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268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7 毫秒
271.
本文根据地震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结合地震系统的特点,提出了采用无线信道建立计算机远程数据通信网系统用于区域地震通信网。文章简要叙述了通信网系统结构、通信规程、系统主要功能和特点,重点阐述了通信子网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272.
通过对大同-阳高发生的两次震中相近的6级左右地震的震例分析及多年来观测研究的结果得出:近场地震前观测到的大气电场负异常现象,不仅形态特殊,易于观测,持续时间长,而且具有很好的规律性和可重复性。指出,由于地震孕育过程的复杂性及介质结构的不均匀性,只有进一步开展异常信息与地震时、空、强3要素的内在物理关系研究,才有可能作出正确判断,在地震预报的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73.
一概述在地震科研和地震预报中,都需要对大量的观测数据进行各种分析、计算和制图工作。这些原始数据是通过地震专用电报传至某地区分析预报研究中心,然后用手工进行抄写、分类、编排、点图后再提供给分析人员使用。目前,由于观测技术水平提高,台站观测仪器也随之增加,成天记录下来的数据也逐渐增多。原始手工处理地震电报数据的方法已不  相似文献   
274.
由于索膜结构的变形具有明显的非线性,使得传统的谱分析计算会带来的较大的误差,利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封闭式组合膜结构进行了自振特性计算,并输E l Centro水平波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索膜结构,时程分析方比谱分析法更为可靠;索膜结构耦合现象明显,结构响应复杂,地震下的位移变化显著;所讨论的封闭式组合膜结构工程中,中部和两侧膜面区域的地震反应较大,起封闭作用的膜面在地震作用下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275.
拉布达林盆地是大庆探区外围西部勘探程度极低的盆地之一。利用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冷热台对大乌尔根尖子山剖面和地质浅井早白垩世上库力组的泥灰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剖面样品中发育早、晚2期碳酸盐脉,分别为方解石脉和白云石脉,其中方解石脉多已发生蚀变,溶孔(洞)中普遍见稠油或稠油沥青。地质浅井样品中仅发育白云石脉,微缝(洞)中见稠油或稠油沥青,泥灰岩裂缝中充填大量黑色沥青脉。碳酸盐脉中油气包裹体极为发育,包裹体液烃呈褐黄色、浅黄色、淡黄色,显示浅黄色、黄白色、暗褐色及褐红色荧光,表明拉布达林盆地曾发生过成熟油气的运聚。方解石脉中的油气包裹体均为次生包裹体,白云石脉中则以原生包裹体为主。白云石脉中含烃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80~145℃,集中分布在85~95℃、110~120℃、135~140℃3个区间,拉布达林盆地油气运聚期应为白云石脉充填期。  相似文献   
276.
北京市重要地质遗迹主要包括基础地质类.地貌景观类和地质灾害遗迹3大类。本文叙述了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特征,并对地质遗迹形成演化做了介绍,为地质科研教学和地质旅游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77.
通过对大尹格庄和夏甸两个超大型金矿床的精金矿与尾矿砂中关键元素含量的分析,发现相对于华北克拉通地壳元素丰度,本次分析的稀贵元素Co、Rh、Ir和Ru,稀散元素Cd、Te和Se,稀有元素W和In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富集;特别是Te、Co和Cd超常富集达到伴生组分综合评价品位。根据伴生有用组分综合评价规范和金矿选矿报告相关参数,分别估算了金矿石和精金矿中可利用的关键金属矿产储量,其中夏甸金矿床内Te储量为69吨(精金矿中52吨)、Co储量为604吨(精金矿中413吨),大尹格庄金矿床内Cd储量为224吨(精金矿中206吨),这些均可直接回收利用。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综合研究表明:Te主体以碲金矿、碲银矿、碲铋矿、碲铅矿和陈国达矿等独立矿物存在,与可见金密切共生;Co常以微量元素形式分布在金成矿早阶段的粗粒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Cd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金成矿晚阶段的闪锌矿、黄铁矿和黄铜矿中。进一步通过对典型金矿床中黄铁矿原位和/或单矿物的Te与Co含量对比、并结合矿石中Co与Cd元素组成及其区域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综合约束了其超常富集特征与资源潜力,揭示新城、玲珑和寺庄金矿床及栖霞异常区分别有约2329吨、1035吨、1553吨和22790吨Co资源量,乳山、新城和焦家金矿床有约1529吨、126吨、216吨Te资源量,仓上、新立、三山岛、寺庄和新城金矿床、以及栖霞和招平北段异常区分别有约47.6吨、78吨、63.7吨、69吨、3564吨、7120吨和696吨Cd资源量;即胶东金矿集区具备近期被综合利用或作为未来潜在接替资源的Co、Te和Cd资源条件,且其展布区域广泛、资源潜力巨大。初步研究已显示胶东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Cd、Te和Co矿床的资源条件,但关键金属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一、其超常富集机理与规律尚不清楚,亟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78.
