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90篇 |
免费 | 1935篇 |
国内免费 | 120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56篇 |
大气科学 | 940篇 |
地球物理 | 1195篇 |
地质学 | 4360篇 |
海洋学 | 962篇 |
天文学 | 119篇 |
综合类 | 527篇 |
自然地理 | 9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4篇 |
2023年 | 213篇 |
2022年 | 284篇 |
2021年 | 281篇 |
2020年 | 252篇 |
2019年 | 285篇 |
2018年 | 280篇 |
2017年 | 192篇 |
2016年 | 177篇 |
2015年 | 245篇 |
2014年 | 370篇 |
2013年 | 319篇 |
2012年 | 285篇 |
2011年 | 281篇 |
2010年 | 309篇 |
2009年 | 300篇 |
2008年 | 315篇 |
2007年 | 337篇 |
2006年 | 331篇 |
2005年 | 342篇 |
2004年 | 290篇 |
2003年 | 292篇 |
2002年 | 218篇 |
2001年 | 201篇 |
2000年 | 243篇 |
1999年 | 284篇 |
1998年 | 271篇 |
1997年 | 276篇 |
1996年 | 275篇 |
1995年 | 263篇 |
1994年 | 250篇 |
1993年 | 231篇 |
1992年 | 233篇 |
1991年 | 230篇 |
1990年 | 178篇 |
1989年 | 155篇 |
1988年 | 62篇 |
1987年 | 76篇 |
1986年 | 67篇 |
1985年 | 63篇 |
1984年 | 55篇 |
1983年 | 35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40篇 |
1980年 | 29篇 |
1979年 | 14篇 |
1977年 | 6篇 |
1959年 | 7篇 |
1958年 | 16篇 |
1957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怀安盆地北缘断裂东段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活动断裂带的土壤气体地球化学测量在活动断裂危险性评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讨论了怀安盆地北缘断裂东段的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我们于2012年7月和2013年6月在怀安盆地北缘断裂东段的羊窖沟以及张家窑两地现场测量了土壤气体组分的浓度和通量。 测量结果表明: ① 断裂带土壤气H2、 Rn、 CO2和Hg浓度空间分布曲线呈现双峰模式, 且断裂下盘土壤气的Rn、 CO2和Hg浓度较上盘的高; H2、 Rn、 CO2和Hg浓度平均值分别是4.61 ppm、 4.81 k Bqm-3、 0.38%和9 ngm-3; 土壤气Rn和CO2的通量平均值分别是6718 Bqm-2d-1和49.83 gm-2d-1; ② 土壤气Rn和CO2在两个测区脱气强烈, 羊窖沟地区土壤气CO2、 Rn和Hg浓度平均值以及土壤气Rn和CO2通量值较张家窑地区高。 这些结果可能是两个测区断裂活动性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992.
提出一种软硬变化检测的作物识别方法 SHLUCD(Soft and Hard Land Use/Cover Change Detection Method)。该方法利用多期遥感影像能够有效表达作物的生长物候特征,以达到在离散变化区(即纯净像元区,包括完全转换成作物的突变区域和非作物区域)和连续变化区(即渐变区,混合像元区,是部分转化为作物的区域)准确进行作物的识别。在北京市选择一个研究区,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选用2011年10月6日(播种期)和2012年4月16日(拔节期)两期环境减灾1号卫星影像,分别采用硬变化检测方法 HLUCD(Hard Land Use/Cover Change Detection Method)、软变化检测方法 SLUCD(Soft Land Use/Cover Change Detection Method)和SHLUCD进行冬小麦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尺度窗口下,SHLUCD较传统方法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具有更低的均方根误差RMSE(SHLUCD为[0.14,0.07],HLUCD为[0.15,0.07],SLUCD为[0.16,0.08])和偏差bias(SHLUCD为-0.0008,HLUCD为-0.007,SLUCD为0.014)和更高的决定系数R2(SHLUCD为[0.68,0.86],HLUCD为[0.62,0.86],SLUCD为[0.60,0.86])。针对冬小麦突变区域、冬小麦渐变区域和非冬小麦区域分别进行评价,表明SHLUCD识别精度接近各区最佳的识别方法,进一步验证了SHLUCD的灵活性和适用性。SHLUCD方法在离散变化区能够通过土地覆盖类型状态变化来有效地识别出冬小麦,在连续变化区可识别出土地覆盖的状态变化程度定量表达冬小麦的丰度,是其他作物多时相遥感变化检测的前期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93.
