与最大限度开采地下水资源的主控指标来考虑,是地面沉降的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5.
坐落于中卫-同心活动断裂带中间部位的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距F201发震断层垂直距离不足1.5km。统计表明,在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当发生Ⅶ级以上破坏性地震时,距发震断裂两侧3~5km的范围内都有可能出现断层的分支破裂、次生破裂等错断效应。大柳树坝址处于Ⅶ级以上地震时的分支破裂发生带内,因此,存在工程错断效应问题。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断层F201发生错动时,坝址地段断层F93、F39、F40相对于F201的错动比率处分别达到14.38%、12.00%和9.84%以上。  相似文献   
56.
汶川大震的科学思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野外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围绕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特征、发震机制、地表破裂带的分段性与分带性、南北构造带地震危险性、地震地质灾害的多发性及链生性、工程建(构)筑物的破坏特征与安全性、地震烈度区划问题及极端自然灾害的预测与应对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结果表明,低速滑动断层、晚更新世断层或中央活动断裂也可以发生强震;汶川地震同时具有深部构造的控震作用;地表破裂沿走向可分为映秀-安县段、北川-关口段及青川段;地表破裂可分为主破裂、牵动破裂与感应破裂3种类型;青川段的深部破裂与浅部破裂没有几何上的连续关系或继承关系;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强震多发带,尤其是其北段的六盘山-天水-武都-青川一带未来的强震危险性不容忽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具有灾害类型多、成因机理复杂、灾害链长、规模大、范围广、灾害程度深、危害对象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高烈度区和活断层沿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与预测评价对防灾减灾极为重要;活动断裂沿线应注意破裂影响带宽度与建筑物安全避让距离;应对地震等极端自然灾害,应以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地震烈度区划应同时考虑活动断层的复发周期、地震的离逝时间乃至地形地貌条件;重大工程应提高设防烈度;应当加强极端自然灾害预测评估,完善应对对策和提高应对水平.  相似文献   
57.
环境工程地质质量综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质量评价的因素众多而又十分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质量优劣的分级界线亦是模糊的。本文仅就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对环境工程地质质量进行评价的基本思想途径与步骤方法,作一初步论述。此方法清晰、易用,能使更多影响质量评价的因素真实参与评判。这是一条环境工程地质质量评价由定性走向定量的有效途径,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58.
强震区岩体动力破坏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智  戚炜  门玉明  彭建兵 《岩土力学》2005,26(11):1841-1844
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存在大范围的岩体破坏现象。在详细调查区域地质背景条件及区域地震动力作用基础之上,提出了地震动力作用与岩体破坏现象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动力模拟试验分析、证明了岩体破坏现象与历史上该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目前的工程地质条件下,一旦发生强度较大的地震活动,坝址区所遭受的破坏程度会更大,对拟建的水利工程设施将产生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59.
通过对一个现有建筑的结构动态参数的辨识讨论了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目标建筑是建于1998年的8层的型钢混凝土结构.在此研究中,8自由度的模型被建立以分析微震观测数据,随即,非参数和参数技巧以辨识此结构的自然频率,阻尼率和层硬度等.在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和不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两种情况下,分别辨识结构的参数并对比结果以证...  相似文献   
60.
根据青藏高原现代构造变形的GPS速度场、高原区喜马拉雅山等五大山脉之间的几何关系,及其在地貌构造上的褶皱结构特点、岩石圈的分层特征,作者提出在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下,青藏高原具有递进式隆升的特征的观点。利用FLAC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软件,近似采用平面应变条件,模拟了在水平推力作用下,地壳层递进式挤压弯曲隆升的过程。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认为,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动力源是印度板块NNE方向的推挤力,地壳层依照自南而北的次序逐步产生一系列褶皱隆起,从平面、剖面上均具有密切的时序因果关系;高原隆升与活动构造的发育、分布具有密切关系,断裂活动强度自南向北递进式扩展,因此,祁连山脉是高原最年轻的新生活动山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