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1篇 |
免费 | 303篇 |
国内免费 | 3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4篇 |
大气科学 | 150篇 |
地球物理 | 240篇 |
地质学 | 932篇 |
海洋学 | 147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117篇 |
自然地理 | 1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66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88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85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82篇 |
2008年 | 76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75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64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60年 | 2篇 |
1958年 | 5篇 |
1954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研究海洋的波候变化是了解海洋动力过程对气候变迁响应的关键。渤海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波候在长期风场变化影响下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文章采用1950~2011年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渤海海域10 m风场资料,利用SWAN模式模拟逐月渤海波浪的有效波高、波向、波周期,分析该海区波候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950~2011年期间渤海海域的有效波高呈现下降的趋势;波向角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波周期相对平稳,略有上升;有效波高平均下降0.3 cm/a,波向角度平均增加0.12°/a。有效波高在1968年前后显现突变点,波向角度约在1960年突变,波周期在1965年左右出现突变点。渤海波候变化与海气振荡密切相关,是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变异导致的结果,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环流天气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东亚季风强度、夏季风北界的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与强度的变化、脊点位置西伸与北进,以及西风指数的强弱变化等),是影响和控制渤海海域波气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2.
103.
冀东唐杖子金矿:一个典型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唐杖子金矿矿区野外观察和勘探结果发现,北东向深断裂F2、F3控制了辉绿岩-花岗斑岩组成岩浆带,在与近南北向断裂F1交汇处,岩浆气液活动增强,形成明显的隐爆角砾岩筒,从中心向外侧依次出现中心角砾岩带→崩塌角砾岩带→震碎角砾岩带的分带特征。在角砾岩筒南西侧的主断裂带(F2、F3)内,热液聚集形成含金黄铁矿石英脉,脉体规模大(长约3000多米,宽约25m),含金品位高(金品位最高45g/t,最低3.6g/t,平均8.44g/t),构成唐杖子金矿的主矿体;在角砾岩筒北侧的弧形断裂(F5~F17)和南侧的放射状断裂(F18~F22、F23~F27)中,也有不同程度的热液聚集,形成含金石英脉,Au品位一般在1.82g/t。由主断裂带、侵入岩带控制的爆破角砾岩带及其派生的含金断裂系统,靠近岩筒的脉体中,硫化物发育,含金品位高;随着离爆破角砾岩筒距离的增大,断裂系统中的硫化物逐渐减少,金品位逐渐降低,整体构成一个典型的爆破角砾岩筒型金矿。角砾岩筒型金矿的识别,对华北地台的相似背景区的金矿勘探和地质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4.
105.
基于GIS的沪汉蓉高铁线路暴雨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收集整理沪汉蓉高铁沿线近13 a相关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通过暴雨灾害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载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等4类因子构建了沪汉蓉高铁线路暴雨灾害风险区划模型,绘制了沪汉蓉高铁线路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沪汉蓉高铁线路暴雨灾害风险呈现西部高于东部特征,4个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武汉以西,分别为湖北天门—潜江段、宜昌西部—恩施东部、重庆东部、四川内江—资阳段,高风险区段与高铁沿线主要暴雨多发区中心位置基本一致,研究成果对沪汉蓉高铁沿线市县开展暴雨灾害防御工作具有较好的决策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用显微荧光和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研究显微组分的热演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镜质体反射率是确定油源岩成熟度最广泛使用的参数,显微荧光强度及其变化也已成为检测烃源岩有机质生烃尤其是生油的标志之一,而红外光谱在研究生油母质干酪根的结构、类型和生烃潜力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傅立叶红外显微镜的问世,给单显微组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本文应用上述方法对一套人工熟化样品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探讨了显微组分的光性演变特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显微组分的生油模式。 相似文献
107.
108.
植被碳汇是露天煤矿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精确反演植被碳汇并进行准确分级对探索矿区生态修复至关重要。为此,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露天煤矿植被碳汇分级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采用光能利用率模型,反演出内蒙古胜利一号露天煤矿区2005—2020年间排土场的植被碳汇时空分布;通过构建目标函数并迭代计算,获取了该区植被理想光能利用率、最佳气温和降水条件,量化并建立了植被碳汇分级标准;对不同时期各个排土场的植被碳汇结果进行分级,并对分级面积和占比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2005—2020年间研究区植被固碳能力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值和增长率分别为1.43 gC/(m2·a)和6.97%。(2) 各排土场生态修复后,植被碳汇值大幅提高,极高和高植被碳汇区面积不断扩大。(3) 排土场生态修复效果存在差异,南北排土场表现最佳,沿帮次之,内排土场相对较差。到2020年南、北排土场极高植被碳汇区面积分别达0.94和0.92 km2,占比为92%和94%;沿帮排土场极高和高植被碳汇区面积达3.64 km2,占比66%;内排土场极高植被碳汇区面积增长至1.22 km2,占比达31%;2020年南、北和沿帮排土场已不存在极低植被碳汇区。研究成果不仅为露天煤矿生态环境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也为矿区生态修复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109.
庐山“冰川遗迹”质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冰期之庐山”发表以来,第四纪古地理、冰碛沉积相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近年来,我们对庐山地区和天山等山地的地貌和沉积物进行了比较研究,特撰写此文,对庐山“古冰川遗迹”进行再认识,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相似文献
110.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山地占我国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在4000—5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发育了各种类型的现代冰川,其基本特征已有不少作者作了专门论述。早在六十年代初,已有人指出,由于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在水热条件和物理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其地质地貌作用也是颇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