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数字水印技术的DEM版权保护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水印技术可为DEM的版权保护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探讨了DEM数字水印技术的要求,提出"近无损"性是DEM区别与普通图像数字水印的主要特征.即含水印DEM除与普通数字图像一样须满足水印的不可见性外,还应当满足DEM精度"近无损"和应用"近无损"要求.通过实验分析了考虑视觉模型的DCT分块数字水印算法、DWT数字水印算法对DEM的适用性问题.结果显示,水印对DEM精度与地学基本应用有一定影响,以图像视觉质量为优劣标准的数字水印算法并不一定能满足DEM的精度和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322.
? 舜耕山位于华北板块和下扬子板块的交汇处,是逆冲推覆构造下的产物,其岩溶现象较发育,本文以碳酸盐岩露头区和隐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岩溶调查,获得空间上的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及构造地质特征与岩溶发育特征,并归纳出本区岩溶塌陷的四种模式。结果发现:区内岩溶发育受多期构造地质运动与岩溶地下水流共同作用影响,露头区岩溶塌陷(溶洞)发育的位置多发生在二组或三组以上不同类型岩溶裂隙交汇处,或发生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面上,形成机制以重力崩塌和潜蚀为主。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的隐伏区,岩溶较发育,采矿疏放奥陶系灰岩地下水,以真空吸蚀作用,形成地面岩溶塌陷。?  相似文献   
323.
新生界厚松散层覆盖下隐伏式华北型煤田,从基岩露头向深部开采过程中,煤层底部石炭系和奥陶系含水层富水性存在不同的赋存规律,其岩溶水害威胁安全生产。为此,以淮南顾北煤矿南一采区为例,采用井下放水试验、测试与分析计算方法,采用水量、水位、水质、水温等指标,分析了从露头至深部开采区的二叠系A组煤层下部单斜碳酸岩水文地质条件,结果发现:(1)该区充水水源依次为C3Ⅰ、C3Ⅱ组灰岩水,而与上覆新生界底部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2)碳酸岩含水层富水性随深度增加由较强变化为较弱,但在断层控制点为较强;(3)由浅至深矿化度为2.1~2.8 g/L,水质类型由Cl·SO_4-(Na+K)型转变为Cl-(Na+K)型;(4)地下水温度与深度呈正相关,地温梯度为3.44℃/百米。上述研究为南一采区及类似条件华北型水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24.
东海区大陆海岸带作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探究海岸带高强度开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有助于揭示海岸带开发强度演变过程与规律,推动海岸带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故文章以东海区大陆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20年7期海岸线与土地利用数据,揭示东海区大陆海岸线、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开发利用强度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海岸带高强度开发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岸线平均移动速率为32.34 m/a,北部区域海岸线平均移动速率(43.54 m/a)大于南部(20.23 m/a)。杭州湾南岸区域在多个时期内海岸线平均移动速率最快,厦门-漳州区域的海岸线平均移动速率较慢。在空间分布上,海岸线变迁较为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口、海湾以及城市等级较高的沿海区域。(2)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海域等面积不断减少,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海岸带南部与北部的土地开发强度整体较高,中部区域土地开发强度较弱。(3)自然因素奠定了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土地利用开发强度的宏观格局,社会经济要素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25.
提出了一种新的MSTAR SAR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地物的散射机制进行属性散射中心(attributed scattering centers,ASC)特征提取,构造属性散射中心特征向量;然后使用马尔科夫随机场(Markov random field,MRF)结合属性散射中心特征对MSTAR SAR图像进行空间邻域关系描述;最后运用标号代价能量优化算法得到最终的分割结果。MSTAR SAR数据上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326.
327.
重大火山喷发(MVEs)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关注.已有很多工作研究了过去2000年MVEs对气候的影响,但古气候重建资料和气候模拟资料显示的全球和中国气候对MVEs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汇总了观测、重建、模拟和同化数据,系统地总结了MVEs的史实、对气候的影响和机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结论是:过去2000年MVEs密集时期发生在公元530~700、1200~1460和1600~1840年.对温度影响上, MVEs会引起年际-年代际尺度全球和中国的显著降温,但模拟的年际尺度降温幅度明显大于重建结果.对降水影响上,热带MVEs会导致全球季风降水显著减少;在中国区域,长江流域的降水有所增加,但在华北、东北以及青藏高原南部区域,不同数据所反映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频繁的强火山爆发、火山叠加太阳活动极小期、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叠加火山的作用都可能引起北半球季风区和中国东部的年代际干旱事件.在机制上, MVEs既通过直接辐射效应影响气候,也通过调制气候系统内部变率来间接影响气候,如火山喷发会影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的变化.然而, MVEs调制ENSO和AMO等...  相似文献   
328.
传统的人工目视变化提取的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作业周期长,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快速监测分析的需求,现在利用不同期影像进行智能变化检测和提取成为专家学者和软件方研究的热点。本文将浅析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旨在探索基于遥感影像进行常态化、快速化变化检测的技术路线和相关业务的应用,如基础测绘地形图更新、土地变更调查、地理国情监测更新等,为城市变化信息、地理信息数据的快速更新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29.
组件式GIS在地下水资源管理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阐述了组件式GIS基本概念,并根据“江苏省地下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分析江苏省地下水资源管理系统需求的基础上,从数据管理、模型建立、专题制图、三维可视化等多方面探讨了组件式软件技术在GIS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