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张力腿作为张力腿平台(tension leg platform,简称TLP)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役水深大,动力学行为复杂多样。为了保障张力腿的结构安全,开展张力腿的水下全方位监测十分必要。文中以某TLP为依托,构建一套能耗最优的张力腿监测系统。首先,利用附加质量法对张力腿进行湿模态分析,结合有效独立法与模态置信度准则确定张力腿监测节点的具体布设方案;其次,以能耗最低为优化目标,基于遗传算法建立了水下无线组网监测方案,同时讨论了监测节点存在失效时监测数据传输路径改变方案;最终,得到一套能耗最优的TLP张力腿水下无线组网监测方法,以降低水下监测系统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52.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石学、岩石化学、稀土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深入研究了陕西省商南县湘河地区钒矿床的成矿特征,并探讨了该类矿床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钒矿主要产出于青石峡—余家台倒转复式向斜两翼下寒武统水沟口组下岩段硅质岩夹泥岩的泥岩中,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钒矿床中所有岩石都含有较高的SiO2,硅质岩以隐晶质石英和玉髓为主,有沉积成因重晶石;V与Cr、U、Ba相关性好;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具有或正或负的Ce异常和明显的Eu正异常、向右倾的图形。上述特征都反映出该地区钒矿床具有典型的海底热水流体特征,此类钒矿床可称之为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53.
王松  赵元艺  汪傲  李玉彬  李小赛  郭硕 《地质学报》2017,91(7):1565-1588
拿顿矿床位于多龙矿集区西南部,地处西藏成矿潜力巨大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目前该矿床的勘查研究程度非常低,仅在地表圈定出一个铜金矿体,具有很大的找矿前景。本文对拿顿矿床的岩矿相学、流体包裹体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矿床中主要蚀变矿物有高岭土、绢云母、绿帘石、方解石、白云石等,并存在银金矿、辰砂、方铅矿、闪锌矿等特征金属矿物组合。斑晶与胶结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22~360℃之间,主要成分以H2O为主,含有少量CO_2,斑晶中包裹体的盐度为一组高盐度值(18.35%~26.7%NaCleqv.)和一组低盐度值(0.18%~12.85%NaCleqv.),胶结物中包裹体盐度值较低,主要分布在1.6%~12.5%NaCleqv.区间内,是在中低温、低盐度、氧化环境中形成,成矿流体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为明显。花岗闪长斑岩中SiO2含量为55.9%~65.67%,平均值为60.52%,Na_2O+K_2O含量为3.54%~5.563%,平均值为4.83%,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至钾玄岩系列。A/CNK值为1.63~2.93,平均值为2.6,反映原岩为过铝质岩石。花岗闪长斑岩中稀土总量ΣREE变化范围为29.09×10~(-6)~98.73×10~(-6),整体上具轻微铕负异常(δEu=0.7~1.12),不具铈异常(δCe=0.84~0.99);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K),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岛弧火山岩的典型特征。矿床脉状黄铁矿中Co/Ni比值为0.05~8.523,平均值为4.219,为热液成因,脉状黄铁矿多与石英脉共生,为后期热液作用阶段的产物。矿床中黄铁矿δ34S值的分布范围为-4.5‰~0.7‰,平均值为-1.95‰,黄铜矿的δ34S值为-7‰~-3.3‰,平均值为-5.43‰,硫同位素δ34S值偏小,且为负值,指示矿床中的硫受到了还原硫的影响。矿床中赋矿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发育银金矿、辰砂等特征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具有斑岩型铜(金)矿床的中高温流体特征,据此判断矿床成因类型为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叠加斑岩型铜(金)矿床。根据因子分析,矿床最早期的成岩作用形成早期的中酸性岩体;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为热液铜金矿化作用,随后发生铅锌矿化、磁铁矿化和钾化等作用,在成矿后期有含碳酸盐热液的侵入。  相似文献   
54.
在班戈县东偏北约100km的江错铁矿采集正长斑岩样品,进行系统的岩相学、地球化学及锆石LAMC-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正长斑岩的SiO_2含量变化为59.55%~62.61%,平均值61.52%,Na_2O含量变化为9.31%~10.01%,平均值9.74%;K_2O含量变化为0.107%~0.12%,平均值0.113%,里特曼指数变化范围为5.16~5.36,属于钠质碱性岩系列,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班戈地区首次发现的碱性岩。锆石U-Pb年龄为170±2.4Ma,表明其为中侏罗世的产物。综合对比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这套正长斑岩应该是班公湖-怒江洋盆开始俯冲早期的不成熟岛弧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55.
