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分析在2014—2017年期间昆明城区地面形变情况,本文利用Sentinel-1A数据,基于SBAS-In SAR技术提取了昆明城区升降轨模式下形变信息。首先,将雷达视线向(LOS)上的形变速率转换为垂向方向的沉降速率,再通过对升降轨观测数据相互验证和融合处理避免单一模式下的数据失真,反演出更加真实的城区地表沉降,并与城区历史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3年期间昆明五华区沉降缓慢,相对稳定;西山区和官渡区内的滇池北岸区域呈现大面积沉降且沉降速率较快的趋势,形成多个沉降漏斗中心,最大沉降垂直速率达-54.2 mm/a。 相似文献
42.
43.
论述GNSS多系统融合定位的数学模型、分析各项误差处理策略以及参数估计方法,基于日本东京海洋大学RTKLIB软件进行GPS、GLONASS、Galileo、BDS多系统融合定位试验,并分析其动/静态定位稳定性和精度。试验结果表明:GNSS多系统融合收敛时间与GPS单系统相比缩短30%~50%,定位精度与GPS单系统相比可以提高20%~50%。此外,在卫星高度截止角大于40°和不利观测环境条件下,单系统可见卫星数不足,从而导致无法进行连续定位,但多系统融合可视卫星可获得比较好的定位精度,在建筑物密集区、山区和卫星遮挡较为严重的恶劣条件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
针对多数学者用VV极化的Sentinel-1数据对城市区域进行监测而忽略VH极化数据的问题,本文利用SBAS-InSAR方法,结合28景双极化(VV极化和VH极化)Sentinel-1数据,得到了昆明市2018年8月—2019年7月间的地面沉降情况,并且对两种极化的沉降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昆明市主城区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沉降现象,部分区域沉降严重形成明显的沉降漏斗.最大年平均沉降速率达到-53.63 mm/a(VV极化)和-53.67 mm/a (VH极化).对两种极化的数据集进行对比,发现在SDFP点的筛选和获取方面,VV极化数据集要优于VH极化数据集;其次,VV极化数据和VH极化数据的沉降速率、沉降分布及趋势等结果呈现出一致性,但是二者在同一时间段的各个监测节点的沉降时序变化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45.
公路三维模型建立与数据组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公路设计数据为基础,讨论了地形、公路及其构造物的三维模型的建立方法。针对公路呈线性分布的特点,采用动态分段技术来组织管理路面三角形数据及道路属性数据,并在三维环境下,对经典的二维线性参照系统进行扩展,使之能满足公路附属设施三维模型的定位及其位置查询,并在具体项目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6.
本文在运用TEQC软件结合QCVIEW32和DOSBox 0.74两款软件对GPS/GLONASS定位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朱静然等人设计的多系统GNSS数据质量分析软件对Beidou/GPS/GLONASS定位数据进行质量分析,并对北斗卫星(Beidou)、双星(GPS/GLONASS)和多星(Beidou/GPS/GLONASS)定位数据的多路径效应、电离层延迟、数据利用率与信噪比、卫星可见数和精度因子PDOP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试验分析表明:双星系统下的L1、L2两大频率兼容性良好;双星系统下的双频数据质量和稳定性良好,接收机周跳修复能力较强;多星融合的多路径误差明显小于北斗单系统,平均mp1和mp2分别减小了18%和6%,多星融合增加的卫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补偿从而削弱多路径效应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在观测条件复杂,截止高度角较高的情况下,单一系统无法满足高精度定位需求,而组合系统可以保持较低并且变化平缓的PDOP值,提供了高精度的定位服务. 相似文献
47.
48.
49.
近年来,高山峡谷区滑坡灾害频频发生,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针对多数学者利用SAR单轨道数据对高山峡谷区滑坡进行早期识别,存在SAR成像几何畸变造成部分滑坡不能识别、识别结果不全面等问题。为全面准确的对高山峡谷区滑坡隐患进行早期识别,文章采用SBAS-InSAR技术,以东川小江沿线两侧深切割高山峡谷区为研究区,通过升降轨SAR数据结合互补的方式进行滑坡灾害隐患识别,引入高分辨率光学影像等作为辅助识别,最终共识别出18处滑坡灾害体,其中5处为高风险潜在滑坡,并对三类典型潜在滑坡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升降轨SAR数据结合互补的方式,能有效避免SAR单轨道数据在高山峡谷地区产生的几何畸变问题,同时,该方法能更为准确全面地对高山峡谷区滑坡隐患进行早期识别,为防灾减灾事业及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0.
一种基于TIN的视相关动态多分辨率地形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的"回"结构分辨率的LOD(level of detail)算法,真正实现了离视点越近越清楚、越远越模糊的视觉效果,避免了在模型简化过程中的交叉、重叠和细长的三角形出现。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实时动态地生成不规则格网的连续多分辨率模型,实现地形场景的平滑绘制,同时具有较快的显示速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