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错那洞穹隆是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新发现的一个片麻岩穹隆构造。穹隆核部发育一套早古生代眼球状片麻岩。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LA-(MC)-ICP-MS对花岗质片麻岩2个样品的锆石开展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片麻岩中的锆石发育核-幔-边结构,核部为具溶蚀港湾结构的继承锆石,幔部为具韵律(震荡)环带的岩浆锆石,边部(增生边)为重熔变质成因的黑锆石。岩浆锆石幔部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00.6±2.6)Ma~(501.1±2.5)Ma,代表该片麻岩的早古生代岩浆结晶年龄。边部变质锆石的新生代重熔年龄为(37.7±0.5)Ma,可能代表藏南拆离系的启动时间。早古生代岩浆锆石幔部的ε_(Hf)(t)值为-2.1-+5.3 (平均值为+2.2),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1~1.6 Ga(平均值为1.3 Ga),表明其源岩起源于高喜马拉雅元古宙地层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内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和新生代穹隆构造变质事件,本文认为错那洞花岗质片麻岩的形成受控于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壳板片向冈瓦纳大陆下俯冲的造山作用,同时记录了新生代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造山后的变质和深熔事件。  相似文献   
142.
唐河—栗园—泌阳断层位于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是分隔泌阳凹陷与桐柏造山带的伸展拆离型控凹边界断裂,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分析泌阳凹陷的形成演化过程和研究泌阳凹陷与桐柏造山带的盆—山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区域露头、岩石测年、地震、钻井分层资料为基础,精细刻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恢复其运动学过程并探讨泌阳凹陷与桐柏造山带的盆—山关系。根据断层走向、倾向和距离—位移曲线,将断层分为西段、中段、东1段和东2段,各段的断面形态、滑脱深度、沉积地层均有差异;认为断层是一个复杂曲面,可由3个横向轴面和3个纵向轴面分割为15个等倾角区。根据演化复原,认为断层西段在晚白垩世开始活动,中段在玉二段沉积期开始活动,东1段在玉一段沉积期开始活动,东2段在大仓房组沉积期开始活动,整体呈现由西向东逐渐活化扩展的趋势。断面及上盘地层旋转程度在中段最大,向两侧减弱;后期隆升剥蚀强度在中段最弱,东段次之,西段最强。前晚白垩世,泌阳凹陷基底与桐柏造山带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晚白垩世—始新世,泌阳凹陷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后岩石圈拆沉的地幔热流作用,早期NW-SE向逆冲断裂反转沉降形成凹陷雏形,盆—山关系具耦合特征;渐新世以来,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的弧后拉张作用,凹陷沉降—沉积逐渐受NE-SW向断裂控制,盆—山关系具脱耦特征。  相似文献   
143.
随着现代遥感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RS、GIS技术为公路工程可行性分析及线路的比较选优提供了有力工具,对不良地质体的定位分析、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提出了基于RS、GIS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一整套工作程序和技术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空间分析演示和专题制图,工程可行性分析及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该研究对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4.
张志  薛重生 《地球科学》1997,22(4):357-361
提出了遥感图像多级识别,逐步分解,区域对比的影像岩石地层划分方法;运用该方法将系东昆仑造山带岩石地层划分为3个构造地层单元和两个混杂岩带,各单元(带)之间影像岩石地层进一步划分方法各异,建立了相应解译标志。  相似文献   
145.
利用群的上同调中Lyndon-Hochschied-Srer谱序列的性质,论证了Fitting子群上不可裂的外-FA群的存在性,并且给出了这类群的表出(Presentations of groups)。  相似文献   
146.
渝东南地区处于四川盆地东南缘盆缘转换带,古生代地层发育齐全,但构造期次多、强度大,导致气藏类型多、成藏条件复杂.为明确气藏主要类型、成藏特征和立体勘探开发潜力,降低勘探风险和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以成藏体系和立体勘探思路为指导,通过沉积相、地化指标、储集类型、成藏条件、源储匹配关系和成藏模式等研究,结合勘探开发实践,识别出源内和源外两类成藏体系,前者包括二叠系龙潭组泥页岩-煤层气藏和茅口组泥灰岩气藏、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和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气藏,后者包括志留系小河坝组砂岩气藏、寒武系洗象池群和石龙洞组碳酸盐岩气藏.建议以源内成藏体系的下部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主、上部龙潭组和茅口组页岩气为辅开展立体勘探,同时探索源外砂岩和碳酸盐岩气藏,尽可能地发现多套商业含气层系,这对持续勘探突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综合研究源内、源外天然气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优选出盆缘南川地区为二叠系-志留系-寒武系立体勘探有利区带,盆外彭水地区为志留系-寒武系立体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47.
