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1篇
  免费   2418篇
  国内免费   1489篇
测绘学   1203篇
大气科学   1191篇
地球物理   1488篇
地质学   5371篇
海洋学   1220篇
天文学   142篇
综合类   651篇
自然地理   1212篇
  2024年   215篇
  2023年   253篇
  2022年   356篇
  2021年   357篇
  2020年   318篇
  2019年   337篇
  2018年   348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305篇
  2014年   459篇
  2013年   386篇
  2012年   359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381篇
  2009年   369篇
  2008年   397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401篇
  2005年   436篇
  2004年   358篇
  2003年   368篇
  2002年   276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310篇
  1999年   353篇
  1998年   327篇
  1997年   354篇
  1996年   354篇
  1995年   323篇
  1994年   315篇
  1993年   278篇
  1992年   284篇
  1991年   285篇
  1990年   227篇
  1989年   196篇
  1988年   76篇
  1987年   98篇
  1986年   82篇
  1985年   80篇
  1984年   68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42篇
  1981年   46篇
  1980年   35篇
  1979年   20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23篇
  195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我队曾在辽河油田盘东地区供水钻井施工中,投入两台深钻共打骨架筛管深井6眼,总进尺为4287.80m,钻孔最深740.51m,平均孔深714.63m,为该地区提供了昼夜出水量为12772t的地下水.由于骨架筛  相似文献   
102.
张福神  陈艳  龙立学 《江苏地质》2024,48(2):210-218
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划分出江西3种类型干热岩潜力区:燕山期含高放射性产热型花岗岩出露区、燕山期火山岩区(火山岩盖层+燕山期高放射性产热型隐伏花岗岩)、白垩系红盆区(沉积岩盖层+燕山期高放射性产热型隐伏花岗岩)。结合地质、地热、物探和遥感等方法,选定江西龙南南部、安远、信丰、周田和石城5个干热岩潜力区。在最具干热岩潜力的龙南南部地区开展大地电磁测深工作,推断深部发育3处隐伏花岗岩岩体。依据地质、物探和遥感成果圈定干热岩远景区面积298.44 km2,保守估算4.6~8.0 km深度的静态干热岩潜在资源总量为220.35×1018J,折算成标准煤为75.28亿t。  相似文献   
103.
借助高精度的经纬仪测量系统,对MetroIn_DPM工业摄影测量系统进行了精度评定,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实验室和测量现场均能达到亚毫米级精度,且外业测量方便快捷,可以满足加油站罩棚的测量需求。用MetroIn_DPM系统对罩棚进行了三期变形监测,以经纬仪系统的测量数据作为外部检核条件分析了罩棚变形,加固了加油站地基和支柱,有效提高了其抵抗变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4.
柴达木盆地北缘(以下简称柴北缘)—东昆仑地区已经勘查发现了一批造山型金矿,它们是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作用的产物。通过柴北缘—东昆仑地区12处造山型金矿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该区造山型金矿中发育两种不同的成矿流体:低盐度的H2O-CO2-NaCl-CH4流体和低盐度的H2O-CO2-NaCl±CH4。前者的XCH4、XCO2和XH2O分别为0.14~0.34(平均值0.24)、0.11~0.59(平均值0.34)和0.64~0.31(平均值0.42),温度变化为180~270℃,压力为180~560Mpa,是晚加里东期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主要沿加里东碰撞造山带边界的上地壳底部-中地壳上部的塑性变形带大规模流动,并在本区形成了广泛的金矿化;后者的XCH4、XCO2和XH2O分别为0~0.12(平均值0.06)、0.18~0.25(平均值0.21)和0.79~0.69(平均值0.73),温度变化为280~449℃(主要在280~360℃),压力为80~230Mpa,主要与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其中不少矿床还受侵入岩浆作用的影响,其沿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带边界的上地壳大规模流动,导致了本区造山型金矿的最终定位。上述两期成矿流体的盐度相差不大,总体变化在1.4%~11.4%(NaCl)(大部分集中于2.7%~9.1%)。压力-深度换算结果显示,本区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表现出地壳强烈隆升过程,其最大隆升幅度达12km。这说明该区大规模的造山型金成矿作用发生在地壳隆升的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105.
