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张晓春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2007,(1):13-16
2006年6月10~22日,应澳大利亚Ecotech公司邀请,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张晓春副主任带队,赴澳大利亚相关机构进行了相关业务技术考察和培训。考察团由10人组成,其中中国气象局5人,省气象局及其他部门4人,Ecotech公司代理商1人。主要目的是实地考察沙尘暴及大气成分监测仪器技术情况,进行微量反应性气体及气溶胶浊度仪使用和维护的培训,了解该公司仪器生产、技术标准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与澳大利亚大气科学相关研究机构进行技术与科研交流。在澳大利亚期间,考察团分别对澳大利亚Ecotech公司、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局(EPA)的大气环境监测站、澳大利亚标准局以及澳大利亚国家检测机构协会(NATA)等进行了考察与交流。 相似文献
23.
初步探索了CE318型太阳光度计的室内和野外标定方法, 并对两种方法的标定结果进行对比。基于积分球辐射源的辐亮度标定方法, 对CE318型太阳光度计不同波段天空散射辐射通道进行标定实验; 分别采用Langley标定法和标准仪器相对标定方法, 对CE318型太阳光度计的不同波段太阳直接辐射通道进行了标定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天空散射辐射通道的标定结果在670 nm, 870 nm和1020 nm波段与仪器出厂时给定的标定结果偏差不超过6%, 而440 nm波段处得到的标定结果要高于出厂时给定的结果, 偏离幅度约18.9%。太阳直接辐射各通道的标定结果普遍大于出厂时给定的结果, 说明滤光片老化较为严重, 需要进行更换, 以保证观测精度。由于标准仪器相对标定方法对太阳直接辐射通道的标定结果明显优于Langley法, 因此利用标准仪器相对标定方法对中国气象局太阳光度计站网仪器进行定期标定更能够保证仪器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4.
河南省煤炭资源丰富,但在的矿区由于火山岩的作用,使煤系地层遭受破坏,导致煤层不连续或局部的无煤区。为了在大面积火山岩喷发区了解次火山岩的侵入范围,圈定局部含煤地段,长期以来都是利用钻探或盲目凿井(集体或个体采矿者)的方法,了解边界范围或圈定含煤地段。钻探或凿井不仅工程量大,费用昂贵,而且还得不到精确、完整的次火山岩侵入区的资料。近年来,物探工作以基成本低、速度快、工作程度高、效果明显等特点在扩大煤 相似文献
25.
国家级、区域级和省级大气成分轨道建设包括各类大气成分的观测分析、预警预报、评估与服务。2006年在全国范围有力地推进各级大气成分轨道建设,在我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气成分网络化观测,包括观测网的规划设计、科技支撑、质量保证、人员分级培训;观测与分析技术和标校方法的研发、系列标准规范的编制;大气成分预报预测方法及预报系统的研发,形成了多项预报与服务业务产品。 相似文献
26.
利用北京市观象台2008年3月2019年2月PM10质量浓度数据,通过均值、偏差、Daniel趋势检验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统计方法,结合主要气象因子,分析PM10质量浓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8-2018年PM10质量浓度年均值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但均未达到国家二级限值标准;春季的质量浓度最大,其次为秋、冬季的,夏季的最小;月均值呈“M”形变化特征。PM10质量浓度总体呈周末的高于工作日的周末效应。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呈早上及夜间的双峰形特征,各季节峰值出现时间略有差异。PM10质量浓度随着风速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在3.4 m·s-1时最高,为269.1μg·m-3。风向为偏东、北或偏南时,PM10质量浓度超过二级限值标准的频次较高。PM10质量浓度与降雪的相关性高于与同等级降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7.
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气象图书资料数据库,为气象事业提供高效的图书资料信息化服务,实现气象科技图书文献资料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28.
29.
整个推理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提出目标“制图综合”,系统搜索知识库查得规则10的结论是此目标,于是查看规则10的前提是否成立。规则10的前提是“居民地综合”、“水系综合”、…,系统搜索知识库看哪条规则的结论是“居民地综合”,查知规则9。要使规则9成立,需满足其前提条件“街道选取”和“街区合并”。经搜索知规则1、2、3的结论是“街道选取”。系统分析检验规则1、2、3,看其前提条件是否满足。对规则1来说,首先检测“S是街道”,这就需要与数据库打交道。经查询数据库知S是否为街道及S是否与道路R相连,并且计算R是否大于3,若这些查询结果都成立,则规则1成立,进行选取。对 相似文献
30.
选取湖北省四湖流域螺山排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经验公式法计算排涝模数,并分析水面率、水旱比、城市化和灌溉方式及其变化对排涝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排涝模数随着水旱比和水面率的增加而减小,而随着地面硬化率的增加而增大;水面率对排涝模数的影响大于水旱比和地面硬化率的影响;同水稻的传统灌溉相比,间歇灌溉下的排涝模数较小。由于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在10年一遇3日暴雨的排涝标准下,该地区排涝模数由1994年的0.38m3/(s·km2)上升到2011年的0.46m3/(s·km2),大约相当于1994年下垫面条件下的19年一遇3日暴雨的排涝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