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在有机质早期成岩作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且较浅的硫酸盐甲烷作用带往往预示着下部有较大的甲烷逸散,或下部暗含天然气水合物藏(或天然气藏)。南海北部作为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了解赋存区沉积物中硫酸盐浓度变化对我们研究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和水合物的赋存是有重要帮助的。本文在分析了南海北部陆坡多个站位的沉积物柱状剖面中硫酸盐浓度变化特征之后,提出了南海北部硫酸盐变化模型及SMI界面深度计算方法。根据南海北部硫酸盐变化特征由浅至深可依次划分为有机质氧化驱动硫酸盐还原带、中层过渡带及下部甲烷厌氧氧化还原硫酸盐带。其中部分站位下部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带可分为上、下两层,两者硫酸盐还原速率以及硫酸盐梯度具有明显差异。有机质氧化带与甲烷厌氧氧化还原硫酸盐带在区内各处广泛发育,中层过渡带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下部甲烷通量,在通量较大的地区中层过渡带消失。表层硫酸盐浓度增大是由有机硫氧化产生硫酸盐引起的。还应该注意的是,在计算SMI界面深度时,应剔除上部有机质氧化消耗硫酸盐的相关数据后进行计算,若下部甲烷厌氧氧化层根据硫酸盐还原速率可以划分成不同的两层,则应该使用下层数据进行拟合,计算SMI界面深度。  相似文献   
56.
<正>一、研究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空间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浙江要“全域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打造空间治理数字化改革先行省”。全域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是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全力助推浙江“两个先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全方位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的迫切需要。2022年7月,  相似文献   
57.
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的遥感研究及其时空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檀赛春  石广玉 《地理学报》2006,61(11):1189-1199
利用分级初级生产力模式反演估算了2003~2005年0o~41oN,105o~130oE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并分析了它们的时空演化。同时还计算了该时段内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东海北部和南部以及南海的平均初级生产力状况,结果得出它们的年平均初级生产力 (2003~2005年) 分别为564.39、363.08、536.47、413.88、195.77和100.09 gCm-2a-1。北黄海、南黄海及东海南部的初级生产力分别在春季 (4~6月) 和秋季 (10、11月) 出现两次峰值,且春季的峰值高于秋季。然而,南海的两个峰值则分别出现在冬季 (1月)和夏季 (8月),且冬季的峰值高于夏季。渤海和东海北部则呈现单峰 (6月) 分布。渤海和南黄海的初级生产力几乎在整年内都高于其它海域,而东海南部和南海的初级生产力则在整年内都低于其他海域。其中,南海的初级生产力最低,月平均全都低于400 mgCm-2d-1。除南海以外的其它5个海域,在春季时期 (东海南部为3~6月,其他海域为4~7月) 的初级生产力最高,平均约占年平均值的41%,其年际变化也最大,平均标准偏差为6.68;而秋季时期 (东海南部为10~1月,其他海域为8~11月) 对年平均的贡献也很大,平均约33%;其他月份 (东海南部为2月和7-9月,其他海域为12~3月) 的贡献则最小。南海的初级生产力则在冬季时期 (12~3月) 最高,约占年平均的42%,夏末秋季 (8~11月) 次之,约30%,春季时期 (4~7月) 最低。叶绿素-a、海表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季风活动、河流排放、上升流、黑潮以及沿岸流等物理-化学环境因子是造成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
针对目前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尤其是ZD8M型号地电阻率仪运行中出现的各类故障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处理方法,以期得到连续、完整、可靠的地电观测数据,以便为地电阻率台站的日常运维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砂土液化造成了大量建筑物的破坏,但目前对砂土液化地基中地铁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对微倾斜液化地基中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更为缺乏。基于有限单元法,采用已开发的砂土液化大变形动力本构模型模拟液化土层的剪切大变形,采用基于ALE(Arbitrary Lagrange-Euler)算法的有限单元网格动态自适应调整技术解决土体液化大变形发生后有限单元的畸变问题,建立了地面微倾斜液化地基中土体-地下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地面倾角变化对地铁车站周围地基液化分布特征、车站结构周围土层侧移变形特征、地下结构上浮和应力反应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微倾斜液化地基中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地震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60.
为加快我国潜水器的发展尤其是业务化应用,保障我国深海大洋科考工作的顺利开展,文章梳理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和我国主要潜水器的技术指标和应用情况,并通过对比提出我国的优势和不足。研究结果表明:载人潜水器方面,我国"蛟龙"号在平均下潜深度的关键指标上领先于美国"Alvin"号,但由于发展较晚,在下潜次数等方面远远落后;无人有缆式潜水器方面,我国"海龙"系列正处于作业磨合期,在最大水下航速方面与美国"Jason"号差距较大;无人自治式潜水器方面,我国"潜龙"系列与美国"Sentry"号和"REMUS"系列差距不大,但在小型潜水器协同化作业和系列化生产等方面存在不足;复合型潜水器方面,我国"海龙11000"号与美国"NEREUS"号和"NUI"号差距不大,但应提升载荷和冰下作业能力;水下滑翔机方面,我国"海翼"号与美国"Spray"号和"Slocum"号差距不大,且即将业务化应用;我国应通过完善海洋技术装备运行机制和积极开展海上科考航次任务,不断积累潜水器作业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