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科学、准确地描述台站短水准测段离差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的偏离程度,本文以朝阳地震台为例,利用变差系数结合滑动时间窗对2016年5月22日辽宁朝阳M4.6与M4.3双震与2016年10月29日辽宁喀喇沁左翼M3.8地震前后台站2—3(k)测段离差分布曲线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与总结:一般震前由地壳形变引起的数据异常表现为测段变差系数增大,测段离差分布曲线偏离正态分布,震后测段变差系数减小,测段离差分布曲线恢复正态分布.进而基于最新数据从垂直形变、地震活动性与离差统计3个角度对台站邻近区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效果图可知,该定量分析方法可为震前数据异常识别提供参考,为地震监测与分析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山西及邻区,1999~2004年几乎所有的GPS站速度都小于1999~2001年,鄂尔多斯西部大多数GPS站1999~2004年的运动方向相对于1999~2001年发生了逆时针旋转。鄂尔多斯和山西中南部的NWW向运动与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断裂带以北地区的运动方向是一致的,而鄂尔多斯以南的向东运动与断裂带以南地壳的运动方向也是一致的。鄂尔多斯的逆时针旋转形成了109.0°E以西地区E-W方向的压应变。而它的逆时针旋转和太行山东部的向东伸展运动形成了109.0°E以东地区E-W方向的张应变。鄂尔多斯东部和山西地区在8.1级大震后的增量应变场减弱了基本应变场E-W方向压应变的积累,而鄂尔多斯西部的增量应变场增加了E-W方向压应变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新的GPS观测结果建立西喜马拉雅(WH)、中喜马拉雅(CH)和东喜马拉雅(EH)块体的弹性运动模型。将块体运动分解为整体旋转与内部变形。WH向北运动,平均速率31.5 mm/a;CH NNE向运动,平均速率31.1 mm/a;EH NE向运动,平均速率27.0 mm/a.喜马拉雅山在总体上呈现S-N向缩短与NWW-SEE向伸展。山脉中部S-N向的缩短速率最大平均14.6 mm/a,大约吸收了印度与欧亚板块汇聚速率的35.7%。山脉存在明显的NWW-SEE向伸展变形,西部与东北部之间E-W方向的伸展速率为11.0 mm/a.山脉中段南边界的主压应变率最大,都大于7.5×10-8/a,而主张应变率最小,都小于1.0×10-8/a.山脉的西南角与EH的西北部主张应变率最大,都大于3.7×10-8/a.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与持续推挤力,重力势能差和上地幔的拖曳力是喜马拉雅山现今构造变形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1959??1979??1979??1997??1997??2010???1959??2010???????ε????α???????????????о???????????50????????α????????????????????α????????????????????????1959??1979??????α????????仯????????????????????????????????7.3??????1979??1997???1997??2010?????????δ???α????????仯????С?????????????????????????????????α?????仯????????????????????????????????-?????????????????????????α?????????????  相似文献   
15.
台湾集集7.6级地震前后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壳运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福建GPS网的5期观测数据(1995、1997、1999、2001、2003)进行了统一处理,得到4个时段(1995~1997、1997~1999、1999~2001、2001~2003)ITRF2000的站速度、福建地区的整体旋转参数和主应变参数。福建地区存在一致的南东向运动地震前(第1时段)运动速度平均为32.1mm/a;震时和震后两年时间内(第2时段)运动速度大幅度增加到38.7mm/a;震后第2个两年(第3时段)运动速度相对于第2时段大幅度减小为30.0mm/a;震后第3个两年(第4时段),运动速率相对第3时段有较大增加并超过了第1时段。福建地区的主应变场,在震前主压应变率(12.4×10-9/a)大于主张应变率(7.1×10-9/a),地壳表现为弹性压缩,主压应变轴为N70.9°W;震后应变场发生了相反的变化,主压应变轴变成了主张应变轴,主张应变率(28.9×10-9/a)大大超过主压应变率(3.7×10-9/a),地壳表现为南东方向弹性伸展,第3时段与第4时段主压应变率逐渐增加,主压应变轴也逐渐恢复到震前的方向。福建地区从1995年到2003年地壳运动速度场与应变场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反映了集集大地震发生前后区域应力场加强、弹性应变能积累,震时和震后弹性应变能快速释放与逐渐调整恢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