研究了贵州省黔西县官坝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岩石样品的碳、氧同位素,结果表明,δ~(13)C具有一个明显的负漂移,δ~(18)O也具有明显降低特点。在界线附近发现的3层凝灰岩表明,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该区发生过火山活动。火山活动导致了沉积环境突变,致使二叠纪末发生了生物集群灭绝事件。  相似文献   
148.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以广泛发育近E-W向和近S-N向断裂以及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为典型特征.藏南错那洞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带的东部,是近两年新发现并厘定的穹隆构造.该穹隆从外向内主要由3部分组成:上部单元(盖层)、中部单元(滑脱系)和下部单元(核部),其中滑脱系主要由一套强烈变形的片岩、伟晶岩、花岗岩、大理岩和矽卡岩组成,片岩包括含石榴石云母片岩、含石榴石十字石云母片岩、含蓝晶石石榴石十字石片岩、含矽线石蓝晶石石榴石片岩和云母石英片岩.野外构造变形特征表明滑脱系为一条强烈变形的韧性剪切带,发育大量的鞘褶皱、"Z"形揉褶皱和眼球状构造、石榴石的旋转碎斑、S-C组构和压力影构造.错那洞穹隆记录了4期构造变形:第1期由北向南的逆冲挤压构造、第2期由南向北的韧性伸展构造、第3期近E-W向的韧性伸展构造变形和第4期成穹后的脆性垮塌构造.通过对滑脱系中含石榴石云母片岩的白云母进行Ar-Ar同位素测年,获得坪年龄为14.0±0.2 Ma,等时线年龄为13.7±0.5 Ma,二者基本一致,同时微观构造特征显示石英呈亚颗粒旋转重结晶(SGR),其韧性变形的温度为450~550℃,该变形温度高于白云母的封闭温度.因此,白云母Ar-Ar坪年龄(14.0±0.2 Ma)代表错那洞穹隆近E-W向伸展变形的时间,也即近S-N向桑日-错那裂谷的活动时间.结合构造变形和年代学特征,认为错那洞穹隆是STDS向北伸展拆离的主导机制叠加后期近E-W向韧性伸展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9.
目前关于白垩纪酸性岩石的相关研究报道极少.近年来在曲卓木地区发现了较为广泛的酸性(英安岩)-基性(辉绿岩-玄武岩)火山岩浆活动,双峰式火山岩浆活动特征明显.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Sr-Nd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英安岩成岩年龄为142.0±2.5 Ma,具有高的LREE及Nb、Zr、Hf、Y等高场强元素含量以及Ga/Al比值,显示A型花岗岩特征.锆石的εHf(t)值为-13.1~-2.4,平均值为-7.1.岩石具有高的初始Sr同位素值((87Sr/86Sr)i值为0.722 024~0.722 698)以及低的初始Nd同位素值(εNd(t)为-12.2~-11.8).综合研究表明,曲卓木地区酸性火山岩是伸展背景下大陆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其与区域上桑秀组酸性火山岩、Laguila酸性侵入岩、桑日则地区流纹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相当的成岩年龄,可能同属于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的一部分,均是Kerguelen地幔柱早期岩浆活动产物,而Kerguelen地幔柱活动可能提前至140 Ma左右.   相似文献   
150.
尕尔穷-嘠拉勒铜金矿集区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区内发育有早白垩世及晚白垩世两套中酸性火山角砾岩。通过锆石Hf同位素测定,识别出矿集区两套火山岩浆源区。早白垩世朗久组英安质火山角砾岩ε_(Hf)(t)值变化于-13.93~-4.93之间,地壳模式年龄(t_(DM))变化于1 006Ma~1 354Ma之间,负的ε_(Hf)(t)值及老的模式年龄表明其岩浆源区起源于古老的成熟地壳,形成于古拉萨地体陆缘弧环境,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南俯冲有关。晚白垩世多爱组安山质火山角砾岩ε_(Hf)(t)值变化于5.19~8.86之间,地壳t_(DM)模式年龄变化于404Ma~546Ma之间,其正的ε_(Hf)(t)值及相对较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表明其形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消亡后,南羌塘陆块与北冈底斯陆块碰撞闭合有关。通过对比南冈底斯及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缘典型矿床成矿岩体Hf同位素组成及相应的成矿作用,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可能是区域上最具潜力的Cu,Au成矿地带,同时缝合带南缘具有寻找斑岩型铜金矿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