花岗岩中先存裂缝系统的识别、评价与建模,关系到干热岩热能提取的有效性、规模性、安全性,是地热能勘查、开采的难点与关键点。本文对共和盆地东北部干热岩勘察开采示范区紧邻的当家寺岩体开展了详细地质野外调查及综合分析,观测了花岗岩体内裂缝的产状、类型和样式,详细解剖了岩体裂缝系统组成及空间分布,探讨了构造作用对裂缝系统形成的时限、动力学成因的控制。研究发现其宏观裂缝系统以构造破裂缝为主,同时还发育少量的成岩缝。构造缝主要由小尺度断裂、火成岩脉、石英脉、方解石脉及多期节理缝共同构成;在岩体不同分区部位的断裂、脉体及节理等裂缝体系发育差异明显,脉体、节理受临近断层控制,其三者走向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且存在明显的多期次性。根据产状、交切关系及应力机制可以划分为5种构造破裂类型:单一应力场形成的节理系、叠加先期形成单向滑移的共轭节理组、持续走滑剪切形成的雁列石英脉与共轭节理组合、拉张形成的岩脉及脉内雁列节理组、多期次叠加形成的网状裂缝。宏观裂缝系统的形成与三叠纪末期碰撞后伸展、侏罗-白垩纪区域性隆升、渐新世-中新世中期走滑断裂活动、中新世晚期以来走滑-逆冲转换等有关。现存大量共轭剪节理形成应力场与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NE)有差异,反映了古走滑剪切构造作用的影响。宏观裂缝系统的差异分布,不仅对花岗岩型干热岩热储层规模、质量、分布有约束,也控制着后期的建储与改造。  相似文献   
279.
利用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镁矿的光谱学特征,探究了影响三种矿物红外辐射性能的因素。三种矿物的拉曼光谱(Raman)、中红外吸收光谱(MIR)、远红外吸收光谱(FIR)显示随着矿物中镁含量的增大将会影响CO32-的面外弯曲振动(ν2)、反对称伸缩振动(ν3)和平面内弯曲振动(ν4),使各光谱特征峰均向高频端迁移。基于黑体辐射定律以及在80 ℃、400~2 000 cm-1矿物的辐射能量谱,结果显示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的发射率依次减少(0.951,0.938,0.895)。三种矿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中的振动位置均受CO32-基频的显著影响,在1 300~1 650 cm-1均产生宽的低吸收带,该吸收带与CO32-的反对称伸缩振动相关,且吸收带范围(202,236,272 cm-1)与发射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当最强化学键的振动出现在发射光谱窄的吸收带范围内会产生相对较高的辐射能和发射率。此外,矿物的晶体结构也会影响发射率,大的离子半径、键长和晶胞体积将降低辐射过程中能量的吸收,增强辐射特性。综上研究结果,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镁矿的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揭示了金属原子的相对质量对光谱学特征的显著影响,其发射率可能受到C—O键的反伸缩振动范围、最强吸收带控制的最低发射率以及矿物晶体结构的共同影响。这项研究呈现了必要的光谱信息和热发射率数据以识别特定的碳酸盐矿物,为类似矿物的光谱特征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进一步认识地壳中大量的碳酸盐矿物提供了研究方法,也为地外勘探的深入研究给予相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80.
吕鹏瑞  姚文光  张海迪  杨博  洪俊  曹凯 《地质学报》2015,89(9):1629-1642
贾盖火山岩浆岩带是巴基斯坦境内西部第二大岩浆弧,属于特提斯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晚渐新世—中新世,随着新特提斯洋的闭合,阿拉伯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不断碰撞。在持续的挤压条件下,巴基斯坦西部发育了一系列逆冲褶皱系统,并且先后经历了中—晚始新世(43~37 Ma)、早中新世(24~22 Ma和18~16 Ma)、中中新世(13~10 Ma)和晚中新世—早上新世(6~4 Ma)4次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形成了贾盖火山岩浆岩带,赋存有48个斑岩型铜金矿床(点)、远景区。根据区域地质及矿化情况,可将贾盖火山岩浆岩带内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分为东、西两部分。前者主要分布在贾盖侵入体的边缘或与围岩接触带中,矿体产于晚白垩世辛贾拉尼群碎屑岩和始新世贾盖侵入体中;后者则分布在索尔科侵入体的岩株中,矿体产于古新世和更年轻的碎屑岩和火山岩中。矿体主要与磁铁矿系列的石英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相关,具有钙碱性系列的特征,围岩热液蚀变分带明显,自岩体中心向外依次为钾硅酸化(钾化)、泥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境内外斑岩铜矿产出特征显示,索尔科侵入岩可能符合"小岩体成大矿"的现实情况,贾盖侵入岩的大型复合岩基中也可能存在斑岩铜矿床,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最新勘查资料显示,贾盖火山岩浆岩带已发现的48个矿床(点)、远景区可能都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和巨大的资源潜力,如萨因达克、雷克迪克、塔拉鲁格、科·伊·达利尔等矿床(点)、远景区,以及Western War Chah斑岩体,尤其是贾盖火山岩浆岩带西部和Koh Dalil(Rackodiq)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