994.
为了贯彻落实万里副总理对气象工作要做到“准确、迅速、经济”的指示,总结交流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服务经验,表彰先进,明确任务,加强领导,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服务质量,中央气象局于1982年4月26日至5月3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气象局的有关领导同志,以及部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国务院有关部(局)及新闻单位的代表,共199人。中央气象局薛伟民、邹竞蒙,程纯枢等同志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995.
本文探讨了百万吨级大气核爆炸对臭氧天然浓度局地短期变化的影响,其中考虑到了核爆炸火球紫外线和γ射线辐射,核爆炸蘑菇云中的光化学反应以及在其上升过程中和稳定之后的漫射扩散等对大气中臭氧生成的影响。本文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含量在核爆炸尘埃和氮氧化物注入情况下的变化进行了估算,其中考虑到了爆炸尘埃对平流层大气的加热因素和大气天然的自洁作用。 相似文献
996.
997.
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敏感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观测气温与再分析气温的差值分析了近40年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地表气温变化具有稳定的、系统性的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各类型的响应不同,以沙地、戈壁和裸岩石砾地为主的未利用地升温幅度最大,为0.21℃/10a;其次是草地、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分别为0.12,0.10,0.12℃/10a;林地升温趋势最弱,为0.06℃/10a.总体来看,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地和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地表升温幅度大,植被覆盖状况好的区域升温趋势则较弱;同一一级类型下理化特性及生物过程相似的二级类型对地表气温的影响程度相近,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变化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导致地表特性发生本质改变后才会对局地气温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同一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下,中国东部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升温更为明显.这一结果为众多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提供了观测事实的支持.在区域尺度上预测未来中国气候变化不仅要考虑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还要考虑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及其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本文通过北京顺义台气氡和体应变,气压,水位,水温及气温的综合对比观测,论证了地下水逸出氡日变曲线存在潮汐现象,其值与体应变固体潮理论值密切相关。由于用气氡资料预报地震是地球化学方法的一个新探索,因而本项工作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际观测基础。 相似文献
999.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根据西藏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交通等方面的情况,于1976-1977年分别在西藏札木、当雄地区设立了区域地震台网。本文根据所观测的小震资料,用和达法测定了小震的时空参数。采用圆盘形剪切位错震源模式,考虑了传播介质的吸收和地震仪频率特性的影响,计算了小震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 1.小震具有局部密集和震源深度浅的特点,当雄地区小震震源面向南倾斜。 2.小震的平均应力降为几巴至几十巴。 3.对地震纵波而言,介质的品质因子较低,Q_P的平均值为150。 4.在厚度为二、三十公里的地壳上部,地震纵波的平均传播速度较低,V_P的平均值为5.65公里/秒。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1951—2006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EOF分析方法提取了南太平洋6—8月SST异常变化的两个主要模态,结果表明:EOF1主要反映了ENSO信息,EOF2与南半球环状模(SAM)存在关联。EOF1以年际时间尺度变化为主,EOF2的周期接近于年代变化。EOF1的时间序列与同期Ni?o3指数存在显著相关,EOF2的时间序列与3—5月SAM指数存在显著相关。分析EOF1、EOF2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场,得出6—8月南太平洋SST出现西低东高型分布的年份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出现西高东低型分布的年份则降水偏多。3—5月出现中纬度和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偏低,而赤道中太平洋SST异常偏高分布型的年份,我国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出现相反的分布型则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