微博是我国网民最常用的社交软件之一,其特点是信息发布快,互动交往性强,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兴起以及大数据时代下对信息挖掘的迫切需求,近年来针对微博的信息挖掘研究在不断增加。使用新浪微博数据,以2014年7月5日杭州公交车燃烧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词频分析、重尾理论、叠置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在文本、时间和空间上的扩散规律,对微博热门话题的扩散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博信息扩散的主要城市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如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基于文本、时间和空间3个维度的微博扩散特征研究可以有效地为应急公共事件的分析处理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6.
三峡大坝蓄水过程对邻近区域气候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三峡大坝从2003年投入使用至今,水位从66 m上升至175 m,经历了3个蓄水阶段,为观测水库水位与库区降雨量相关性提供了极佳的窗口期。为了精准分辨两者在多周期多尺度的相互影响,基于三峡库区的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历史逐日降雨数据和三峡蓄排水过程水位变化数据,进行交叉小波分析,提取能量谱、凝聚谱和相位谱,展现两类数据时频域多尺度的相关细节。结果表明,三峡大坝蓄排水过程对库区降雨有影响,第一期蓄水期最明显,表现为库区降雨年周期性相对减弱,高频模式增强;历史数据表明库区降雨主要表现为1.0 a主周期和2.0 a、4.0 a等多个次长周期;三期蓄水之后,库区降雨量的1.0 a主周期没有改变,而多个次长周期特征变化明显。交叉小波相位谱揭示水库蓄排水过程对库区降雨的人工调节和自然调节影响,前者表现为水位变化与降雨1.0 a主周期的完全反相,明显不同于蓄水之前的同相特征;后者表现为高频分量(1/128~1/32 a)的反相特征,其规模效应随大坝建成而增强。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巴东站与荆州站的降雨存在3.5 a次长周期的反相特征,可能是大坝蓄水后改变了水循环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7.
新疆和田地区的山普拉墓地位于古丝绸之路南线的洛浦县城西南14公里处。20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对山普拉墓地进行多次发掘,其中玻璃珠类共计发现1369颗。本文主要以X射线CT技术为基础,对其中具有典型性代表的4颗蜻蜓眼玻璃珠从玻璃眼珠的基体、眼部装饰、气孔和珠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推测了最晚公元4世纪的历史背景下,玻璃眼珠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08.
现有灌浆套筒连接预制拼装桥墩的抗剪试验仅考虑了轴压和长细比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预制拼装桥墩的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基于现有试验结果,建立了高精度的桥墩抗剪数值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考虑拼接缝处钢筋销栓力的作用。并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试件裂缝模态、力与位移曲线、接缝变形和箍筋应力等指标参数,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和精确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箍筋配筋率、纵筋配筋率、灌浆层强度和摩擦系数等因素对预制拼装桥墩抗剪强度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纵筋配筋率的提高对桥墩抗剪强度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9.
深度学习是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扩展,对复杂函数有很好的逼近能力,本文将其引入用于瞬变电磁视电阻率计算.首先,建立归一化感应电动势与瞬变场参数单一映射关系的5层深度神经网络,通过对单一隐含层不同神经元个数所训练的误差情况进行分析,确定5层深度神经网络各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13,8,5,8,13.训练算法选择了改进的具有自适应学习率的Nadam算法,该算法可加速训练过程.对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仿真实验,采用典型地电模型加以验证,发现其对不同的地电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反映,证明本文采用的基于深度学习计算视电阻率的可行性.应用结果表明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可快速准确计算视电阻率.  相似文献   
110.
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笔者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精密水准网和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资料和近10a来高精度GPS观测结果,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和探讨了该区现今构造变动和强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和初步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现今构造变动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和随时间演化的非平稳性,其总体趋势呈现为新构造时期以来的继承性;②构造变动过程中的快速隆升异常区和与之相伴生的高梯度变形带、以及显著地断层活动异常,是较强地震孕育的标志,地震往往发生在具有较高应变积累的区域附近;③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强烈挤压是该区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的主动力环境;构造变动和地震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